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宝复古文化群的形成
萧颖士、贾至、李华等天宝复古文化群的出现首先应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崇儒兴学的文化导向。唐玄宗即位之后,一改高宗武后时期轻视经学的倾向,推崇儒术,整肃太学及州县学,《旧唐书·儒学传》载:“玄宗在东宫,亲幸太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及即位,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又置集贤院,招集学者校选,募儒士及博涉著实之流。”尽管唐玄宗的崇儒之举并没有真正地发展儒学,多为拘守汉儒注疏余绪,但是毕竟有一些年轻士子因早年所受教育而在思想上打下了儒家的烙印,如萧颖士、李华、邵轸等天宝复古先驱即是开元太学培养出来的崇儒之士。《唐摭言》载:“(李)华与赵七侍御骅、萧十功曹颖士、故邵十六司仓轸,未冠游太学,皆苦贫共敝。五人登科,相次典校。”
又李华《寄赵七侍御》云:“昔日萧邵游,四人才成童。属词慕孔门,入仕希上公。”
其儒学思想倾向的形成显然与开元年间崇儒兴学的学风有关。
崇儒学风为复古先驱们打下了思想基础,而科场导向则为复古文化群的形成提供了人事上的助力。李华《杨骑曹集序》言:“时刑部侍郎乐安孙公逖以文章之冠为考功员外郎,精试群材,君以南阳张茂之、京兆杜鸿渐、琅琊颜真卿、兰陵萧颖士、河东柳芳、天水赵骅、顿丘李琚、赵郡李萼、李欣、南阳张阶、常山阎防、范阳张南容、高平郗昂等连年高第,华亦与焉。”孙逖是盛唐文儒发展历程中具有转折性的关键人物,他早年受到张说、张九龄等人的赏识和提拔,但是与二张等典型开元文儒偏擅于文不同,孙逖更精通于儒学。开元二年(714),孙逖应制举,登哲人奇士、隐沦屠钓科第一名,策试内容便是古代礼典,“相国燕公张说览其策而心醉”
。孙逖家世业儒,其六世祖孙惠蔚为北魏大儒,《魏书·儒林传》载:“惠蔚年十三,精通《诗》、《书》及《孝经》、《论语》;十八,师董道季讲《易》;十九,师程玄读《礼经》及《春秋》三传。周流儒肆,有名于翼方。”
惠蔚尤精礼学:“(高)闾被敕理定雅乐,惠蔚参其事。及乐成,闾上疏请集朝贵于太乐,共研是非。秘书令李彪自以才辩,立难于其间,闾命惠蔚与彪抗论,彪不能屈。”
孙逖《宋州司马先府君墓志铭》自称:“五世孙魏光禄大夫惠蔚,为本朝大儒,自时厥后,不陨其业。”
可见孙逖的礼学根柢是有其家学渊源的。颜真卿《孙逖文公集序》称其:“学穷百氏,不好非圣之书;文统三变,特深稽古之道。”
开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三年(735)孙逖知贡举,二十二年他拔取的进士有李琚、张茂之、颜真卿、杜鸿渐等人;二十三年他拔取的进士有贾至、李颀、萧颖士、李华、赵骅、李萼、柳芳等人。这些人的思想倾向与孙逖有着一致性,即浓厚的儒家思想倾向,他们由此而受到孙逖的赏识。《旧唐书·孙逖传》载:“逖选贡士二年,多得俊才。初年则杜鸿渐至宰辅,颜真卿为尚书。后年拔李华、萧颖士、赵骅登上第,逖谓人曰:‘此三人便堪掌纶诰’。”
在孙逖的提拔和科场文化的凝聚下,这一批文儒士逐渐密切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政治影响力,形成了一个思想倾向较为一致的复古文化群体。孙逖也因此而成为天宝复古派文人的宗师,颜真卿曾高度评价孙逖:“其或斌斌彪炳,郁郁相宣,膺期运以挺生,奄寰瀛而首出者,其惟仆射孙公乎?”
除上述诸人之外,属于天宝复古文化群的重要人物尚有元德秀、刘迅等人。李华《三贤论》云:“余兄事元鲁山而友刘萧二功曹… …元之志行,当以道纪天下;刘之志行,当以六经谐人心;萧之志行,当以中古易今世。”元鲁山即元德秀,他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及第,年长于萧颖士、李华等人,并以其德行受到二人的尊重。李华《扬州功曹萧颖士文集序》称:“开元天宝间词人,以德行著于时者,曰河南元君德秀字紫芝。”
萧颖士亦兄事元德秀,其《重阳日陪元鲁山德秀登北城瞩对新霁因以赠别》题下注云:“时元兄屡有挂冠之意。”
《三贤论》所论之“刘”即刘迅,著名史学家刘知几之子,《旧唐书·刘迅传》载:“迅,右补阙,撰《六说》五卷。”
李华《三贤论》称其“名儒史官之家,兄弟以学著称,乃述《诗》、《书》、《礼》、《乐》、《春秋》为《五说》,条贯源流,备今古之变。推是而论,则见刘之深矣。”
可见他与萧、李等人的密切交往亦源于其学术思想的一致性。
这一派文人或以德行著称,或以文学闻名,在天宝年间声名甚著。如《新唐书·元德秀传》载:“房琯每见德秀,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苏源明常语人曰:‘吾不幸生衰俗,所不耻者,识元紫芝也。'… …天下高其行,不名,谓之元鲁山。”萧颖士文名甚至传于海外:“是时外夷亦知颖士之名,新罗使入朝,言国人愿得萧夫子为师,其名动华夷若此。”
这种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吸引力,在他们周围聚集起大批志同道合者。
如《三贤论》分别罗列了与三贤交往之人,“慕于元者”:广平程休、河间邢宇、宇弟宙、南阳张茂之、赵郡李萼、萼族子惟岳、梁园乔潭、宏农杨拯、清河房垂、河东柳识;“重于刘者”:河东裴腾、腾弟霸、陇西李广、范阳卢虚舟、颖川陈谠言、吴兴沈兴宗、颍川陈兼、渤海高适;“厚于萧者”:汝南邵轸、天水赵骅、陈郡殷寅、河南源衍、会稽孔至、河南陆据、河东柳芳、长乐贾至、京兆韦收、南阳张有略、有略族弟邈、中山刘颖士、颍川韩拯、乐安孙益、京兆韦建、颍川陈晋、天水尹征之。此外,“尚书颜公(按,指颜真卿),重名节,敦故旧,与茂挺少相知。颜与陆据、柳芳最善,茂挺与赵骅、邵轸洎华最善,天下谓之颜萧之交,殷寅、源衍睦于二交之间”。
共同的思想倾向和科场上同门师生的关系,在萧颖士、李华、贾至、颜真卿等人周围形成一个人数颇为众多的文化群体,这些人同气相求,常常通过书信、文集序、碑传等各类文章互道知己,彼此提携。影响深远的中晚唐儒学复兴和文体革新运动,正是由这批人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