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研究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盟各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各方面基础和条件优势明显,通过人才经济技术移民、提供双重国籍、扩大接受外国留学生、提供工作签证、增加科研经费等手段争取外籍人才。我国在国际高端人才争夺战中仍处于劣势,对国际优秀人才的开发与使用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每年流出与流入的人才比例严重失调。以留学生为例,1978—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生224万人,回国人员仅81万人,超六成滞留海外。中国大陆留美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特别是在科学与工程领域,倾向于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全球之最。这是国家综合实力与吸引力在人才层面的客观反映。
中国要大幅度提升国际竞争力,依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力。人才争夺远比物质资源争夺更为复杂,人才是有多重复杂性的活资源。人才资源的争夺不仅要依靠提供好的薪酬待遇、自身国力的强大,更要依靠创造能够适合人才长远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提出,要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2008年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制订了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启动“千人计划”,主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5—10年内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等,引进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点地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
“千人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做出有力尝试,但这应该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要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人才制度对于人才发展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作用,是一个国家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人才制度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对于培养造就宏大的人才队伍、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各国包括中国都在日益重视建立人才使用、评估、成长的开放性环境,从过去注重人才使用的短期政策过渡到有利于人才长期发展制度的建设上来。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是激发人才创造活力,有效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根本举措。
当前,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任重而紧迫。人才对GDP贡献率低、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高端人才严重匮乏、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移民海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等现象都充分说明,中国面临严峻的人才形势与挑战。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将是我国未来十几年人才工作最具根本性的战略任务。基于以上背景,本章重点分析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制度的主要特征,讨论若干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及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