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策影视的扩张逻辑
行业“领头羊”往往最先感知环境的变化,这与其说因为它们走在浪潮之巅所以得风气之先,不如说它们体量之大无法承担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威胁,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对它们的既有优势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了生存,不得不对变化格外敏感,并且勇于迎合变化。
从2013年开始,华策影视通过资本运作,展开大规模兼并收购,释放的信号是:中国最大的民营电视剧公司不再甘心只做一家电视剧生产商,而是决心成要为一家综合化内容公司。
华策影视2013~2014年主要收购交易
资料来源:根据华策影视公司年报整理
不难发现,华策影视的收购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视剧、电影、综艺公司;另一类是下游的渠道发行、整合营销和艺人经纪公司。从收购对象的属性来看,其中蕴藏着以下几重逻辑:
1.夯实电视剧主业,提升产品的多样性和数量级,为多元化业务扩张提供基础。
2012年,华策影视年产电视剧700余集,主要属于古装剧,题材较为单一。收购克顿传媒和高格影视之后,弥补了都市爱情剧这块短板,电视剧产能扩张到1000集以上。高格影视由汪远、韦正创立,拍摄都市爱情剧方面独树一帜,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爱情公寓》即出自它的手笔。
克顿传媒的核心优势是大数据分析,其打造的RMS系统(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对电视剧在新旧媒体的收视率进行追踪、计算和排榜,基于数据分析的内容制作将有效提升电视剧的受欢迎程度,与依靠经验进行电视剧创作的同行拉开差距,这也正是华策影视不惜动用16.52亿人民币以“股权+现金”收购克顿传媒的主要原因。
2015年热播的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展现了这笔收购的价值。这部改编自顾漫同名小说的现代都市爱情剧由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该公司是克顿传媒旗下电视剧制作和发行公司,借助克顿传媒在电视剧大数据分析方面的特长,已经投资拍摄多部备受欢迎的电视剧。
利用克顿传媒的RMS系统,结合时下最流行的题材,对剧本进行分析、诊断,选择最恰当的演员、最契合的播出平台,打造最流行的精品剧。赵依芳举例说:“比如选择哪家电视台,我们用数字就可以进行扫描,扫描以后再给它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包括支持、推广。”
热播的《何以笙箫默》是这一模式下的代表作。按照“一剧两星”政策,《何以笙箫默》选择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两家卫视首播,同时在爱奇艺、优酷等视频网站跟播。根据克顿传媒统计,《何以笙箫默》在卫视频道进入十大热播剧行列,在视频网站则是最热播的电视剧。
电视剧严重依赖电视台这一播出渠道,易受政策调控影响。通过收购,短期之内即可提升产能规模、丰富产品梯队、增加题材的多样性,有助于分散潜在风险,增加抗波动性。
一千集是电视剧企业多元化扩张的临界点,它不仅可以保证有精力做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为后续价值链开发创造了立足点。“到了一千集的时候,这个想象空间是很大的”,赵依芳认为,“这个时候资源很大,衍生的产业链很大。艺人、广告资源,品牌授权都可以开发。以内容为核心产生利润,由产业链开发产生更高的毛利润,这样一来,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2014年上半年民营电视剧公司卫视播出集数前十排行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汇总
2.向电影制作、综艺节目发力,搭建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提升整体的业务能力。
电影行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制作与回报周期长、回报率不稳定等主要特点,持续增长需要成熟的商业模式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的支持。随着电视剧业务的成熟壮大,2008年华策影视开展电影制作业务,通过旗下子公司金球影业投资拍摄第一部电影《A面B面》。
金球影业成立于2007年,是华策影视的全资子公司,以电影制片、影院建设为主营业务,也就是华策影视的电影业务平台。通过金球影业,华策影视投资拍摄《听风者》《太平轮》等影片。
2013年华策影视出资1.8亿元收购郭敬明旗下上海最世文化有限公司26%的股权,抢占影视文学上游的优质IP资源,2014年取得5.22亿票房的《小时代3》即是这一合作框架下的产物。
2014年华策影视动用3.23亿人民币收购韩国影视公司Next Entertainment World Co.Ltd(简称“NEW”)15%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成立于2008年的NEW成长十分迅猛,2013年以高达29.4%的占有率,成为韩国本土票房份额最大的公司。NEW将带来艺人经纪、音乐表演、影视制作等方面的“韩国经验”。华策影视与NEW设立合资公司开展影视娱乐传媒业务,NEW在中国的电影制片业务将优先以合资公司为主体展开。根据2014年签署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限制。
相比电影,综艺节目“短平快”,吸金能力强,有效地弥补了电影业务本身的短板。“综艺节目这几年起来了,很热闹,吸金能力也强。”在赵依芳看来,“这其实跟现在媒体性质有关系。年轻人消费多,而且年轻人希望去互动,综艺比较容易吸引眼球,盈利能力强”。
