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教育家张方佐评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第一节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的创办

近代中国的纺织教育依托于近代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近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曲折路径一样,中国的纺织教育也经历了艰难的启蒙、成长阶段。这个过程得益于众多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的纺织界先贤们,尤其是在经历了关乎国家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后,他们更加坚定了发展中国纺织工业和纺织教育的决心。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是张方佐曾经任教和任职的一所专门培养纺织专业人才的学校,它的诞生与短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近代为数不多的纺织类专科学校的一个缩影。有别于之前的官营与民营资本办学,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是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在一个经济基础尚不牢固、社会时局日趋恶化的年代,它在艰难时期谋求生存的种种不得已的举措,体现了纺织界前辈们不屈的信念。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由诚孚公司诚孚公司于1925年在天津成立,原是一家信托公司,资本总额10万元,由中南、金城两银行投资,金城银行经理周作民任董事长。诚孚公司先后接办天津恒源、北洋两厂及上海新裕一厂、二厂。1936年迁至上海,天津设分公司,资本增至200万元,中南、金城两银行各占一半。诚孚接办上海、天津各厂后,彻底改组,加强技术管理,聘请纺织专家童润夫、李升伯、曾祥熙、朱梦苏等负责公司及各厂的管理工作,实行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1940年成立诚孚高级职员养成所,重视纺织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自: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18.)于1939年创办。诚孚公司是银行的信托公司,对所收购的企业重新进行资产整合即重组,实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的管理模式。重组后的新企业由该行业的专业人士负责,实行较先进的科学化管理,诚孚公司实施监督权,在这种产权分离的模式下,专业人员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对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因而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最大化。汪宏忠.诚孚信托公司资本经营的特点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10):74-79.随着现代金融经济的发展,对由银团投资并委托的诚孚公司的历史研究开始深入。“诚孚公司可以说是民营资产管理公司一个难得的实例”,“20世纪30年代资本经营成为国内纱厂危机中的重要经济现象,停工纱厂绝大多数是通过购并重组恢复经营的。在‘两行’资本经营过程中,诚孚公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汪宏忠.诚孚信托公司资本经营的特点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0(10):74-79.诚孚公司对企业的有效经营离不开相关的技术专家,针对纱厂的收购重组,诚孚公司启用了一批知名的纺织技术专家,如李升伯、童润夫童润夫(1897—1974),纺织技术专家,企业家。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遵父嘱学习科学技术,就读于苏州。后去日本学纺织,1921年毕业于日本国立桐生高等工业学校,并在日本和歌山纺织工场实习。回国后应聘任上海日商大康纱厂工程师,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1929年应聘任华商鸿章纱厂厂长。童润夫锐意改革,第一年就扭亏为盈,取得显著成绩。1934年被聘为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棉业统制委员会委员,参加筹建我国最早的纺织科研机构——棉纺织染实验馆。1935年童润夫受中南、金城两银行之邀去天津,代表两行所设诚孚公司行使权力。先是日本在华纺织厂依仗其优势,欲以低价购买负债累累的天津恒源、北洋两纺织厂,并已与北洋厂签订草约,即将成交。为扭转这一局面,童润夫受两行及诚孚公司之托,从北洋老股东手里收买股权,然后召开股东大会,反对所签草约,粉碎了日商的收买企图。从此,诚孚公司以金融集团为后盾,扩大投资,接办了恒源、北洋两家纺织厂。这年年底,童润夫受聘为诚孚公司常务董事兼副总经理,公司从天津迁至上海,并接管了上海新裕第一、第二纺织厂。童润夫以纺织技术专家的身份,参加诚孚公司董事会,并主持企业工作,取得经营管理的实权,这在近代民族资本纺织企业中是少有的。1939年童润夫大力支持李升伯的建议,拨出巨款兴办诚孚公司高级职员养成所,并参加授课。至1944年培养了172名纺织技术人员。(引自: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上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407.)、张方佐等。他们在企业中的管理权不受银行约束,在公司董事会监督下,拥有相对独立的指挥权。

张方佐当时进入诚孚公司也是因时局所迫。1938年3月,日军侵占南通;7月,他及同事们被日军赶出工厂,逃难回到上海;迫于生计,张方佐于10月来到了上海的诚孚公司,应聘工程师一职,负责把诚孚公司收购的大生纺织公司名下所属大生二厂(位于江苏省启东市久隆镇中国近代纺织史编辑委员会.中国近代纺织史(下卷)[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204.)的仪器设备合并至新裕二厂。1940年年初,他被诚孚公司任命为新裕二厂厂长,全面负责工厂的工务管理工作;同年12月8日,由于日寇侵占租界,他和同事们暂时失去自由。张方佐.纺织事业的经历[J].中国科技史料,1980(3):36-42.

