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波兰的教会组织和宗教团体众多,其中罗马天主教会为最大的教会组织。2011年的统计显示,约有91%的波兰人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他则信奉东正教、新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亦有约2%的无神论者。
古代波兰人崇拜斯拉夫神话中的许多神明,如火神、雷神、风神、太阳神等。
公元966年,梅什科一世接受了基督教洗礼,皈依基督教,并在全国推行基督教。968年,梅什科一世在波兹南建立了直接隶属于罗马教廷的总主教区,教皇约翰十三世(Pope John XIII)任命乔丹(Jordan)为第一任波兰主教。从此,罗马教廷对波兰的影响便越来越大。梅什科一世的儿子波列斯瓦夫一世(Bolesław I Chrobry)执政时,在格涅兹诺(Gniezno)建立了总主教区,另在克拉科夫、弗罗茨瓦夫、科沃布热格(Kołobrzeg)设立了3个主教区。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受此影响,波兰基督教也发生分裂。绝大多数波兰基督教徒站在罗马教会一边,信奉罗马天主教,成立了波兰罗马天主教会,简称“波兰天主教会”或“天主教会”;少数波兰基督教徒则信奉东正教。此后,由于国家鼓励教会自由活动,天主教会势力得以发展,修道院和神职人员迅速增加。15~16世纪,天主教已在波兰取得了完全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权力。当时,不信奉罗马天主教者不能继承王位;在国王死后并新国王登基之前,红衣主教可代行王权;主教们拥有议会席位,且地位在世俗贵族之上。但与此同时,天主教会内部玩忽职守、贪污舞弊和骄奢淫逸等现象多见,引起了波兰教众和社会的普遍不满。
16世纪初,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影响波兰。从贵族到市民,波兰人纷纷参与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这期间,路德教派受到了波兰北部居民的欢迎,而部分小波兰地区和立陶宛大公国的贵族则选择加入加尔文教派。不过,由于国内反对改革的势力更加强大,宗教改革最终以天主教会的胜利告终,新教对波兰的影响十分有限。
17~18世纪,波兰是东欧少数几个依然以天主教信仰为主的国家之一。西边是信奉新教的普鲁士,东边是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波兰不仅与邻国存在宗教文化的冲突,而且面临生存危机。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教堂成为波兰人的精神支柱。在波兰被瓜分并失去独立的100多年里,天主教会以民族团结、国家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等为旗帜,同波兰人民一起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为维护波兰民族生存及波兰文化和历史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称为“波兰文明的守护者”。此外,天主教会还给许多来自波兰社会底层的民众提供饮食和受教育的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天主教会依然同波兰人民站在一起,坚决反抗法西斯的侵略。因此,天主教会在波兰人心中地位很高,成为波兰爱国主义的象征。
波兰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初期,政府基本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逐步取消了中、小学校教学计划中的神学课程。
从1949年到1955年,波兰政府不顾历史和社会现状,对教会采取种种限制措施,如通过法令没收教会财产,其中包括2万家医院、保育院和幼儿园等教会慈善机构,对“不合作”的神职人员实行专政直至处以极刑。这激起教民不满乃至反抗,政府与教会冲突不断。
