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总焦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你为什么会焦虑?(1)

人们害怕“不确定”的风险,一旦事情离开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围,或者没有足够安全的系数来让他保持镇定,他就容易产生焦虑。

“我是谁?”

成龙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我是谁》,曾经风靡一时,在亚洲和欧美都成为了卖座影片。在电影中,他是一个失去身份记忆的男人,为了认清自我付出了巨大代价。现在,人们也普遍面临相同的问题,即自我认同焦虑,身份和角色定位的迷茫。

自我认同焦虑

最近几十年来,现代化作为一项不断颠覆人们现有行为方式的进程,将不确定性的关系注入到了人类事务当中,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评估所面对的一切。多数人缺乏这方面的心理准备,他们生活在“自我同一性”的结构体系中,缺乏归属感,同时又面临感性欲望的膨胀,于是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认同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空前巨大的困境,已经成为十分严峻的社会现实,尽管有些人并没有很明显地觉察到。

如何才能建构一种新型的自我观?不是每个人都直观地做这种思考,但这的确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解决认同焦虑,就必须有一种健康的与时俱进的自我观。

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告诉我:“自身角色转换和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往往会让人产生巨大的压力。紧张不可避免,偶尔的焦虑情绪也会出现,但这无伤大雅。不过,如果焦虑的严重程度远远超过它所对应的客观事件,不符合相应的处境,甚至持续时间过长,比如,有的人会在大多数人不会紧张的情况或场所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情绪反应,这就是焦虑障碍的表现,而且涉及到了他内心‘自我认同’的迷失。”

我们在全美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自我认同出现问题的涵盖人群十分广泛,而且年龄越小比例就越高——这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80%?90%的焦虑发生在35岁以前,20岁左右为最高峰。另外在中国的数据表明,有59.1%的大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70%的新入职员工都曾经有过焦虑,区别在于他们抵抗、自愈能力的高低。

自我认同的基础是“安全感”,对一个人来说,一旦有外来者入侵了他现有的“安全环境”,他就会面临巨大的不安。比如,一个人本来跟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十分快乐平静,有一天突然有个人跑进来对他说:“嘿,我是你失散多年的兄弟,以后你要叫我哥哥!”此时这个人就会产生非常强烈的不安感。

日本有一部电影,讲的就是一名男孩独受母亲宠爱,但突然有一天,母亲发现了失散多年的另一个孩子。她情不自禁地喊出了他的名字,并且将他带回家中。原来家中的男孩顿时十分愤怒,因为一个外来者让他拥有多年的安全感忽然消失了——“他来了,我是谁?”瞧,他也在这一瞬间失去了自我认同,焦虑就开始发生了!

从众式焦虑

人们看到的东西总是主观的,他需要得到的也是一种主观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是什么样的,它就是什么样。”在这种心理的主导下,人们经常对自己了解的事物进行美化,或者抹黑。

比如在18世纪,欧洲人觉得中国十分美好,认为只有中国人具备完美的伦理道德,和非常之完善的社会系统。正因为他们无法真正识别,并且在当时保持着非常远的距离——不能亲眼目睹,他们才会对这个东西产生一种乌托邦似的情感,进行高估,并产生过度的期待(焦虑的前兆)。但当事实破灭后,他们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集体抹黑。

这表明,生活在固定、封闭环境中的人们养成了自以为是、唯我独尊的思维习惯,并且带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甚至是歧视外界环境的心理。对个体而言这同样是适用的,环境形成了对于成员的保护,也有利于成员对环境的认同,但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心灵迷途。一旦固定环境被打破,或与外界形成交集时,他身处其中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失去了方向,再也找不到自我认知:

“在旧的群体中,我知道自己是谁。现在,在新的环境中,我是谁呢?”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群体心理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在书中,他把社会大众形容成为智力低下的“乌合之众”(TheCrowd)——这当然不是完全正确的观点,我们也并不推崇此类论断,但他描绘出的大众特点却足以引起我们的警醒,因为这正是引发焦虑的一部分根源:轻信:别人说什么都盲目相信,认为是正确的。易受暗示:潜意识的自我判断力较差,无论积极还是消极的暗示,都容易对他发生作用。易被驱使和奴役:办公室焦虑症与工作压力的根源。情绪化特征显著:易冲动,情绪轻易波动,自制力差。