2014年华策影视出资4000万收购天映文化传媒(天津)有限公司(“天映传媒”)40%的股权。其在综艺节目策划方面具有较强优势,曾经参与的项目包括:《INCHINA时尚中国》(出品与制作),《中国梦想秀》(策划制作),《最美和声》(运作)等知名节目。华策影视看中这个团队的实力,于是在原班人马组建“天映传媒”之后入股,借此向综艺节目领域进军。
华策影视开展综艺节目业务,不止“天映传媒”一个平台。2014年,华策影视还与爱奇艺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专门针对互联网媒体进行剧集、综艺的内容创作,并计划围绕这些内容IP进行游戏、电商等衍生产品的开发。酷6传媒前首席执行官,《中国梦想秀》《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的制作人杜昉担任合资公司CEO。
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中蕴含着无限的机会,能否化威胁为机遇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赵依芳认为,“华策影视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电视剧要升级,电影也要发力,综艺也要发力,因为光一个电视剧风险太大了,现在电视剧、电影、综艺‘三驾马车’一起往前走”。
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既是“三驾马车”,也是一个“产品组合”,三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强化品牌、增强业绩抗波动性,增加商业谈判中的筹码,下游的电视台、互联网公司要出更高价码。
3.“把棋子放在看得见的地方”,多元化布局,构建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的获利空间。
2015年,随着“一剧两星”取代“4+X”政策开始实施,电视剧首播机构由四家卫视频道降至两家,这意味着原来四家卫视分摊的成本将被两家卫视承担。出于成本控制和投资回报的考虑,作为采购方的电视台对电视剧品质开始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这对电视剧制作方形成“倒逼机制”,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加剧这一轮行业洗牌的力度。
传统的电视剧播出模式为:“卫视首轮+视频网站+卫视二三轮+地面频道”。电视剧生产商向电视台、新媒体出售版权取得收入,处于价值链上游“生产—销售”环节,收入过于单一和薄弱。
在整合业内资源,提升自身电视剧制作能力的同时,华策影视积极开辟发行渠道,比如向小米公司定向增发,与爱奇艺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制作网剧,同时与百度、爱奇艺在大数据方面进行合作,围绕内容定位的精准度,整合营销、植入广告、电商等均是拓展价值链的新方向。
产业链和价值链
在布局面向未来的互联网出口的同时,华策影视收购西安佳韵社100%股权,加强其在传统发行渠道的话语权。西安佳韵社拥有PC、TV、手机等多媒体终端,已形成立体化的播出渠道。这笔收购帮助华策影视深度切入传统的发行市场,为自身的影视内容铺设出路。
为了配合电影业务的发展,华策影视旗下全资子公司金球影业,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开设20余家影院。按照行业相关规定以及管理,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通常按照40∶10∶50的比例对影片票房进行分账。对于一家刚刚在电影投资、制作领域发力的公司而言,相比院线资源带来的业绩增量,拥有自己的电影院线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鉴于院线建设的高投入,以及较晚的进入时机,金球影城目前选址均位于二三线城市的次核心地段。依托优质的电影院线团队,除了进行商业经营之外,华策影视更希望它“成为产业链的一部分,对电影业务整体有很好的协同支持。未来的O2O也是很好的线下平台”。
华策影视善于利用兼并收购的方式迅速拓展自身的产业链。关于收购,它有一套“围棋理论”:有一些收购可能短期并不会马上产生增值效应,但它属于一个变量,增加了未来的可能性,“如果按照围棋来说,那是一个‘闲子’,说不定哪一天拎回来,出现很大的价值”。
2013年,华策影视以480万元投资,获得杭州掌动科技有限公司19.5%股权,介入手游领域。
2013年,华策影视1800万元收购海宁华凡星60%股权,介入艺人经纪行业。
2014年,华策影视1.04亿获得北京合润德堂20%股权,介入植入广告、整合营销业务。
2014年,华策影视2000万元收购国内舞台剧生产公司JDF金典工场19%股权,介入演出市场。
其中,手游业务和演出业务,属于“闲子”,而海宁华凡星、合润德堂这两颗棋子已开始发挥价值。通过这两笔收购,华策影视在原来的“内容生产—渠道发行”之间挖掘出植入广告、艺人经纪、整合营销三项细分业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价值链的渗透力和凝聚力。
总而言之,华策影视扩张策略的核心,即以内容为龙头,将所有业务线拧成一股绳,增强整体实力。用赵依芳的话讲就是:“紧密围绕核心竞争力,不断地提升自身地位。”这基于以下三个出发点:第一,一定符合整体发展布局,“扩张是不是在版图之内?”第二,符合共赢原则,“你要发展,对方也要有利”;第三,团队的融合性,“这个团队和我们是不是高度亲和?”
在影视行业资本暗涌的背景下,通过兼并收购外延式扩张“跑马圈地”的时代也许才刚刚开始,如何在整合外部资源的同时达成协同效应,将成为影视公司未来面临的挑战。“文化有很多辐射性、链接性和互动性”,摆在华策影视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些东西变成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