
第10章 三年离殇
圣旨到沈府那日,正值父亲头七。
沈昭临跪在灵前接旨,听钦差尖声宣读:“...沈昭临擅离职守,私拆遗嘱,着即日赴北疆戍边,三年不得归京...“
“臣领旨。“她平静地接过黄绢,嘴角甚至带着丝笑意。比起困在京城应付那些虚与委蛇的吊唁,她宁愿回边关真刀真枪地厮杀。
钦差走后,赵锐匆匆进来:“将军,都打点好了。只是...“他压低声音,“裴公子那边...“
沈昭临指尖一颤。自那夜灵堂一别,裴照野就像人间蒸发般再无音讯。她派人去醉仙楼、裴家商号甚至江南会馆打听,都说裴七爷早已离京。
“不必管他。“她起身整理孝服,“明日卯时启程。“
赵锐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退了出去。沈昭临独自站在父亲灵前,长明灯映得她面容晦暗不明。案上供着父亲生前最爱的梨花白,她突然抓起酒壶仰头痛饮,酒液顺着下颌淌入衣领,冰凉如泪。
“父亲...“她哑声道,“您在天有灵,告诉我...我错了吗?“
无人应答。唯有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灯焰忽明忽暗。
戍边前夜,北疆大营灯火通明。
沈昭临正在帐内擦拭佩剑,忽听外面一阵骚动。赵锐慌张闯进来:“将军!裴、裴公子...“
“轰“的一声,帐门被人撞开。裴照野踉跄而入,素白长衫沾满泥渍,发冠歪斜,一双眼睛却亮得骇人。他手中拎着个酒坛,浑身酒气熏天。
“出去。“沈昭临对赵锐道。
帐帘落下,只剩两人相对。裴照野晃了晃酒坛,哑声道:“将军...临行前,喝一杯?“
沈昭临从未见过他这般模样。那个永远温润如玉的裴七爷,此刻像个落魄书生,眼角泛红,衣襟大敞,露出锁骨处一道新鲜伤疤。
“你受伤了?“
裴照野低头看了看,竟笑起来:“周显...死前抓的。“他仰头灌了口酒,“那畜生...到死都在骂家母是贱籍...“
沈昭临胸口一紧。她夺过酒坛扔到一旁,拽着裴照野坐到矮榻上,取出金疮药为他处理伤口。药粉触及皮肉时,裴照野浑身一颤,却仍笑着:“将军可知...我为何名'照野'?“
“不知。“
“家母说...『照野弥弥浅浪』。“他醉眼朦胧地念道,“她希望我...像月光照在野地上...自由...“
沈昭临手上力道不自觉地放轻。裴照野生母是乐伎,却读过苏轼的词?她突然想起那枚玉坠上刻的残句,心头涌上说不清的酸涩。
“你醉了。“
“醉了好...“裴照野突然抓住她的手,“醉了...才敢说...“
他的掌心滚烫,带着薄茧,完全不像养尊处优的商贾。沈昭临没有抽回手,只是静静看着他:“说什么?“
裴照野张了张嘴,却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一口鲜血喷在素白衣襟上。他慌忙用袖子去擦,却越擦越脏,最终颓然松手:“...没什么。“
帐内陷入沉默。远处传来巡夜的梆子声,三更天了。
“我让人备了客房。“沈昭临起身。
裴照野却摇头:“不必。“他摇摇晃晃站起,从怀中取出个布包,“这个...给将军路上用。“
布包里是件玄色披风,内衬缝着厚厚的狐腋毛,触手生温。沈昭临展开一看,针脚细密整齐,显然是花了心思的。
“你亲手做的?“
裴照野笑而不答,只是突然上前一步,为她系上披风系带。他动作很轻,指尖偶尔擦过她下颌,带着微微的颤。系好后,他退后半步端详,眼中满是沈昭临读不懂的情绪。
“合身么?“
沈昭临点点头。披风出奇地合身,仿佛量身定制。她正欲道谢,却见裴照野已经转身走向帐门,脚步虚浮却坚决。
“裴照野!“她突然喊道。
裴照野驻足,却没有回头。
“三年...“沈昭临喉头发紧,“...很快的。“