当人们具备了上述特点时,简直就像迷途的候鸟,失去了思考能力。就像没入群体中没了灵魂的个体,他的思考被群体替代了,自己只知道机械地去模仿,重复群体的行为。这种“无头苍蝇”似的思维,更容易在群体的焦虑中变得“疯狂”,被绑上公众的战车,比如社会性谣言的产生,每个参与其中的“看似精明”的个体都是帮凶的一员。

角色定位焦虑

永远别让浮躁的心态把你对自己的定位能力摧毁掉,也就是说,不管环境怎么变化,你都必须清醒地知道自己的角色,聪明地进行定位,然后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既懂得做好内在的心灵定位,也要去做好外在的定位。

一个公认的现实是,同样是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为实现理想去奋斗,但是水平相差不多的人却收获不同。明明家庭背景差不多,各自拥有的技能也不相上下,可是到最后永远难以获得同等的突破,甚至差之千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的自我认同与定位不一样。出现角色和定位焦虑的人,他们即便很有能力,智商很高,却也很难获得好的成就;相反,在自我定位方面做得好的人,就算能力不强,也因为找到了匹配的位置,他们的人生也会一帆风顺,至少能获得与自己能力相符的成就。

通俗地讲,定位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个适合的位置。如果你想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就要经过这几个问题的考验:

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应该怎样去做?只有解决了这四个问题,才能把命运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如果总是走到哪儿算哪儿,得过且过,或者随波逐流,让别人替自己选择,就失去了理性的态度,也就追求不到最好的生存状态。就像迷航的星际飞船,成为漫无目的的“太空垃圾”。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应该怎样对自己定位,又应该如何理性地自我认同?

1.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聪明地进行选择和放弃。自我定位在本质上其实是一个关于选择和放弃的问题。在不同的机遇面前,你要学会选择,更要拥有敏锐的眼光和清晰的认识。“什么才是最适合我的定位?我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哪种角色是我最擅长的?”这就是选择,有了这种选择的思考,理性的分析,才能做好对自己的定位,然后果断地坚持适合你的方向。

但在应该放弃时,你也要拿出你的智慧和勇气,不要优柔寡断,也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的人也往往会伴有焦虑,因为他们在乎的太多,放不下的也太多,就像一个身兼数职的“强者”,他可能对自己有多种角色的定位,如果你让他放弃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角色,他就接受不了。

聪明人必须擅长选择,同时也要勇于放弃。你不能被过多的无效选项所困扰,这只能让情绪变坏,成为一种加重焦虑的干扰因素。我们要合理地完成人生定位,首先就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2.工作定位:决定我们事业的成败。

工作定位关乎一个人的前途,同时也决定他的一生。因为对每个人来讲,事业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主宰了他的社会角色。比如说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板和一个摆地摊的小贩,他们的社会地位就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角色定位方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把成为上市公司老板作为事业梦想的人,如果工作没做好,最后成了一个在夜晚街头摆摊卖衣服的小贩,他的角色定位就出了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定位焦虑。

但在现实中,我们许多人在选择他们的工作时,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理性的可行性分析,他们经常被太多的随意性和偶然因素左右,成为这些因素的“奴隶”,于是被一些并不适合自己特点和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束缚一生。他们常会抱怨:“我不喜欢这份工作,它简直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工作。”但是,他们又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局面,也没有改变的勇气。所以一旦做了错误的选择,往往就会一错到底,最后出现自我认同危机。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避免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就必须为自己树立正确定位的意识。对待自己的工作,要有一种认真的态度、严肃的心态,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有明确定位,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和喜欢的行业,然后找对工作,才能开启自己的成功人生,避免在自我定位方面犯下错误。

3.人生目标可以高,但起点要低一些。

我的建议是,第一你要“高点定位”,适当地把人生目标定得高一些。也就是说,在为自己定位时,视野要宽广,野心要大。这可以提高我们的自信,提升梦想的层次。但最重要的是第二,你要“低点起步”,就是说起点要低。眼睛要盯着地面而不是天空,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不要犯眼高手低的错误。

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与“好高骛远”这四个字划清界限。你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和现实的基础上,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充实,不浮躁、不急功近利,最后就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心态,不迷失自我,不失去方向,从而避免焦虑的出现。

4.不要走进自我定位的误区。

虽然第四点排在最后,但它却是很关键的前提。一旦定位出现了误区,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后来的一切努力就会徒劳无功。比如有的学员在课程上告诉我,他在给自己定位时,是以“赚多少钱、升多高的职”为标准的,为此他在奋斗的艰难过程中疲于奔命,在金钱和权力的争斗面前患得患失。目标还没有实现,他就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变得浮躁和功利,而这恰恰是焦虑最大的根源之一。