1956年,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Władysław Gomułka)上台后采取新措施,缓和政教关系。同年年底,波兰政府与教会代表举行会议,发表了联合公报,政府称愿意消除在宗教活动自由方面设置的障碍,教会也表示支持人民共和国。当局释放了被囚禁的红衣主教斯特凡·维辛斯基(Stefan Wyszyński),恢复了学校的宗教课程,恢复了宗教出版社,也恢复了工厂和医院等机构内的宗教活动。波兰各教会,尤其是天主教会得以重新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波兰政府与教会,特别是与天主教会定期会晤,就波兰国内问题进行磋商,帮助缓解了许多国内矛盾。然而这种局面未能长期维持,哥穆尔卡执政后期,波兰政府恢复了对宗教的高压态度,波兰的政教关系又趋于紧张。由于害怕宗教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波兰政府再次禁止在中、小学校开设宗教课程,并加强了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教育。1966年,波兰政府拒绝以教皇保罗六世(Paul VI)为首的各国红衣主教和朝圣者来波兰参加“千年祭”活动,加剧了当局与教会的紧张关系,引发全国教众的不满。
20世纪70年代,爱德华·盖莱克(Edward Gierek)努力缓和政教关系,实行政教分离政策,放宽教会活动范围,大量增加修建教堂的经费。1971~1974年间,波兰政府批准修建的教堂和祈祷场所约为150座;而1979年仅在华沙就兴建了14座教堂。
1978年10月16日,波兰克拉科夫红衣主教卡罗尔·约瑟夫·沃伊蒂瓦(Karol Józef Wojtyła)当选为罗马教皇即约翰·保罗二世(John Paul II),成为继哈德良六世(Pope Adrian VI)之后又一位非意大利人教皇。波兰人当选教皇,在波兰天主教徒中激起强烈的宗教热情。1979年、1983年和1987年,教皇多次回国访问,波兰教众总是不辞辛苦,从全国各地赶到现场,怀着万分敬仰之情期待教皇接见。当教皇出现时,教众欢呼雀跃,热泪盈眶,口中还不停地高呼:“圣父,我们热爱您!”而每当波兰电视台星期日正午转播教皇在梵蒂冈主持宗教仪式的实况时,很多波兰人都会准时地等候在家中聆听教皇的布道。
20世纪80年代,波兰执政党即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波兰政府考虑到波兰的宗教传统,继续坚持政教分离的政策,坚持国家的世俗性质;在处理国家同教会的关系时,坚持“凡是皇帝的,归皇帝;凡是上帝的,归上帝”的原则。在这种宗教政策下,波兰天主教会势力进一步扩大,并发展成国内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教会的作用和影响力已不可忽视。1980~1981年间,天主教会始终作为“第三种合法力量”充当政府和团结工会(Solidarność)的中间人,一方面坚决支持团结工会的“合法斗争”,一方面告诫政府“注意每一项不慎步骤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
在人民共和国时期,波兰全国有教会30多个,其中天主教会规模最大。天主教会有27个主教区,下设8877个教区;有10675座教堂、3378座修道院和4439座祈祷场所;共有95名主教,其中有4名红衣主教,还有22040名神父、38964名修道士和修女;有卢布林天主教大学、华沙天主教神学院和克拉科夫神学院3座高等学校以及46所中初级天主教学校;有35种宗教刊物;波兰人民军中有天主教随军神父和军人教堂;波兰统一工人党允许教徒入党,党员中的天主教徒比例曾达到2/3;波兰天主教会向世界各地派出700多名传教士,以传播其教义;从1980年9月24日起,波兰电视台每逢星期日都会转播华沙圣十字教堂(Kościół św. Krzyża)的弥撒。
1989年,波兰政局发生剧变。同年2月,天主教会亦派出代表参加“圆桌会议”,共商国是。5月17日,波兰议会通过有关波兰政府与波兰教会关系的法案,规定:教会有权建立教堂和传教;教会有权建立和管理教会学校、医院、商店、电台、电视台、新闻机构、出版社、戏院、电影院、音像设备公司和电影制片公司;免除笃信宗教的学生服兵役的义务;允许士兵、犯人做弥撒;归还过去没收的教会财产;将8月15日圣母玛利亚升天日定为全国性节日等。
