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历史
第一节 古代时期
一 苏丹国的建立
文莱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这可以从位于马来西亚东部的尼亚比(Niab)洞窟考古发现的3500年前的人类头骨得到证实。
文莱王室及其人民有很古老的历史背景。现在尚不清楚,早期移民何时在文莱安家。但从公元五六世纪时的中国史书就能看到有关文莱前期历史的记载;也就是说,文莱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称文莱为“婆利”“勃尼”“婆罗”“渤泥”,文莱自古为酋长统治。那时文莱的国王称圣·阿杰(Sang Aji),其控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加里曼丹(原称“婆罗洲”)西北部的沙捞越、沙巴及现在的文莱本土。当时这个国家以盛产并出口樟脑、胡椒和黄金而闻名。
15世纪之前,文莱先后处于近邻强国室利佛逝国和麻喏巴歇国的支配和控制之下,向它们称臣纳贡。为摆脱这种局面,文莱国王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Awang Alak Betatar)开始寻求满剌加国(今柔佛州)的帮助,出访满剌加国,并于1414年与满剌加国苏丹的女儿结婚,通过联姻与满剌加国联盟。婚后,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皈依伊斯兰教。作为回报,满剌加国苏丹授予他“文莱苏丹”头衔,他被尊称为苏丹穆罕默德·沙(Muhammad Shah),即一世苏丹。在满剌加国的影响下,一世苏丹积极引入伊斯兰教,将伊斯兰教作为争取独立和巩固政权的有力武器。在他的领导下,伊斯兰教逐步为统治阶级及发展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居民所接受,文莱成为一个主权独立的伊斯兰国家。与此同时,在一世苏丹统治期间,文莱与周围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有很大发展,其对北方的贸易曾远达缅甸,成为南海上的一个贸易中心。
关于文莱的历史,有的神话传说称一世苏丹的父亲是神仙下凡。当时在文莱湾林梦河边有一个神奇的鸟蛋,而一世苏丹的父亲就出自这个鸟蛋。他与当地穆鲁(Murut)部落一女子结婚,该女子怀孕后,妊娠反应很大,整天闹着要吃一些稀奇古怪的食品,在当时那个交通不畅、物产欠丰的年代,实在是难以办到。爱妻如命的苏丹的父亲心急如焚,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觅寻。在外出期间,他又娶了13个妻子,先后生了13个儿子,加上原配夫人所生的长子,总共14个儿子。这14个儿子虽非同母所生,但很团结,一致推选长兄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为首领,几个兄弟劫持了满剌加国苏丹的女儿为其兄妻。满剌加国苏丹获悉后,焦急万分,立即派车马,并带着公主的爱鸟去接公主,没想到公主爱上了阿旺·阿拉克·贝塔塔尔,不想回去了。于是公主就对爱鸟说:“你回去告诉我的双亲,我已与上苍的后代结为伉俪,恳请双亲恩准。”满剌加国苏丹视公主为掌上明珠,只好同意公主的意愿,并立其夫婿为穆罕默德一世苏丹,而他的兄弟们则分别接任文莱苏丹国的其他职务。后来,一世苏丹的弟弟阿赫默德继承了穆罕默德的王位。他的女儿与阿拉伯人沙里夫·阿里(Sharif Ali)结婚。据说,沙里夫·阿里是真主的后代,他成为三世苏丹后,在文莱广为传播伊斯兰教,率先兴建清真寺,做了不少发展工作,备受人民爱戴,被称为“神圣的苏丹”。根据伊斯兰法,他在自己王宫建立了一整套司法系统。因此,他的王国名声大噪,与中国、阿拉伯国家及马来半岛一些王国的贸易往来非常兴旺。由于当时文莱社会非常安定与繁荣,三世苏丹在文莱的国名后面加上“达鲁萨兰”,从此文莱称为“文莱达鲁萨兰国”。
二 多元化社会