裴照野肩膀微微抖动,最终只是轻轻“嗯“了一声,掀帘而出。夜风卷入帐内,吹得烛火摇曳。沈昭临站在原地,披风上的檀香气息萦绕鼻尖,久久不散。
卯时三刻,大军开拔。
沈昭临一身戎装,玄色披风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亲兵们列队相送,赵锐牵着她的乌骓马候在营门外。
“将军,都清点好了。“赵锐递上清单,“粮草足够三月之用,裴家商队说后续会...“
“不必提他。“沈昭临翻身上马,“出发!“
号角声响彻云霄。队伍缓缓前行,沈昭临始终没有回头。直到走出十里,她才允许自己回头望了一眼——朝阳下的军营已成小黑点,并无那个素白身影。
“将军?“赵锐催马靠近,“您脸色不好...“
沈昭临摇头,紧了紧披风。晨露未晞,空气中弥漫着草木清香。她忽然摸到披风内袋有异物,掏出一看,竟是厚厚一叠银票,每张面额百两,整整三百张。
“这是...“
赵锐倒吸一口凉气:“足够养一营兵半年了!“
沈昭临攥紧银票,纸张边缘割得掌心生疼。她想起裴照野系披风时微颤的手指,想起他欲言又止的眼神,想起那句醉醺醺的“醉了才敢说“...
“傻子...“她将银票塞回内袋,“我缺的是银子吗?“
赵锐不明所以:“那将军缺什么?“
沈昭临不答,只是猛地扬鞭:“驾!“
乌骓马撒开四蹄,玄色披风在身后如翼展开。三百张银票贴着她心口发烫,仿佛那个人说不出口的千言万语。
三年后,北疆大营。
沈昭临正在帐中研读兵书,忽听外面马蹄声急。赵锐匆匆进来,面色古怪:“将军,营外来了队商旅,说是...给您送'归程礼'。“
“归程?“沈昭临蹙眉,“我戍期未满...“
“陛下新旨。“赵锐呈上黄绢,“老帝驾崩,新帝大赦,召将军回京袭爵!“
沈昭临展开圣旨,果然是召她回京的诏书。算算日子,她戍边已两年零九个月,虽未满三年,却也相差无几。
“商队什么来头?“
“说是江南裴氏的。“赵锐压低声音,“领头的是个独眼老汉,说他们公子有句话带给您...“
沈昭临心跳突然加快:“什么话?“
“『三年之约,提前兑现。』“
沈昭临指尖微颤。裴照野还记得那个约定?她起身走向营门,远远看见一队马车停在辕门外,车上满载货物,却不见那个素白身影。
“你家公子呢?“她问独眼老汉。
老汉咧嘴一笑:“公子忙得很,如今已是寒门宰相的门生了!“他递上封信,“这是公子亲笔。“
信很厚,拆开却只有寥寥数语:
「闻将军归期在即,特备薄礼。其中玄铁百斤,可铸新剑;江南软甲三十套,轻便胜铁。利钱免了,算是...贺礼。」
落款不是“裴七“,而是工工整整的“裴照野“三字。沈昭临摩挲着那个新名字,忽然想起父亲遗嘱上那句“商贾庶子,终非良配“...
“告诉你家公子。“她将信纸折好,“就说...我欠他一把剑。“
老汉不明所以,但还是点头应下。沈昭临转身回营,玄色披风在身后翻飞。两年多来,这披风陪她经历了大小十七战,内衬的狐毛早已磨损,却依然温暖如初。
帐内,她取出一直珍藏的那封血书,对着火光又看了一遍:
「愿以身代。」
字迹已经褪色,却仍清晰可辨。沈昭临轻轻抚过那些笔画,忽然发现背面还有极淡的墨痕——是对着阳光才能看见的几个小字:
「照野此生,仅昭临一愿。」
她胸口如遭重击。原来那夜裴照野想说的,是这个...
帐外传来将士们的欢笑声,他们在为提前归京而庆祝。沈昭临却独自坐在灯下,一遍遍摩挲着披风内袋——那里还留着三张未用完的银票,是当年裴照野塞进去的“卖命钱“。
“裴照野...“她轻声道,“等我回来。“
长明灯爆了个灯花,像是在回应她的话。
[第一卷·烽火相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