1990年8月,波兰政府决定,自1990~1991学年起,在中、小学校教学计划中恢复神学课程。
波兰的宗教活动越来越自由,笃信宗教的人越来越多,天主教徒对教皇的热情也有增无减。由于天主教会在波兰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波兰历届政府都努力同天主教会搞好关系,以便在做出重大决策时获得教会的支持,如历届右翼政府总理就任后,必定要到梵蒂冈觐见教皇。事实上,波兰天主教会在许多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介入议会和总统选举,积极支持并推动波兰加入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等。
2015年,波兰天主教会有教堂1.5万座(原来的修道院和祈祷场所数量变化不大),仅华沙就有近180座,每个村镇有1~2座;共有2.1万多名神父,4万多名教士、修道士和修女。天主教会在全国设有46所神学院,在校生约6万人。
21世纪以来,教会势力在波兰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截至2013年,波兰罗马天主教会仍为全国30多个教会中最大的教会组织,其影响力也最大。天主教会共有41个主教区,下设10204个教区;共有7名红衣主教,1名总主教,133名主教,30820名教区牧师。主教组成主教团全体会议,该会议设立最高常务委员会和秘书处作为该会议的执行机关。总主教、主教均由罗马教皇任命。
创办于1918年的卢布林天主教大学为波兰天主教会最高学府,该校于2005年更名为约翰·保罗二世卢布林天主教大学(Katolicki Uniwersytet Lubelski Jana Pawła II)。现有教授和讲师300多人,在校生1.5万人。大学设有多种学科,包括文学、哲学、神学、宗教法学、社会学、经济学、数学、建筑学等,近年来还开设了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本科学制一般为3年,硕士2年,博士4年。部分神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有机会赴梵蒂冈深造。
此外,天主教会还经营着2家电视台、7家网站、30家广播电台和140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刊物近百种,所有刊物总发行量占2%的市场份额。
二 民俗
1.社交
波兰人举止优雅,语言文明,彬彬有礼。同外人打交道时,波兰人对称呼极为重视。对于男士,波兰人一定称“先生”(Pan);对于妇女,则称“女士”(Panna)或“夫人”(Pani)。在社交场合问候他人时,波兰人肯定会以“您”(państwo)相称。波兰人假如与对方以“你”(ty)相称,则多半意味着双方关系密切或相交甚厚。按照波兰人的习惯,在交际场合被介绍给他人之后,自己必须主动与对方握手,同时报上姓名,不然即被视为失礼。在波兰,最常用的见面礼节有握手礼和拥抱礼。在波兰民间亦有“吻手礼”。在通常情况下,“吻手礼”的行礼对象应为已婚女性,行礼的地点应为室内。在行礼时,男士应用双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征性地轻吻一下。
波兰人把用手指人、用手拍背或谈话时背朝他人站立等都视为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厌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吵闹。
与波兰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第一,波兰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强,与波兰人交往时需尊重其民族习惯;第二,波兰人很介意待人的礼数,去拜访时应事先相约,见面时要打招呼问好;第三,波兰人喜欢动物,尤其是被看作国家象征的白尾海雕;第四,波兰的虔诚信徒很多,需注意对方的宗教习俗。
波兰人尊重女性,男士与女士谈话时,一定要脱帽;男士与女士一同进出门或走路时往往让女士先行;如道路崎岖难行,男士应主动搀扶女士;在用餐时,女士优先,男士应主动为女士斟酒。