英国记者、名人传记作家阿龙·查尔方特(Alun Chalfont)所著《上帝御旨》(By God's Will)一书记载,文莱古时受四个地区势力的影响,即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马六甲地区。总的来说,马六甲地区对文莱影响更大。
自古以来,文莱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在内陆地区,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占据统治地位;而在各大河口地区,社会已进化到封建社会阶段,苏丹手下的贵族及官僚充当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及依附于土地的隶农。
文莱古代的土地按占有权分为3种:私人地产、王室地产、贵族官僚封地。私人地产是通过继承或购买而获得的,主人可以转让给他人,但要经过苏丹同意,要在地契上盖上苏丹的御玺,转让才算合法。王室地产和贵族官僚封地则较难转让,须经苏丹和枢密院双方批准。
在伊斯兰化之前,早期文莱是麻喏巴歇国的一个属国,因而其社会政治制度深受麻喏巴歇国的印度文化的影响,从君王的加冕仪式、宫廷礼仪到官府名称都无不带有印度文化的色彩。文莱皈依伊斯兰教之后,其政治制度便逐渐与马来半岛的政治制度趋同,但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有关等级制度的观念糅为一体,用来治理社会。
在古代文莱的社会等级中,高居于社会顶层的是苏丹,其下是王公贵族,再下是各级官吏,普通百姓尽管已居于社会的下层,但仍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等级。官员按照出身和职权分为四级,即部长、武士贵族、地方官吏、村社首领。前两级官员出身贵族,后两级官员出身平民。四级官员中,除了村社首领是由村民推举外,其余都是经过苏丹批准,由朝廷委任的。
部长共有4个:首席部长代表苏丹行使职权,处理日常政务,并负责国土防卫;财务部长负责管理国库及宫廷事务;海务部长统领海军,还兼管战争事务,行使司法职权;第四位部长是内务部长。武士贵族在国家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地方官吏负责处理都城及地方的具体行政及商业事务。
当时文莱的经济是以海外贸易为主;农业处于辅助地位,很不发达。文莱的海外贸易对象是中国、印尼群岛诸国、马来半岛诸国、印度及阿拉伯国家。主要出口黄金、樟脑、胡椒,进口蜡、蜂蜜、稻米等。当时文莱的各个主要城市既是商业中心,也是手工业中心。手工业有纺织、金属加工、陶瓷制作、兵器制造等,其产品保留有中国、印尼群岛、印度文明影响的痕迹。
三 鼎盛时期
公元1433年,沙里夫·阿里之子苏莱曼(Sulaiman)即位。苏莱曼之子,即五世苏丹博尔基亚(Bolkiah)于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统治文莱,这是文莱历史上鼎盛的时期。五世苏丹博尔基亚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不仅把文莱疆域扩展到整个婆罗洲和大部分菲律宾地区(包括苏禄、棉兰老岛,北边直至吕宋岛),而且还数次派军队远征爪哇、马六甲、吕宋等地。当时的菲律宾首府马尼拉一带的塞鲁隆国曾向文莱俯首称臣,进贡黄金。后来苏禄王的一个公主与苏丹博尔基亚结婚,该公主名叫莱拉·曼查奈(Lela Menchanai)。也许因为受能歌善舞的菲律宾人民的影响,五世苏丹博尔基亚走到哪里都带一支皇家管弦乐队,因此,他被称为“歌王”。由于国力强大,文莱得以在15世纪和16世纪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文莱实际上成为当时东南亚地区的一个伊斯兰教中心。与此同时,文莱在经济上也出现了空前繁荣。
