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你焦虑吗?(2)
“我的压力为什么这么大?”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过来质问自己:“我凭什么感受到压力?”压力是焦虑之源,只有调换自我潜意识中的对话角度,你才能清晰地看到压力的出口,进而得到把它释放出去的机会。
环境不适焦虑
卡鲁瓦站在我的面前,始终不想坐下。他很紧张,身体某些部分在轻微颤抖,眉间还有汗珠。他的头上戴了一顶遮阳帽,手中提着一个黑色的包,脚下穿着一双白色的跑鞋。在写字间,这是一种怪异的形象。
我请他镇静:“这没什么,只是一场谈话,你在担心什么呢?”他耸耸肩:“我也不知道,习惯性反应。”
他今年35岁,来自法国,在北京已生活20年了。换句话说,他从15岁开始,就已变成了一名中国人。他与晓辉的情况不同,对于压力他并不怎么在乎,因为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生活状态的人,压力会让他兴奋,帮助他找到新的目标。他一度认为自己找到了最好的方式,但现在他发现,情况有点变化,他对现有的生活感到不满,其根源来自于文化不同导致的认同与生存焦虑。
具体表现在,他经常遇到两个问题:
“事情为什么会这样?”“那么,我应该怎么办?”
在移民群体中出现这种问题很常见,许多中国人初到美国时,也会一度出现“身在危险之境而丧失安全感”的心理体验。区别在于,中国人用华人聚居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聚居使某块区域形成了中国人的环境,有一堵无形之墙可以与外界隔开,生活在里面就不用改变了。当中国人走进唐人街时,就会获得心理暗示:“这里很安全,不必焦虑。”相比之下,卡鲁瓦则没有机会与法国同胞“聚居”。北京的法国人实在太少了,而聚居也不是欧洲人的风格。
对卡鲁瓦这种类型的焦虑,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第一,搬到中国以后,卡鲁瓦失去了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来源,那是他父母与祖辈赖以生存的环境,当他们全家搬到北京时,起初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什么。
在现代社会,人类被拆解并降级,需要随处流动、更换环境。这让我们觉得只是比其他的动物稍微复杂一点而已,人类成了必须能够适应各种社会背景的生物与心理机器。因此,“独特的人”作为一种过去的文明符号消失了,人类仍然可以拥有灵魂,但却显得不那么合乎时宜。
卡鲁瓦的心灵遭遇我们中国人也有,环境变化后产生了深层的焦虑,涉及到诸多方面。起初人们没有发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焦虑越发明显,强度逐渐提高。在法国时,卡鲁瓦与他的亲戚和同胞比邻而居,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可以得到及时的安全的帮助,同胞姐妹总是近在咫尺,这大大增加了情感心理上的安全感。但是在他刚到中国时,对于这种安全感的丧失还并没有足够的预见和了解。
实际上,卡鲁瓦还会同情过去的自己——那时他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他会说:“可怜的卡鲁瓦,不得不忍受一群长辈的唠叨。”但是现在,他要说的却是:“你才可怜,卡鲁瓦,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我真想回到过去!”
小时候,我们大部分人曾经生活在一个小型而且亲密的环境中,它是乡村、院落,也可能是开放式的紧密相连的小区。在那里,人们彼此了解,邻居之间热心又值得信任,没有安全问题,生活节奏缓慢而又充满乐趣。
但是今天,我们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纷纷赶赴大城市,成为北漂或者挤进上海、广州、深圳的“战士”。在这个新的战场,人们只能靠自己,孤立无援。大多数人经常搬家,漂泊无根。时间长了,我们逐渐将之视为理所当然,随后便是无法抹去的忧虑:“什么时候我才能放松下来,找回过去的状态?”殊不知,这是我们追求自认为适合的生活,所必定要付出的代价。
第二,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使我们无法回归理想的生活状态。
最近10年,卡鲁瓦面临的就业问题,是他情绪发生变化的一大主因。文化的不同使他较难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他把这视作性格基因在不同土壤的遇挫:“我没有独特才华,不能像大山(加拿大人)一样主持、演小品、唱歌,进行各种商演。我在中国读了理工大学,希望从事科技研发,但奇怪的是我总是不能在一家公司长期工作下去,最后总会以某些适应不了的事件为由而离开。”
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的卡鲁瓦情绪开始激动:“难道因为我长了一张外国人的面孔,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他的人际关系也不乐观,尤其是他的婚姻。他去年刚结束了一段感情,这是他的第12次恋爱了,而他至今没有走进婚姻殿堂。在他看来,这个目标遥遥无期,他甚至考虑要不要回法国了。