波兰人普遍爱花。在波兰,受欢迎的花卉有兰花、月季、杜鹃、康乃馨、非洲菊、非洲紫罗兰、秋海棠、垂叶榕、肾蕨等。如果到波兰人家里做客,一束鲜花是最好的见面礼。但要特别注意的是,给波兰人送花必须送单数,即便送上一枝也可,不可送双数,也不可送菊花,更不能给已婚女性送红玫瑰。
波兰人个人的纪念日有生日、命名日、结婚纪念日等。其中的命名日深受波兰人重视。去庆贺波兰人的命名日或生日,应带些小礼物,如鲜花、香水、精致的画册等。
2.服饰
波兰人的传统服装带有明显的斯拉夫民族风格,女性穿围裙,男性着背心,色彩鲜艳,刺绣繁密。波兰各个地区的服装又有各自的特色,花纹、帽子、头饰等均有不同。除少数乡村地区外,波兰传统服饰如今只在大型节日、婚礼等特殊场合才能见到。
现代波兰人的着装与欧美其他国家基本相同。前往音乐厅、歌舞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穿着正装或礼服,一般女士穿套裙,男士着西服,不应穿牛仔服、运动衣等休闲服饰。在室内,男士必须脱帽。
3.餐饮
波兰人的饮食与其他斯拉夫国家相似,同时受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周边国家的影响,加上僧侣、商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特殊饮食习惯的影响,波兰的餐饮文化十分独特。
波兰料理多以肉类和秋冬季蔬菜为主料,并大量使用鸡蛋和奶油。波兰人喜好烤、炖、烩的菜肴,口味比较清淡。波兰的国菜是“比高斯”(Bigos),又称“猎人炖肉”,是一种用番茄、蘑菇、卷心菜、酸菜及各种肉类、香肠制成的炖菜。波兰人喜欢根据需要在炖制过程中任意组合材料,使这道菜口味变化多端。
波兰传统一日食四餐,清晨6~8时食早餐,中午11时至下午1时食第二顿早餐,下午4~6时食正餐,晚8~9时食夜宵。波兰人进餐时先喝汤,如红菜汤、冷蛋花汤、卷心菜汤、大麦汤等。常见的主菜有:卷心菜花卷、肉包、炸猪排、烤薄饼和各式波兰水饺。辅菜常配有沙拉、甜点和面包。
在请客人吃饭时,波兰人有不少规矩:如视双数为吉利,忌讳就餐人数是单数;在吃整只烹调的鸡、鸭、鹅时,通常要由在座的女主人亲自将其分割开来,并逐一分到每位客人的盘中;不论饭菜是否合乎自己的口味,客人都要争取多吃一点,并对主人的款待表示谢意;口中有食物时不宜讲话;不能用自己的餐具给别人夹菜等。
波兰人喜爱饮酒,通常习惯在饭前饮伏特加等烈性酒,饭后饮蜂蜜酒。波兰人忌讳强行劝酒。
红茶、咖啡和格瓦斯等饮料在波兰也很受欢迎。
除肝脏外,波兰人一般不食猪、牛、羊等动物的内脏。
4.婚嫁
现代波兰实行婚姻登记制度,单身男女只有到结婚登记处登记,婚姻才有法律效力。
波兰人十分重视传统婚礼。多数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在结婚登记后仍要到教堂举行天主教婚礼。婚礼的主婚人为神职人员,新郎、新娘则要从自己的亲属或最亲密的朋友中选定一男一女作为自己的证婚人。受邀参加婚礼的宾客要穿礼服。
举行婚礼一般要避开雨天,因为民间传说,婚礼当天下雨预示着“婚姻不美满”,婚后生活将“乌云密布”。
婚礼一般在下午3时举行。通常,新娘身披婚纱,由身穿黑色西服的新郎陪伴,在风琴师、吉他手和打击乐师组成的三人乐队演奏的波兰民歌声中,依依不舍地离开娘家,前往教堂。婚礼多以演奏婚礼进行曲开始,新郎、新娘步入教堂,证婚人及双方父母与众亲友相继就座。主婚人会依次询问新郎、新娘的“意愿”,并听取双方的“誓言”,然后宣布二人结为夫妻,并献上祝福。一般婚礼持续时间不长,仅十几分钟,但很隆重。婚礼完毕,新郎、新娘走出教堂,人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抛撒在地,让新郎、新娘一个一个地捡起来。捡得多则意寓婚后会更富有。
按波兰习俗,新郎、新娘回家后,新娘的母亲会送上沾盐面包让新人品尝。面包象征婚后衣食无忧,盐则提醒双方婚姻生活充满酸甜苦辣,夫妻之间只有互谅互让,才能白头偕老。
波兰西北部卡舒比人的婚嫁习俗独具特色。在教堂举行婚礼后,卡舒比人还要择吉日在家中举行传统的婚礼。婚礼一般从亲友们给新郎、新娘送礼物开始,新人则用水果和香槟感谢亲友们的礼物和祝福。卡舒比人婚宴上的传统菜肴有鸡汤、生鱼片和意大利风味的多层蛋糕等。在卡舒比人的婚宴上,酒也是不可缺少的。除了香槟,卡舒比人钟爱波兰伏特加和法国葡萄酒。
