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焦虑吗?(3)
它的本质是一种恐惧,是没有根据或因缺乏对客观原因的认识而产生的不安的情绪症结——所有的情绪都不过是心灵内在运行状态的外在映像。所以,焦虑通常发生在某些挑战、困境或者危机出现时。由于它们超出了心理承受范围或者客观的可控范围,所以我们产生了正常或过激的情绪反应。通常情况下,焦虑与精神打击以及可能产生、即将来临的威胁或风险相互联系,使个体主观表现出紧张、痛苦、压抑甚至失去自制能力,成为一名失控的游离于群体之外的“个体”。
严重的情况也经常出现,焦虑过度者需要就医,因为会产生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演变成为实质性疾病。在过去5年的30万份案例中,就有7900位主人公最后以送医解决。他们或因自己没有发现,或因不愿面对,拖延了太长时间,错过自我修复的最佳时机。
焦虑还具有一种不易被外人察觉的特性。我在加州租住在一栋富人小区,看见一位贵妇每天出来遛狗,其乐融融的样子,但没几天邻居说她自杀死了,据说有什么事想不开。你看,这就是焦虑的另一种特性:受体十分痛苦,外人却无法察觉。
在正常状态下,焦虑是一种合理的情绪反应,但如果个体缺乏对客观因素的了解,出现极度的不安和期待状态,不明缘由地伴有恐惧感、威胁感,一个人就会进入到病态的焦虑状态。
病态的焦虑状态主要表现为:惴惴不安、精神紧张而敏感、坐立频繁和行为失常,并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冰冷等症状,比如篇首我们讲到的三个代表案例。在严重时,还会出现全身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主要表现为惊恐发作、妄语和神经失常。这些都可以列为医学范畴,但解决起来却不能只依靠药物,必须通过漫长艰辛的自身调整,才能摆脱它们。另一方面,隐性的神经分裂也不容忽视,主角喜欢幻想并将自己代入某种情景,以期望得到实现,来表达自己极度的渴望。在不焦虑课程中,我遇到过大量的轻度幻想症持有者,生活中他们对此并不自知,只有经过一些测试和相关的提问、自问、回放过往生活片段,才能帮助他们发现这类情况的存在。
焦虑的心理学原因
焦虑在心理学上引起重视和探讨是从S.弗洛伊德开始的,他最先把焦虑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客观性焦虑,主要针对环境中客观存在的危险的反应,其实质是害怕、担忧和恐惧;另一种则是神经症性焦虑,主要来源于潜意识中的矛盾和对立。针对两者的不同,心理学研究提出学习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研究和改善焦虑问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有些行为主义者和学习理论家的观念中,焦虑可以归结为一种获得性行为,是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与某种情形或状态产生联系的结果。比如,当一个孩子被狗咬了之后,可能对于狗这种动物会一直充满恐惧,第一次遇见这种情形以及之后遇见相同情形时所做出的回避,将会通过学习被不断放大成为规律,最终使儿童失去重新认识这种情景的机会,进而将第一次回避狗时产生的焦虑、恐惧逐渐放大。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当狗的形象在儿童的心智中由于泛化作用的影响联系到其他相关客体之后,儿童同样会对与狗相关的其他客体产生焦虑反应。他从害怕狗,最后放大到害怕养狗的人,甚至一根狗链也可能让他感到恐惧:“危险要来了!”一位6岁时被狗咬过的男孩,在他36岁时,可能仍然对于狗这种动物有着极强的恐惧,哪怕在餐厅看到一盘狗肉也会产生类似的“焦虑”。
他的潜意识会说:“哦,就是这家伙!”精神分析专家在解释这一现象的时候提出,焦虑其实是潜意识中矛盾相互斗争的结果,而潜意识最大的特征,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原因和过程无法被个体感知。
弗洛伊德早期著作中指出,焦虑是身体中受到压抑的力比多(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的一种发泄方式。后来又发展为:焦虑是自我和本我、本能欲望和现实调节之间相互冲突的结果。而我们在这种压抑下产生的精神创伤则是由于本能的能量聚集太多,以至于无法用往常习惯的方式应对。弗洛伊德把这种情境下所感受到的负面情绪状态称为焦虑。焦虑是危险即将来临时,潜意识对自我释放的一种信号,当自我觉察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焦虑状态,并进一步引发防御机制来抵抗或躲避危险。
随着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对焦虑的定义也做出了进一步的修订,比如H.S.沙利文称:“焦虑是一个人的生理及心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
综合来看,焦虑就是一种在预感不利情景出现的前提下,心灵和身体产生的紧张、不安等等的综合情绪体验,我们可以把焦虑分为状态性焦虑和特质性焦虑两种。
普遍的——状态性焦虑
这是由一种情景而产生的焦虑状态,当情景发生改变或者消失,焦虑就会随之停止。如果情景特殊导致产生了强烈的交流状态,很可能引发个体短暂的人格变化,其变化具有很强的弹性。