“但那是更大的困难,我在法国也许比在北京更加焦虑。”现代社会的“游牧者”越来越多,像卡鲁瓦这样追求在异地(异国)成功的人,包括我们在内究竟有多少人呢?不计其数。与此同时,高压力促使了一个数字的成倍增长: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国家的离婚率增长了一倍,人际关系的紧张度也在增加。
即便是那些成功人士,他们也开始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处不在的不安感,产生内在焦虑。当问题发生时,人们第一时间又往往不能抓住根本,就很容易错过解决的最佳时机,当不良情绪由小到大、由少至多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爆发出来。我们通常用来评价的一句话就是:“他怎么变成这样了?”昨天他还神采飞扬,今天可能就颓废不已,没有任何征兆。
特定情绪焦虑
在不焦虑课堂,哀叹声不断的苏先生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对噪音的愤怒达到了极致,体内充满焦虑不安,仿佛有一团愤怒的火球即将爆炸:“楼上的装修什么时候才能停下来?”这是他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他在西安一家公司工作,由于实行弹性上班制,他有充足的时间待在家里——无数人梦想的生活。“但是,这一点儿不快乐。我的楼上住了一家极品,他们每天制造不同的声音。唯一的共同点是,这些声音都太大了,大到即便一个聋子也无法容忍。”其实邻居的装修只有两周时间,其他人都可以忍耐并表示理解。人们会想:这有什么呢,我反正也装修过的,动静确实大,但既然邻居容忍了我,我也要对邻居表现宽容。但苏先生熬不下去,他有明显的针对特定状况的焦虑,几乎每天、每时和每刻都在冲击他的大脑。
苏先生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到了楼上,警告噪音制造者“老实一点”。他很快得到了回应,但很不幸,是高调的反击。邻居把那张A4纸撕成一团扔回他所在楼层,而且就扔在电梯门口,这是比噪音更放肆的挑衅。他气坏了,但除了在客厅骂几声,他也无可奈何。
“我出门时,讨厌听到车声,也不想看到太多人在我身边走来走去,哪怕一声咳嗽,我也觉得太大了。有时我差点失控,真想冲上去质问他!虽然总能忍住,但我状态越来越差!”
很明显,这是特定焦虑的表现。人们有一些具体的针对于某些事物的情绪:愤怒、不安、讨厌、疲倦或者惆怅。在其他领域他们是正常的、健康的,但只要涉及或接触到这些特定区域,他们就马上变得“不可理喻”。
梅梅的特定区域是感情焦虑,对此她非常敏感。“我讨厌个子太高的男人,我不喜欢压迫感。”梅梅是一名来自苏州的90后女孩,性格外向、衣着时尚、敢说敢做。这样的人会焦虑吗?没错,她一度要求医才能不再惶恐,因为她突然察觉自己的许多癖好已严重影响生活,甚至让她的父母担忧不已。
从与她的交流中我发现,她焦虑的对象指向了“压迫感”,这表明她的内心其实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个子高”的男人不过是成为了她释放这一情绪的替罪羊。所以,去除她的焦虑,使她不再害怕个子高的男人,就必须缓解她的压力,找出压力源在什么地方。
特定焦虑随时会出现,在不同的群体中爆发点也不相同,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但总的来说,它们都针对于一项或几项独立的事物,严重者也会把它们互相关联起来,形成多向性焦虑。即,有的人对于不同的事物都容易产生过度反应,直到无法自控。
年底焦虑:害怕过年,具体指向有“送礼”或“见到亲戚”。
结婚恐惧:俗称恐婚症,不想听到任何与结婚有关的话题。只要听到又有人结婚了,自己就会情绪大变,郁郁寡欢。
节日焦虑:惧怕过节,原因有“花钱”、“聚会”或“热闹”等容易引起他焦虑的敏感词。
出行焦虑:宅在家里不想出门,哪怕有万分紧急的事情,他也会尽量拖延。出行会让他感到不适,而窝在沙发上才是他最舒服和安全的生活方式。
吃饭焦虑:“又要吃饭了,吃什么啊?”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愁上眉头,进而成为一种思想负担。最后,他们宁可用五分钟泡一袋方便面应付,也不想去楼下餐厅花两分钟为自己点一份富有营养的午餐。
我为你列出这些压力和恐惧清单,整理这些遍布生活之中的焦虑形式,并不是为了让你沮丧或者干脆麻木,而是我基于多年的潜能培训经验,始终相信,只有认清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正视了问题才能找到信心。哪怕它们是这个星球最强大的“细菌”,寄生在我们的大脑深处,无法消灭,我们也能找到办法强壮你的心灵,使焦虑在你的生活中退避三舍。
焦虑从何而来?
焦虑总会让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疼痛和苦楚,那么焦虑到底是什么,仅仅是一种情绪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