婚宴上,乡村乐队演奏起欢快的民族乐曲,来宾不分男女老幼开始做游戏。受欢迎的传统游戏有“系衣服扣”、“找蛋糕”和“农夫和农妇”等。“系衣服扣”就是比赛穿一件衣服,不但要快,还要穿整齐。有的人为了获胜,居然用睡衣比赛,因为睡衣穿起来快,即使扣子没系好也不明显。“找蛋糕”则是在来宾中选出一人,要他蒙上双眼,用舌头去寻找桌上的蛋糕,而不能用手去摸,周围的人也不能提示。“找蛋糕”象征着新郎、新娘品尝到了爱情的甜蜜。最精彩的游戏还要数“农夫和农妇”。两位来宾装扮成农夫和农妇的模样,在夸张的自我介绍后,表演一段新郎、新娘的爱情趣事。表演过后,新郎、新娘要“罚”这两位来宾轮流请其他来宾跳舞。
婚宴一般持续到凌晨时分,厨师端出最后一道热菜——有名的波兰红菜汤。大家一边品尝热汤,一边等待新的一天到来。当东方逐渐被朝霞染红,新郎、新娘和来宾一齐高唱民歌“朝阳升起的时候……”。这是新郎、新娘作为夫妻共同迎来的第一个早晨,象征着一个新家庭的诞生。
5.丧葬
波兰实行土葬,一般丧葬礼仪遵循天主教习惯。个人墓地上建有墓碑,上刻逝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墓碑多饰有精美的十字架或天使的雕塑。
波兰人很注重墓地的修整。每年11月1日万圣节时,扫墓者带着菊花和蜡烛来到墓园进行祭扫。他们把墓地清扫干净,把墓碑擦拭一新,插上各色菊花,点燃蜡烛,并在墓前静默,以表示对逝者的悼念和哀思。
6.其他习俗
像欧洲许多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一样,波兰还有不少与宗教有关的习俗和禁忌。
大多数波兰人忌讳星期五,因为根据《圣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日子是复活节的前一个星期五,后世称其为“耶稣受难日”。波兰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忌食猪肉。
大多数波兰人也忌讳数字“13”。波兰人就餐尤其忌讳13人同桌,因为这容易使人联想到耶稣最后的晚餐。在波兰,住宅地址多没有13号,旅馆也没有13号房间。波兰人忌讳在每月的13号或星期五举行礼仪性活动。如果13号这天恰好是星期五,则诸事不宜。
还有一些被波兰人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如果清晨出门后马上折返回家,则预兆一天办事不顺;如果在清晨碰见服丧的女人、穿黑袍的修士或修女,则为不吉;如果半夜遇见黑猫,正午遇见泼出来的食油也属不吉。波兰人忌讳外出时遇见出殡,男人遇见出殡应脱帽。
波兰人家里的床,尤其是未婚女子的床,一般不许外人坐。亦不可把帽子放在床上。
三 节日
波兰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周六、周日休息。根据1951年《节假日法案》及其2010年修正案,波兰共有以下法定公共假日。
元旦(Nowy Rok):1月1日为法定的新年。
主显节(Objawienie Pańskie):1月6日为主显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降生为人后首次显露给外邦人(指东方三博士)的节日。由于主显节在天主教教义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波兰人,特别是天主教徒来说,主显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常举行盛装游行等庆祝活动。
复活节(Wielkanoc):4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及翌日为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复活的节日。复活节的前一天,为纪念耶稣的复活,人们便开始忏悔、赎罪,并带着一篮子小羊形状的饼或蛋糕,还有火腿、新鲜的面包以及复活节彩蛋(Pisanka)去请神父降福。复活节彩蛋象征生命,表示耶稣的复活如同婴儿诞生一样。复活节第一天的清晨,教徒们纷纷来到教堂参加复活节弥撒。在弥撒过程中,神父会为人们敬献的棕榈枝降福。由于在波兰棕榈树比较稀有,所以人们常用柳枝代替。弥撒结束后,人们将由神父降福的棕榈枝或柳枝带回家中并放置一年,以期天主的爱为全家带来平安与喜乐。每个家庭都要准备一顿丰盛的早餐,并在一起吃由神父降福的复活节彩蛋。复活节第二天,也是波兰传统的“泼水节”,男孩会把大量的水泼向女孩,以示喜欢与好运。此外,一些波兰人还会以表演的形式重现耶稣去往各各他山(Golgota),以及被钉十字架受难的情景,以此让后人永远不忘耶稣所受的苦难。