当然,它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和自我安慰等方式得到释放和恢复。我们发现,它在焦虑群体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是最为普遍的一种焦虑现象。不过,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缺乏自我修复的能力,使得状态性焦虑逐渐加重,与自身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了难以自动愈合的特质性焦虑。
需要高度重视的——特质性焦虑
特质即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由于性格特点、风格等不同,在面对相同情景时,个体的情绪反应频度、强度远远高出群体反应,即被称为特质性焦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社会压力的倍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非常普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比如,在与陌生人交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由于性格特质的差异而产生特质性焦虑:“为什么他与我不同?”“为什么他不理解我?”这种特质性焦虑的弹性受到群体与自身的共同影响:当群体接受了个体或者个体主动做出了改变,这种焦虑状态就会得到改善;如果不能改变,则无法得到改善。
当然,我们需要意识并且再次强调的一点是,焦虑是个体对情境中特殊刺激的正常情绪或心理反应,因为个体经历时间的长短以及程度不同,导致情绪状态和心理反应也就不同。当客观原因不存在或者客观原因不明显,而焦虑症状却很突出,且焦虑时间及程度超出特定范围,并对正常的生活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时,才能说形成了焦虑症,表明你需要采取某些手段、改变某些策略,来恢复自身的控制力,平复情绪,消除焦虑。
产生焦虑症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生理因素:遗传与生理特征的不同,包括家族因素。
2.心理因素:个体在认知程度、情绪控制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比如,心理素质强的人不易焦虑,相对较差的人则容易失控,并且失去自制能力。
3.社会环境因素:生活空间狭窄、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等等的社会环境因素,这些外界因素往往会成为焦虑的主要根源,比如买房族与IT从业人员。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焦虑”的分布也有其规律。在青年期,人们较容易出现焦虑症,这是因为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弱,心智还不成熟,阅历也浅,造成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在男女性别中,焦虑也有差异,具体分别就是:感性的人比如女性较男性更容易患焦虑症,而理性占优者不容易焦虑,即便遇到情绪波动也能在较短时间内克服。
焦虑快速诊断法
在本章,我首先提供一个简单的自测方式。在本质上,焦虑症的自测属于心理测试的一种,只要你可以大体了解自己的心理,就能够运用下面的内容帮助自己判断一下是否已有了焦虑的症状。
下面有20个题目,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
1.你是否经常被一些小毛病困扰?比如消化不良、过敏等,并因此感到苦恼?
2.你是否不太能忍受噪音?
3.你是否经常被激怒,特别是一些小事?
4.你是否在出了差错或遇到挫折时感到十分不安和担忧?
5.你是否会在遭到别人取笑时惶惶不安?
6.你是否有强迫症的表现,比如在外出或临睡前,要反复地查看门窗、燃气阀门到底有没有关好?
7.你是否会在外出赴宴、开会等社交活动前感到紧张,哪怕这个活动并不重要?
8.你是否会在客人来你家做客前一准备就是几个小时?
9.你是否会在社交场合中时常脸红、害羞?
10.你是否很害怕结识新的朋友?
11.你是否经常服用镇静安神的药物来使自己平静下来,并形成了一定的依赖?
12.你是否有一些自我主义?
13.你是否会在自己生气或紧张时出现声音颤抖的情况?
14.你是否经常性地感到自己不如别人?
15.在紧张时,你能很快地让自己放松下来吗?
16.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容易感觉到烦恼?
17.你是否总是对于某一些事情(事物)放心不下?
18.你是否很容易坐立不安,即便没有什么事情发生?
19.你是否有经常性的恐慌感,比如担心时间流逝?
20.你是否有强烈的不安感,比如担心地震或其他灾难,以至于将重要的东西都准备妥当,随时准备撤离?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测,必须诚实地回答问题,然后统计分数:
分数低于3分,说明你拥有良好的心态。
分数在4分到9分之间,说明你对情绪的自控能力比较好,但仍然有偶尔焦虑的表现,不过很容易自我修复。
分数在10分以上,则表明你对于自己的生活过度焦虑,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