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视域下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研究:以浙江温州楠溪江古村落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史反思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人生活居住空间的历史自然也很遥远。后世人们所能想起的最古老事迹,也往往止于大水,故水灾常是各民族记忆的极限,为创世神话、人类繁殖起点的三大系统之一。林衡立.创世神话之行为学的研究——神话病原学创议.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2(14):129-172.有关大禹“三过其门而不入”的传说极有可能是真实历史大禹治水或为史实。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大禹治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很多人认为神话只是神话,并非事实,然而最新研究提供了这场上古大洪水确实存在的一些证据。请参见《美媒:中国科学家发现上古洪水证据大禹治水或为史实》, 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6-08/9278237.html。,“其门”之“门”肯定联系着家,联系着大禹一家的居住空间。拥有门的居住空间,也就拥有了相对的安全和私密性;跟家的亲情因此很早就与空间联系在一起了。空间因人的居住而变得充实不空,从此又因人的创造和适应而改造着自己的空间,以至于形成一种规矩或规律,形塑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乃至社会结构。本章将从三个层面展开对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史的反思,即民居空间的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及文化层面。在此之前,让我们先解决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传统民居空间是什么的问题。用中国人最普通的说法,民居空间就是一个“窝”,所谓“金窝银窝不如一个幸福的狗窝”,只不过窝的形制大小有异。“窝”的描述倒也符合人类的居住史,如陕西半坡村新石器时代的住宅遗址就是半穴居式的窝,其有一部分是在地下,住宅呈圆形。“在某些黄土地区,由较深的袋穴改进为较浅的坑式穴居与具有墙壁的半穴居,而在某些森林地带,可能早就在地面上搭盖简单的圆形窝棚,后来可能在墙壁地面和屋顶方面吸收夹草泥烤硬的方法,发展为半坡村的早期木架建筑,而不是由各种穴居直接演进的。这种木架建筑由于能以较少木料和较厚的土墙构成较大的空间,因而用途随之日广,终于成为汉族建筑也是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刘敦桢.刘敦桢全集(第七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5.见图1-1、图1-2和图1-3。

图1-1 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大方形房屋

图1-2 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方形住房该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4.

图1-3 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原始社会圆形住房该图采自: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5.

其次,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何以产生。中国区域广阔,地理环境差异很大,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自然地理的分界线。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民众面对相似的自然条件,会采取相似的应对措施,其中包括对居住空间的营造。这种相似的选择性应对随着人类历史的缓慢进程,逐步积淀为对某种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及文化层面的认同。但这里也有共性或普适性的一面,即中国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民居建筑选择坐北朝南的方位就是客观条件限制,再加上我们祖先智慧合力的最佳结果。

最后,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史如何还原并重构,以及对这样的认同史我们该如何反思。“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没有一个叫作建筑师的知识阶层来专门研究,但是这并不等于不重视建筑,相反,还是非常重视建筑,甚至比西方人更重视。中国人虽然不注重建筑的艺术性,但是却非常注重建筑的政治性。”柳肃.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4-5.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乱也比较多,黍离之悲就与旧时宗庙遗址有关;至于民居被毁更是在所难免了。是故,有关民间建筑的史料奇缺,同时地面上能保存至今的建筑也很少,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则,这种砖木结构的建筑极易遭受火宅而被焚毁;二则,就像梁思成所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中国建筑系砖木结构,难以保存长久是表面原因,但其背后深藏着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这样的观念导致如下结果:其一,满足于木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其二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创建年代而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9.

在此情况下唯有尽量借助地下考古材料了,虽然很不充裕,但也只好铤而走险了。聊以慰藉的是,我们还可以有节制地利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民间口传文本,以弥补书面文献材料之不足。进而,我们的反思多集中在制度和文化这两个层面上。

为了便于下文论述,这里先梳理一下几个相关概念。殷海光与金耀基二位先生通过自己的研究,都殊途同归地发现中国现代化大致循着三个层次而变,即器物技能、制度和思想行为三个层次。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4;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28-450.殷海光认为,第一层次是外层的改变,中国文化外层的改变即是开始吸收西方近代文化的器用特征;第二层次是中层的改变,中层的改变是制度的改变;第三层次是内层的改变,内层的改变系指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前提、基本价值、基本观念及伦理规范的挑战而言。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432.社会变迁一般都经历这三个阶段,表层的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变化更快,“在某个意义上,经济发展代表的是器物技术的转变,所以经济的现代化总是比政治与思想的现代化为早而顺利的”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5.。制度层面所遭遇的阻力更大,变化因此较为缓慢。最内层的思想行为的现代化是最难的,因为它牵涉到一个文化的信仰系统、价值系统、社会习俗等最内层的质素,这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基料。这一层的转变是最关于个人的,也是最深刻的,因此也是最不容易、最缓慢的。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27.

殷海光、金耀基二位先生所研究的论域跟本书有重合的部分,即从民居空间认同可以透视中国的现代化。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对理论,作为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必然给传统民居空间带来挑战和压力,民居空间的主人即居住主体是如何应对的,即他们是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或历史情感认同的,借助器物、制度及思想文化层面将有助于我们还原性重构中国传统民居空间认同史。我们从这三个层面回溯前现代乃至新石器时代应该是可行的。本章将从这三个层面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