五世苏丹在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因而在文莱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莱人民一直将他作为民族英雄来加以纪念和尊崇,在文莱首都至今还保存着他的陵墓。文莱之所以能兴盛一时,除了五世苏丹治国有方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文莱从与中国的贸易中获益匪浅。中国是东南亚土特产品的巨大消费国,中国货船从东南亚大量贩运香料、燕窝、鱼翅以及其他多种海产品和林产品。文莱是这些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港口之一,文莱经济也因此而繁荣起来。二是得益于伊斯兰教的力量。16世纪初满剌加国衰亡之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活动中心便由满剌加东移到文莱,阿拉伯和印尼的穆斯林商贾也随之云集文莱,这就使文莱不仅成了传播伊斯兰教的前哨基地,而且成为阿拉伯世界与东南亚地区海上贸易的货物集散中心。
1521年7月,意大利历史学家安东尼奥随西班牙航海家麦哲伦访问文莱。他在名著《首次周游世界》一书中,第一次对文莱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对文莱的富庶和繁荣、苏丹王宫的富丽堂皇和王室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颇为惊叹。
安东尼奥在他的书中这样记载:1521年7月8日,麦哲伦的船队到达文莱。次日,苏丹派使者带着精美的礼品去欢迎客人。6天后,苏丹又派3条特制的马来快艇去迎接客人,在相互交换礼品后,客人登上快艇,驶向城内。入城后,客人在快艇内等了两小时。这时两只大象配备丝质骑垫缓缓而来,同时到达的还有12名侍从,他们手中各举一只盖着丝绸的瓷罐,准备作为存放客人赠礼之用。然后,两位客人骑上大象,12名侍从走在大象前面,一行人浩浩荡荡到达王宫。总督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当晚,他们在王宫过夜,所用睡垫、床单等卧具十分讲究、舒适,都是纯棉与丝制品。
第二天,西班牙航海家又带着礼品赴王宫。安东尼奥不仅对王室礼仪之庄重印象深刻,而且对该国显赫的军事力量感到惊讶。从总督府到王宫一路上全是排列整齐的全副武装人员。进入王宫,安东尼奥发现在大厅里还有300名步兵,他们腰间挂着利刃,严阵以待,保卫一国之君。尽管安东尼奥已经看到苏丹坐在另一个厅堂里,但王室的礼宾程序要求宾客在觐见苏丹时,不能同苏丹坐一室直接交谈。来宾如想对苏丹说什么,先对一个头目说,该头目报告上司,上司再对在另一个小厅待命的总督的一个随从说,此人用插在墙上一个孔内的管子与苏丹贴身的一个人通话,然后那个人再禀告苏丹。同时王室人员还教西班牙来访者觐见苏丹的三项致敬礼仪:一是双臂伸直举起,双手手心相对,在头顶部轻拍;二是双脚轮流抬起,与腹部成直角,目光向前,缓缓行进;三是在快到苏丹面前时,弯腰低头,双手握苏丹伸出的手,并轻吻其手背。这些程序完成后,西班牙代表团一行才能觐见苏丹。觐见时,客人告诉苏丹,他们是西班牙国王派来的,西班牙国王希望与苏丹和睦相处,并与文莱进行商业交往。苏丹回答说,他愿对西班牙国王的深情厚谊给予回报,并准许西班牙国王在该地区自由开展贸易。相互交换礼品后,觐见结束。西班牙客人接受的礼品中有丝绸和文莱金线织布。然后代表团一行回到王宫,在那里苏丹为他们举行盛大的宴会,大队侍从手捧木制托盘,托盘内放着盛有各类菜肴的瓷盘,从王宫走向总督府。安东尼奥当时数了一下,鱼、肉、家禽与当地美味佳肴有32种。
安东尼奥在他的书中对文莱也进行了一番描述。他写到,除了苏丹的王宫和一些首领的房舍,整个城镇建在水上。“除王公贵族的宫殿外,整个城市都是一座水城,所有房屋都架空在高桩之上,用木料建成。水位高涨时,人们便驾驶船只巡游于居民之间,销售生活必需品。整个城市住有2.5万户人家。”因此,把文莱称为“水上人家”是符合事实和有史可查的。在这个时期,王室一套壮观的礼仪反映了文莱纺织和制银的古老传统,这些传统至今在文莱“水村”有的地区还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