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历史(世界卷)](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882/827882/b_827882.jpg)
制造分裂与对抗
为了控制或统治其他国家,殖民国家所采取的政策通常随着不同的形势而变化。利用矛盾使国家、民族和宗教产生分裂和对抗,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这也是殖民主义国家的惯用伎俩。分裂政策是一种分化瓦解之术。因为如果被统治的对象团结起来,对殖民者的威胁就太大。毫无疑问,殖民国家采用的最常用的分裂手段是对国家的统治者和人民采取完全不同的统治政策。对拥有相同利益的统治者,他们通常采用扶持、拉拢的殖民统治政策;而对于人民,他们则主要是采用打压的政策。
另一种较为常用的分裂手段是从行政上进行分裂,即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政策。法国殖民者在统治越南的时候,采取的基本殖民政策就是“分而治之”。它承袭了越南阮朝的行政区划,将越南分为南圻、中圻和北圻,并在三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殖民统治形式。南圻由总督直接管辖;在中圻采取“保护领地”的形式,保留阮朝的统治机构,只派总监进行监督;在北圻则由阮朝傀儡政权统治。在对越南、柬埔寨、老挝组成的“印度支那联邦”进行殖民统治时,法国殖民者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尽量破坏三国的团结然后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他们经常调遣这一国的军队去镇压另一国的反抗,利用此民族去反对彼民族。其中最常用的手段是用越南牵制其他两国,就是所谓的“以越治柬”“以越治老”。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EBEF5/47223059045971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21_0066.jpg?sign=1738871275-6sVLFO157YKXU6sqJVYmQROIODcEDFME-0-5de69c06b3bc93e76104e8a8a048ac5b)
分割引发的苦难
英国在印度实行的分治使得印度宗教矛盾空前尖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纷纷逃离家园,宗派起义的仇恨达到了顶峰,直到今天仍未消解。
英国在印度所制造的分裂在殖民主义国家中颇具代表性。英国在印度一直采取“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二战”后,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走向高潮,特别是特伦甘纳起义的发生和工农运动的高涨使英国统治者感到印度的独立不可避免,他们的出路只有与印度资产阶级妥协,通过移交政权,借助条约尽可能多地保留其殖民利益。1947年7月18日,英国议会极不情愿地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宣布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巴独立结束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次大陆长达190年之久的直接统治,但是也给独立后的印、巴留下了严重的祸根。英国殖民者在准备移交政权的过程中,继续施展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它极力扩大印度两大民族主义政党——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之间的分歧,以及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独立法案公布后,印度的宗教冲突达到高潮,包括圣雄甘地在内的50万印度人在相互殴斗、残杀中死去。独立法案公布之后两年内,在巴基斯坦的约890万印度教徒不得不离开家乡迁往印度,在印度的约720万穆斯林也被迫迁往巴基斯坦。这些倾家荡产的人衣食无着,形成了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印巴难民问题。另外,独立法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因此,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尤其是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克什米尔是战略要地,生活在其中的500万人口有77%是伊斯兰教徒,20%是印度教徒。法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双方的强硬态度,加上外部势力的插手,致使克什米尔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越来越复杂。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3EBEF5/4722305904597101/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122_0067.jpg?sign=1738871275-B5f9t1ZTxhFbvF5moMk8cNKfQl3iRisF-0-893b7c37756ec1d5e022adf0bdf2adbb)
1945年,从前线上撤回的士兵和无家可归的人们聚集在柏林的一个火车站内,此时的柏林已被划分为4个不同国家占领的区域。
在雅尔塔会议上,正式通过了苏、美、英对德分区占领的决议,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四国总司令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其任务是保证占领区协调行动,并就涉及德国整体的主要问题做出决定。但是后来,各国占领区都想把德国问题的处理纳入本国战略方针的轨道,结果盟国管制委员会形同虚设。不仅如此,各占领国政府对战后德国的处置和发展的政策分歧加深,最终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东、西德国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的一部分。
支持敌对势力与国家政府进行对抗是分裂政策的一种常见形式。比如美国就时常扶植中东的反对派,以牵制那些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执政党。在巴勒斯坦进行提前选举之前,美国就出资4200万美元,资助哈马斯的政治对手阿巴斯所属的法塔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以昂山为主席的“缅甸反法西斯自由同盟”等民族主义独立运动力量的领导下,缅甸人民坚决反对英国殖民者重返缅甸,英国对此不得不采取妥协政策。虽然英国表面上答应逐步给缅甸独立,但是却在极力拖延缅甸独立的日期。英国总督在重返缅甸后,积极扶持右派势力,迫害爱国主义力量。希望通过和平途径解决独立问题的昂山等民族主义领袖对此十分不满,他们在1947年制宪会议选举后,成立了以昂山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并宣告缅甸将成为独立的共和国。恼羞成怒的英国殖民者竟指使暴徒刺杀了昂山和其他6位部长。
帝国主义国家常常通过支持反对势力发动政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在刚果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比、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者在刚果的主要工矿区支持叛乱,制造加丹加、开赛省从刚果共和国分裂。美、英军队在伊朗人民的民族主义运动的打击下离开伊朗后,积极扶持在伊势力。1951年6月20日,摩萨台政府宣布接管英伊石油公司。这一措施得到伊朗人民的热烈拥护,但是却遭到了英美政府的极力反对。英美政府不但在经济上对摩萨台政府施加压力,而且支持伊王室和议会中的右派进行倒摩运动。1952年,英美政府和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串通一气,采取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拟定的、旨在推翻摩萨台政府的“埃杰克斯计划”。1953年8月19日,右派势力发动了军事政变,穆罕默德·摩萨台被叛变军队逮捕。1954年,英伊石油公司和美国其他石油公司组成的国际石油财团与伊朗政府谈判,取得了伊朗南部和西南部20万平方公里产油区的租借权,为期25年,伊朗议会通过了此法案。至此,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宣告暂时失败。
无论是使用制造分裂与对抗,还是其他形式的政策,殖民主义国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维护殖民国家的利益。
【延伸阅读】
昂山
昂山(1915~1947年),缅甸独立运动领袖。1915年2月13日出生于缅甸北部,自幼即深受家乡人民反英斗争的影响。进入仰光大学后,成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曾于1936年2月与吴努一起领导学生罢课。1938年加入德钦党, 1939~1940年任该党总书记。1940年为缅甸独立而寻求日本支持,并建立缅甸独立军。1943~1945年在巴莫傀儡政府中任国防部长。1944年8月,昂山秘密成立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任主席。1945年3月,率缅甸国民军协助盟国作战,直至日本投降。1946年,任缅甸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47年1月27日,赴伦敦签订了“昂山—艾德礼协定”,并于4月成立以昂山为首的临时政府。由于英国背信弃义,他表示了公开的谴责。同年7月19日,昂山与其他6名部长同时遭杀害。这一天后被定为缅甸的“烈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