张方佐在诚孚公司最开始的工作是负责将大生二厂和新裕二厂进行合并,之所以要把这两个分属于不同系统的纺织厂进行合并,原因是这两个系统都发生了债务危机,濒临停工破产。为解决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资本危机,诚孚公司等银行管理公司的金融资本开始进入产业领域,开启了中国资本运营的历史。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方佐等一批知名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诚孚公司,在他们的科学管理之下,企业收益日见成效。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正是在此良机下,在这些知名专业技术人员的倡议下,在诚孚公司强大财力的支持下建立起来。开办专业技术学校,开展最具发展潜力的人才培养工作,是财力雄厚的大财团的常规做法,诚孚公司也不例外。

由于历史久远,后人对于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的研究甚少,究其原因,一是创建时正值抗战时期,断断续续的招生导致生源不稳定,教学过程也时常因战争而中断,能正常毕业的学生也就少之又少;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并校调整,使得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成为历史,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目前仅有的史料是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一本已泛黄的小册子——《诚孚纺织专科学校通讯录》,和几位耄耋之年的老校友的回忆片段。本节摘录其中《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校史》的部分内容,以再现当年办学的真实状况。


本校创立于一九三九年,初由民族资本企业诚孚公司在上海兴办。经李升伯、周作民、王孟钟、童润夫、张方佐、郭企青诸氏创议并筹划,以造就纺织专门人才,振兴我国纺织工业为办校宗旨。为适应当时特殊环境,校名定为诚孚纺织高级技术人员养成所,后经改名为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校址初设于上海江宁路,嗣因校舍不敷应用,迁址于安福路二四七号。校长为刘北禾氏,教务长为邓著先氏。刘校长尽瘁教育,年迈逝世后,由邓氏继任。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通讯录》封面(上海市档案馆藏)

一九四〇年春首届始业,招收中等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及机械科毕业生,是为第一届正班。同年秋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是为第一届特班。一九四一年夏招第二届正班及特班。一九四二年招第三届,不分正特班。旋以环境险恶日甚,一九四四年第三届毕业后,即不得已而停办。

……

一、入学考试严格。前三届招生,以不收学费、毕业后可安排工作,有不少大学肄业生亦竞相报考;后三届虽无上述待遇,但前届影响所及,慕名投考者亦殊踊跃,投考录取不易,因此新生的数、理、化及外语水平较高。

二、师资优秀。各门课程均由当时著名教授、学者、专家主讲。如邓著先授“织物组织”,张方佐授“工厂管理与设计”,陈维稷授“染色学”,朱物华授“应用力学”,曹凤山授“电工学”,以及沈三多、符海秋、吕德宽等均为多年留学国外、造诣高深的学者。以此奠定同学学业之坚实基础。

三、课程严紧而又广泛。除基础课及纺织染专业课外,并及管理、成本会计、建筑、动力等课程。共二十四五门。每周课时三十余节。前三届无寒暑假,两年半期间完成三年教学任务;后三届三年学习期,寒暑假则安排下厂实习,使同学获得最大训练量。

四、重视外语水平。英、日文是阅读国际纺织技术资料的重要工具。本校规定英文、日文两门外语为必修课。并延聘两位美籍教师教授英文,以提高外语水平。

五、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周坚持两个半天到诚孚公司所属新裕第一纺织厂、新裕第二纺织厂、诚孚铁工厂、新华化学漂染厂以及中纺公司各厂进行现场实习,学习保全、运转实际操作,并聘请专业实习导师认真训练指导。

六、注重体格锻炼。校中各项体育锻炼设备齐全,学校专聘著名体育教师陆翔千及校医葛成之等,以提高同学身体素质。不论寒暑,要求每天早晚一律出操跑步,锻炼体格;并定期检查身体,以此保证毕业后能适应紧张工作。诚孚纺织专科学校通讯录[A].上海:上海市档案馆,卷宗号:Q198-1-972.


在当时,诚孚纺织专科学校等一些纺织类院校是“黄金学校”,纺织类专业被称为“黄金专业”,非常受欢迎,不但上学时的待遇好,而且毕业后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不用担心工资福利等收入,待遇也很优厚,所以报考时竞争也很激烈。这种现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纺织人才培养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种依托民营资本、金融资本的小规模办学方式,只能满足系统内或地方上的一时之需,而无法适应中国纺织工业未来的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李升伯、童润夫、张方佐等纺织业界先贤们,在创办与经营纺织业实体的同时,时刻不忘对纺织技术人才的培养,并竭尽所能使其发展壮大。因此,“诚孚公司为创办该校,1939年第一次拨款2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公司档案记载称:‘本公司为未雨绸缪之计,作及时树人之策,但求有利于国,有益于民,虽年费巨资,在所不计。’足见办学目的不只是为发展诚孚公司,而且是为了发展整个民族纺织工业。学校的毕业生后来均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技术骨干力量”魏上吼.中国第一所纺织科研机构的创办人——童润夫[M]//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纺织卷1.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