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脏腑辨证
脏腑为人体内脏的总称。有关研究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理论,称为脏腑(象)学说。脏腑辨证就是应用脏腑学说的理论,对患儿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辨证候的部位、性质,以及正邪盛衰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临床上,这种方法是根据脏腑间、脏腑与体表间相互关系来说明病变的重点所在及其转化关系。因此,临床上采用脏腑分证施治,是小儿推拿疗法的治疗基础。小儿脏腑疾病以肺疾最多,脾病次之,继而为肾、肝、心病等。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互为表里,心主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小肠分清别浊,具有化物的功能。所以临床上出现精神障碍,心悸失眠,舌强硬等症,与心有关;出现小便不利,大便泄泻,清浊不分,运输障碍者,多与小肠有关。
(1)心阳虚:
多由久病体虚,暴病伤正,先天禀赋不足等致心阳气衰,功能减退及阳气暴脱等。
证候: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嗜睡易醒或自汗,舌淡苔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2)心阴虚:
多因久病耗损阴血,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而致心血不足或心阴亏虚,不能濡养心脏。
证候:心悸心烦,体倦无力,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红,无苔,脉细。若见阴虚兼内热,则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脉细数。
(3)痰火内扰:
多因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火内盛,或因外感热邪,灼熬津液为痰,热痰内扰,致痰火扰乱心神。
证候:发热气粗,面红目赤,精神不安或精神痴呆,语言错乱或昏迷不省人事,癫狂,痰黄稠,舌红或干裂,少苔或黄腻。
(4)心火亢盛:
多因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肥腻厚味,导致心火内炽。
证候:面赤口渴,烦躁,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舌尖红,脉细数有力。
(5)小肠实热:
多因心热下移小肠,导致小肠里热炽盛。
证候: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尿道灼痛,小腹坠胀,舌红苔黄,脉滑数。
小肠的常见病除上述实热证外,临床尚有小肠寒证,表现为小腹隐痛喜按,肠鸣泄泻,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细缓。常与脾阳虚症状并见。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和将糟粕排出体外。肺与大肠在生理功能上可以互相影响。肺气肃降,大肠之气才能随之而降;若肺气失于肃降,则大便干结。相反,若大肠实热,大便不通,又可以影响肺气不降而导致喘咳。因此,小儿肺炎,大便干结者,在宣肺、清热、化痰的同时,用清热润下或泻下的推拿穴位及手法,临床常常效果显著。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和输布水液。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外邪侵入首先犯肺系,故临床常见咳嗽气喘、气短,皮肤憔悴,鼻翼扇动等。
(1)风寒束肺:
主要是因受风寒,肺气被束所表现的症状。
证候: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伴头痛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2)痰湿阻肺:
主要是因久咳伤肺或因脾气亏损或感受寒湿等,导致痰湿阻滞肺系。
证候:咳嗽痰多,痰液黏稠色白,胸闷甚则气喘痰鸣,不能平卧,舌淡苔白腻,脉滑。
(3)风热犯肺:
多因风热之邪侵犯肺系而导致卫气受病。
证候:咳嗽痰稠,色黄,鼻塞流黄浊涕,身热微恶风寒,伴口干,咽喉疼痛,舌尖红,苔薄黄。
(4)燥邪犯肺:
多因秋令感受燥邪,侵犯肺卫而表现的症状。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干燥伴身热恶寒,舌红苔白而黄,脉数。
(5)肺阴虚:
多因久病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液损伤,导致肺阴不足,虚热内生。
证候:咳嗽痰少或痰带血丝,口干咽燥,形体消瘦,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夜寐不安,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
(6)大肠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因饮食不节等而致湿热侵袭大肠。
证候:腹痛,下利赤白黏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发热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7)大肠液亏:
多由素体阴亏,或久病伤阴,或热病后津液未复,致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
证候:大肠秘结干燥,难以排出,常数日1次,口干咽燥,伴有口臭,舌红少津,脉细涩。
(8)肠虚滑泻:
多因久泻、久痢不愈而致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
证候: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喜热喜按,舌苔淡白滑,脉沉细而弱。
3.脾与胃
脾胃共处中焦,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脾性宜升,胃性宜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还具有统血和主四肢肌肉的功能。脾病以阳气虚衰,运化失调,水湿聚而生痰以及脾虚不能统血为常见。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变。
(1)脾阳虚:
多因脾气虚弱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导致脾阳虚衰,阴寒内盛。
证候:脘腹胀满,喜温喜按,肠鸣便溏,形体消瘦,少食懒言,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2)中气下陷:
多因脾气虚衰发展而成,或久泻久痢而致中气不足,升举无力,反而下陷。
证候:脘腹重坠作胀,入食更甚,便意频数,肛门坠重,久泻或久痢不止,脱肛,小便混浊如米泔,伴有少气乏力,肢体倦怠,舌淡苔白,脉弱。
