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生产管理革新尝试
工业化大生产离不开技术人员,而科学化管理是使工业化生产所使用的工人和机器发挥最大效能的有力保障。中国早期的纺织工业虽然是作为一个利润较高的产业而存在,但发展非常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缺乏完善而科学的人事管理。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自产生开始,因封建社会环境所限,纺织工厂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早期纺织工业作为洋务运动的产物,采用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等方式运作,官府势力插手纺织工厂的生产管理与运营,官场习气、腐朽作风十足,工厂普遍存在着机构臃肿、任人唯亲、人浮于事、分工不明、营私舞弊等现象。由于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这些工厂开工不讲成本和盈利,即使获取了一些盈余也大多被官府中饱私囊,导致再生产投入不足,加之外国资本势力的入侵和排挤,这些工厂始终未能形成长久发展态势,最终走向衰败。
随着民营资本纺织企业的兴起,纺织生产管理依然没有脱离旧的一套人事管理模式,文武场制、工头制、包身工制仍旧盛行。虽然有些民族资本家能够采取专职的技术人员对工厂进行生产管理,但真正把持工厂管理层的还是工厂主的亲朋好友,工人与车间管理还是由拥有黑社会势力的工头控制,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工厂的良性发展。因生产经营管理不善而倒闭的民营纺织工厂,在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历程中比比皆是。
“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在企业中开始实施科学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很快传入中国。穆藕初是引进和实践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第一人。”20世纪初,也正是中国纺织工业所谓的一个黄金发展期,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相继回国,他们利用所学,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国内,在纺织领域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管理探索和尝试。在中国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中,也正由于他们的存在,才使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念进入中国成为可能。虽然中国民营纺织企业的萌芽和发展一直都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双重挤压下,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这些民族资本家在思想上比较容易接受国外先进的纺织企业管理模式,对于工厂管理,他们能够采用专职的技术管理人员来替代过去一贯实行的“工头制”,以实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而纺织界锐意进取的有识之士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企业主的支持,但在用科学管理体制替代旧式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他们所进行的一系列工务改革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甚至是付出了血的代价。
张方佐回国后,由于既没有家族实力支持他创业,也没有社会关系可以利用,加之初入社会没有什么经验和名气,他只能靠自身的技术吃饭,从工厂技术管理层的最底层做起,即使这样也屡遭挫折。1926年夏季,为生计四处奔波的张方佐不幸感染伤寒,回到家乡调养身体,病愈后,经人介绍到江苏无锡振新纱厂工作。为提高该厂生产效益,一进厂,他就着手进行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操作方法的改进。为收集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他亲自走入车间一线进行实地考察,通过仔细观摩和记录,汇总整理出一个合理的管理办法,并逐步推行开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正要初见成效时,资方却借口亏损宣布停产,他再次失业。
1927年,张方佐来到了浙江省萧山通惠公纱厂(今杭州中汇棉纺织有限公司)。此时的他已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进厂后,仍然是首先走进生产车间,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计算和分析,进行各工序生产规模的调配,略微增加前纺设备,进行旧锅炉改造,将原煤消耗减少了三分之一,使工厂整体的产量和质量即刻有了很大提高。1928年夏,因劳累过度,张方佐突发肺痨,引起大吐血,不得不中止在萧山的工作,回家养病。
1928年秋,刚刚病愈的张方佐来到了上海,应聘于申新二厂。在该厂,他又忍不住小试了一把,“征得资方同意减少了前纺机台,增设16000纱锭,结果质量上升,成本显著下降,成为当时申新范围内较好的厂”。可以说,张方佐通过生产管理的重新调配,很快提高了申新二厂的生产收益,作为资方的荣氏家族很满意这样的技术人员,他也得到了重用,他的才华也得到了施展。这说明,部分民族资本家还是比较重视技术人员的,因此,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是比较不错的。况且,申新集团作为当时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生产领域和生产规模在业界都首屈一指,他在申新二厂期间的福利待遇在同行业中也是不错的。如果一直在那里做下去,依靠工作能力和经验,张方佐应该还能得到职务和待遇的提升,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是,申新集团的生产管理模式还是制约了像张方佐这样不满足于现状、希望能谋求更多创新发展机会的有魄力的年轻人。而不幸很快再次降临到张方佐身上,由于工作繁忙,导致疲劳过度,加之之前生病未能好好调理和休养,1934年夏,他再次因肺病引发大吐血,被迫回家休养一年。这期间,他原来所住的房子被收回,工资停发,家中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资本家的残酷无情再次激发了张方佐绝不服输的韧性,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中国纺织工业现状的决心和斗志。
1935年10月,我到南通大生一厂副厂(即现在的南通国棉二厂)负责整顿工务,年底该厂即转亏为盈。但因为厂子规模太小,打算略为扩建厂房,增锭万枚,织机400台,正当订货的英国纺机、日本织机陆续进口的时候,日寇发动了“8 · 13”事变,厂子累遭轰炸,并于第二年3月8日侵占南通,建立汪伪政权,与日寇勾结夺取工厂。南通也成立了维持会。七月间,我也被撵出来。
张方佐提到的“南通大生一厂副厂”属于大生纺织公司,即大生公司。大生纺织公司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该公司最初是从大生纱厂开始起家的,大生纱厂的创始人是中国著名的纺织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899年5月,张謇历时四年筹备的大生纱厂,在南通终于开车投产,由于市场定位准确,又位于原棉产区,开工后运营通畅,盈利颇丰。在以后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生纺织公司经历了由快速发展到辉煌、由辉煌到引发债务危机、由债务危机到纱厂复兴、由复兴到被日军强占直至瘫痪破产的曲折发展历程。而张方佐在大生期间,恰恰经历了大生集团由复兴到被日军强占直至瘫痪破产这一过程,一腔热血再次付诸东流,经历了种种,眼前的一切让他开始思索:中国的纺织工业该如何发展?国土不宁的形势下,中国的纺织工业该走怎样的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