五月节(Majówka):5月1日、2日和3日为法定节假日。其中5月1日在社会主义时期为国际劳动节。5月3日为波兰共和国国庆节。1944年7月22日波兰社会主义政权建立,故在1989年剧变前,7月22日为波兰国庆节;1991年4月5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波兰共和国国庆节改为5月3日,以纪念1791年5月3日,波兰通过第一部成文宪法,首次确立参、众两院议会制和三权分立制政体。
圣母升天节(Wniebowzięcie Najświętszej Maryi Panny):8月15日为圣母升天节,是纪念圣母玛利亚死后升入天堂的节日。
建军节(Święto Wojska Polskiego):8月15日同时为波兰建军节。1989年剧变前,10月12日为波兰人民军建军节。1943年9月1日,在苏联成立的波兰第一步兵师开赴前线,并于10月12日在苏联境内首次同德军交战。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即将这一天定为波兰人民军建军节。1990年,波兰人民军更名为波兰共和国军,建军节改为8月15日。1919年波苏战争爆发,1920年6月5日,苏俄红军一度逼近华沙。同年8月15日,波兰军队展开反攻,击退了境内的苏俄红军。因此,波兰将这一天定为波兰军队建军节。
万圣节(Wszystkich Świętych):11月1日为万圣节,是纪念升入天堂的基督徒的节日。在这一天,波兰人来到墓园,为逝去的亲友献上菊花,点燃蜡烛,祭奠亡灵。
国家独立节(Narodowe Święto Niepodległości):11月11日为国家独立节,以纪念波兰在被瓜分123年后,于1918年11月11日重新获得独立。该节日在社会主义时期被官方取消,于1989年恢复。
圣诞节(Boże Narodzenie):12月25日、26日为圣诞节,是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圣诞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烤制姜饼,制作圣诞装饰品,准备圣诞树等。亲朋好友之间相互祝贺,互赠礼品,表示友好。圣诞晚餐往往极为丰富,通常有12道菜,分别代表不同的月份。人们一般不吃猪肉、牛肉等肉类,而只吃鱼,通常是鲱鱼和鲤鱼。除了鱼以外,圣诞晚餐还常有泡菜、罗宋汤和波兰饺子等。吃饭时,桌布下边要摆放一些干草,以示耶稣是在马厩里降生的。晚餐结束后,全家人会去教堂参加午夜弥撒。唱圣诞颂歌和“圣诞马厩大赛”是波兰圣诞节最有特色的两大传统活动。波兰的圣诞颂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以前,除了来自意大利的拉丁语颂歌外,还有更多本土创作的波兰语颂歌,许多颂歌都口口相传了数百年。“圣诞马厩大赛”就是制作耶稣降生于马厩的模型的比赛。其中有艺术家的作品,也有普通教徒的作品,而所有参赛的作品都是纯手工完成的。波兰各地会在圣诞节前评选出最佳作品,将其放置在教堂或其他圣所展出,以示对耶稣的感念。
波兰还有一些不放假的纪念日,以下列举三个。
二战胜利日:5月8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日。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对苏联正式签订投降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华沙起义纪念日:8月1日为华沙起义纪念日,以纪念1944年8月1日华沙军民发起的反抗法西斯德国的武装起义。
国家教育节:10月14日为国家教育节,社会主义时期被称为教师节,以纪念1773年10月14日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家教育委员会(Komisja Edukacji Narodowej)的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家教育委员会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教育主管机构,也是波兰启蒙运动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