(3)寒湿困脾:
多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内湿素盛,导致寒湿内侵,中阳被困。
证候:胃脘胀闷,食少便溏,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头身困重,面色萎黄,或肌肤面目发黄,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4)湿热伤脾:
常因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而致脾运化功能下降,湿热内蕴。
证候:胃脘痞满,食欲减退,头身困重,面目身黄,皮肤作痒,小便黄赤,大便溏薄,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5)脾肾阳虚:
常因脾肾久病,耗阳伤气,或久泻久痢等致脾阳虚,不能充养肾阳,或肾阳虚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肾阳气俱伤。
证候:畏寒肢冷,腰酸足软,浮肿便溏,饮食无味,或五更泄,舌淡苔薄白,脉沉或沉迟。
(6)胃寒:
多因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感受寒邪而致阴寒凝滞胃腑。
证候:胃脘胀满疼痛,喜热喜按,泛吐清水,呃逆,得热痛减,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迟或弦。
(7)胃热:
多因平时嗜食辛辣肥腻化热生火,或热邪内犯,致胃中火热炽盛。
证候:胃脘灼痛,口渴思冷饮,多食易饥或食入即吐,口臭,牙龈肿痛溃烂或牙龈出血,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8)胃阴虚:
多因热病后期,化火伤阴,导致胃阴亏虚。
证候: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9)食滞胃脘: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弱,运化失健,致食物停留胃脘,不能及时腐熟消化。
证候: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呕吐酸腐或未消化食物,吐后痛减,伴口气臭秽或矢气便溏,泻下物呈酸臭气味,舌苔厚腻,脉滑。
4.肝与胆
肝胆经脉相互络属,故有表里之称。肝主疏泄,藏血,在体为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所以抽风、出血、惊厥及眼疾、胸胁等病症均与肝有密切关系。胆具有储藏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的功能,并与情志活动有关,故临床上出现口苦、身黄、惊悸失眠等症状要考虑到胆疾。
(1)肝火上炎:
多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热邪内犯等,致肝经气火上逆。
证候:面红灼热,头晕,头痛,两胁疼痛,口干口苦,呕吐黄苦水,心烦易怒,啼哭不安,目赤肿痛,耳鸣如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肝风内动:
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邪热重而凶,燔灼炎上而引起肝风所致。
证候:头目昏眩,耳鸣肢麻,轻者四肢颤动,抽搐痉挛,角弓反张,重者出现半侧肢体瘫痪,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或弦滑。
(3)寒滞肝脉:
因感受寒邪所致。
证候:小腹冷痛,胀坠,并牵动睾丸,受寒则甚,得热则缓,或见阴茎阴囊作痛,畏寒肢冷,呕吐清涎,舌质淡或青紫,舌苔白润,脉沉弦或沉迟。
(4)肝胆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致湿热蕴结于肝胆。
证候:巩膜、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右胁部疼痛,或有痞块,厌食腹胀,恶心呕吐,口苦,大便不调,小便深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或弦数。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肾为先天之本,是推动人体一切活动功能的本源,能够藏精,生髓,与生殖、泌尿、骨骼有密切关系并开窍于耳,所以,临床若出现生殖、泌尿系统疾患以及骨软无力,腰部疾患和久病耳聋、耳鸣等症状,均与肾有密切联系。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而排泄尿液主要依赖于肾的气化,所以肾的气化功能失常而出现小便异常变化,亦可归属于肾的病变。
(1)肾阳虚:
多因素体阳虚,或久病伤肾,导致肾阳虚衰。
证候:腰膝酸软而痛,畏寒怕冷,以下肢为甚,头晕目眩,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淡白,听力下降,或便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泻,或肢体浮肿,小便频数、色清,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肾阴虚:
多因久病伤阴,禀赋不足,或过食温燥劫阴之品,导致肾阴不足。
证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伴有口渴咽干,颧红,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3)肾精亏损:
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调养失宜,或久病伤肾而导致肾精不足。
证候: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迟钝,动作迟缓,囟门迟闭,骨骼痿软,形体消瘦,疲倦喜卧,活动无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4)肾虚水泛:
多由肾阳衰微,不能温化水液而导致水液排泄障碍,水湿泛滥。
证候:周身浮肿、下肢为重、按之凹陷,腰重酸痛,腹满膨胀,小便短少不利,舌淡苔白,脉细数。
(5)肾气不固:
多因年幼肾气未充,或久病伤肾导致肾气亏虚,固摄无权。
证候:小便频数而清长,夜尿多甚至遗尿,或失禁,尿后余沥不尽,伴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6)肾不纳气:
多因久病喘咳,肺虚及肾,导致肾气虚衰,气不归元。
证候:久病喘咳,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加重,自汗神疲,面色淡白,或见痰鸣,小便常随咳嗽而出,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7)膀胱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膀胱,而致湿热蕴结于膀胱。
证候:尿频尿急,尿道灼痛,尿黄赤短少,或见血尿,或尿中夹有沙石,并伴有小腹胀痛,舌红苔黄腻,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