做好事业的定位是经营幸福人生的前提,但它却不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给自己的生活目标做出正确理性的分析,然后去制定一份严肃而且长远的计划。

事实上,我们所讲的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这几点,人生的诸多方面都需要从定位起步,只要定位准确了,生存之路就少了许多滞碍。而且,这仅仅是自我管理的起点,做到了合理定位,还必须有后续的一系列正确行动,按照既定的道路走下去,沿着自我认同发展下去,才能消灭认同焦虑的根源。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行动力,也不能约束自己,那么就算自我认同没有问题,对他的人生也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

“我害怕失误!”

许多人都承担不起工作失误的代价,比如决策失误、业绩下滑,甚至是被解雇。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诚惶诚恐,生怕出一点失误。下班的时候还为自己今天的工作状态感到心有余悸。

几年前,我遇到过一位对工作非常“重视”的职员。他只为我工作了40天,却有20多天的时间在失眠,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工作状态很差,但又非常紧张。他做每个细节都很小心谨慎,可还是免不了错误频出。

观察了一个月,试用期将到,我决定跟他谈谈。为了不伤到他的自尊心,我选择了下班时间,在绝不会有人看到他的时候,将他叫到我的办公室。为了缓解他的紧张,我特意放了一首轻音乐,然后为他泡了一杯茶。

“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紧张吗?”他反而更加害怕了:“老板,我一定努力改正,下次保证不这样了。”哪怕一次很简单的谈话,况且在开始我就表达了善意而不是要批评他,他还是如此恐慌。他不清楚自己的哪方面工作又出现了“失误”,以为我把他叫进来是准备狠狠地痛批他一顿,甚至要把他解雇。

一个每天都在担惊受怕的员工,很难想象他的工作会顺利地进行下去。虽然我给了他许多表现机会,但他仍然没能迈过自己心里的这道坎,他被压力摧垮了,在不久之后就递交了辞职信,离开了公司。

搞不定就会被搞定

这是焦虑的主要原因,人们害怕“不确定”的风险,一旦事情离开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围,或者没有足够安全的系数来让他保持镇定,他就容易产生焦虑。比如有人对我说,他在炒股时特别紧张、焦虑,特别害怕操作失误;还有的人主诉,他们在面临难度较大的事情时,容易出现退缩、犹豫和无效的心理斗争:

“做还是不做?万一不行怎么办?”这种心理当然有害,因为他们惧怕失败,不敢承担万一闪失的后果,缺乏担当意识。从股民买进股票的那一刻起,焦虑就伴随着他们;从接下这个难度颇大的活儿的时候,困惑与担忧就缠绕在他们的心头。

有位中国股民说,每当买入了一只新的股票,他就焦虑股价还会不会上涨,犹豫要不要抛出;即使在一个相对高点抛掉股票,他仍然焦虑:“我不知股价是否还会上涨,自己有没有吃亏,每天都在思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当股价下跌时,他的焦虑就更明显了:“我不知道会跌到什么程度,何时停止,我要不要斩仓出局呢?”

虽然他为了止跌果断出局——往往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儿,毕竟少赔了一些钱,而且股价还在继续下跌。但他并不因为自己的出局而高兴,反而又开始了更强烈的焦虑,因为价格即将低到谷底,就意味着抄底的机会来了,他会产生要不要捡回来的念头。但是,更加“不幸”的情绪还在后面,那就是在他抛出之后,股价却开始上涨,此时他的肠子快悔青了:

“早知今日,当初我为什么不多坚持一天呢?”这样的人天天活在害怕中,时时充满了焦虑,分分闪现着后悔,处处充斥着自责。这样的人生实在是太辛苦了,因为他们根本搞不定问题,也缺乏承担的勇气。这种焦虑的根源,本质上是由于不自信造成的。由于不自信,他们什么都不敢做,即便做了,也左思右想,瞻前顾后,生怕突然遭遇失败的打击。

二选一的难题

“A和B,哪一个更好?”“我不知道该走哪个方向,谁能告诉我正确答案?”“你们的建议都不错,但容我再想想,再想想!”时间在流逝,他们在选择。没错,选择对于这类人来说,总是一个难题。

他们难以做出决定,哪怕潜意识中知道正确的答案,他们也会“再想一想”,直到自己痛苦无比,身边的人也为他抓狂。

失败没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