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实用技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要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而且要根据小儿的生理特点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快而不乱,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适达病所。手法是治疗的手段,对疗效有直接的影响,要达到常用的标准,做到熟练灵活,运用自如。正像《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很多,常用的八法即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临床上,一般推、运、摩、揉运用时间长而次数多;按、掐、捏操作时间短,次数少。
操作顺序按治则及取穴的部位灵活掌握,如先重点、后一般,先一般、后重点。对刺激重的手法放在后面做,以免小儿哭闹影响治疗。
手法补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乃补正气之不足。凡能补助气血、津液等人体基本物质和增强人体生理活动的治疗方法,即谓之“补”,诸如补气、补血等。“泻”是泻其有余,凡能祛除邪气和抑制邪气亢盛的治疗方法,即为“泻”,如泻火清热、通下导滞等。小儿推拿的补泻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方向
1)向上为补,向下为泻:在直推法中,有向上(向心)为补、向下(离心)为泻的做法。如推大肠、小肠,来回推则又称平补平泻。
2)向里为补,向外为泻:在运用推法或摇法时,向里为补、向外为泻的做法。如《小儿推拿秘诀》说:“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
3)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在五指螺纹面之脾土、肝木、心火、肺金、肾水等穴,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如《按摩经》指出:“掐脾土:曲指左转为补,直推之为泻。”
4)手法以顺向为补,逆向为泻:是指以顺经或顺时针方向为补,逆经或逆时针方向为泻。
(2)速度:使用手法时,常以快急者为泻,缓慢者为补。如《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3)力度:推拿操作中,手法用力的强度不同,其补泻的作用也不同。常以轻为补,重为泻。如掐法通常作为泻法。
(4)手法:手法的补泻除去方向、快慢、轻重等因素之外,其本身也是一种因素。因手法不同,其刺激的本身效应也不相同。如分推、合推同样作用于大横纹处,前者可分利气血,后者可理气血。又如揉法具有“和”的作用,《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认为该法“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经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
临床实践证明,推拿手法的确具有补泻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推拿才具有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等作用,离开手法也就难以说明这些作用的存在。然而究竟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刺激的作用为补、为泻,尚待科学的考证。现今,补泻看法尚不统一,有待进一步证实。
我们常用推(直推、旋推、分推)、拿、揉、运、掐、按、摩、捏挤、捏脊、摇、捣等法。
(一)推法
常用直推、旋推、分推3种。
1.直推法
(1)操作:
以大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指或中、食二指指面在穴位上或部位上,做直线推动。
食中指推
拇指推
(2)补泻法:
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来回推为清或称平补平泻。
(3)要领
1)轻而不浮,快而着实。
2)行如直线,不得歪曲。
3)肩肘要放松,指要伸直,以前臂及肘带动指的运动。
(4)功用:
疏通经络,活气血,发散风寒,清热止痛。
(5)适用部位:
手、臂、四肢及头面、胸腹部穴位,一般呈直线。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曰:“推者,一指推去而不复反,反者,向外为泻,或大指,或三指,穴道不同……”
《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凡推而向前者,必期如线之直,毋得斜曲,恐伤动别经而招患也。”
2.旋推法
(1)操作:
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顺、逆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2)补泻法:
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但有的反之。
(3)功用:
调和脏腑,和气血
(4)要领:
着力面呈环形或圆形,着力点、速度均匀柔和。
(5)适用部位:
头、面、手、足。
引文:《幼科铁镜》曰:“大指面属脾……曲者旋也,于手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至指甲为泻……”
拇指旋推
3.分推法
(1)操作:
以两手拇指面或拇指桡侧面,或拇指、中指、食指、无名指、小指末节面,从穴中心向两侧分推。从穴两侧向中心方向合推,称合法。
(2)要领:
动作要协调,力与速度要均匀,松紧相兼。
(3)功用:
分阴阳调和阴阳,分利气血;合阴阳能理气血。
(4)适用部位:
头、手等。
分推法、合法
引文:《秘传推拿妙诀》:“……而惟阴阳有分之说,以医人用左右两大指于阴阳穴处向两边分,故为之分,而亦谓之推也。”
《小儿推拿学》:“合阴阳,本法临床应用较少,仅用于合推大横纹,能和理气血。”“本法轻快柔和(分阴阳),能分利气血……”
4.临床应用
直推法在推法当中是最常用的手法之一,是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故要牢牢掌握该手法的操作、要领、作用、补泻方向。小儿推拿成败,手法是关键,而直推法又为小儿手法治病的关键。
拿法
(二)拿法
1.操作
捏而提起谓之拿。用拇、食、中、无名指同时相对用力,捏住某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并持续地做揉捏动作。可单、双手同时进行;又分二指拿、三指拿、四指拿。
2.要领
要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轻重适宜。肩臂要放松,用指面着力,力要绵绵不断,由轻到重,由重到轻。
3.作用
调和气血,开窍醒神,通经活络止痛。
4.适用部位
四肢、颈项、肩、腹。
5.临床应用
拿法刺激性较强,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头痛、颈项强直、肌肉酸痛等,如拿仆参。
引文:《推拿妙诀》:“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皆谓之拿也。”
《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拿,用手指紧握其病所在,如捉物,然后或用运、揉、搓、摩以散之。”
(三)揉法
1.操作
用中指,或拇、食二指指端,或大小鱼际,或掌根吸定于某一穴位或部位,左右用力旋转。以指端揉称为指揉法,以鱼际揉称为鱼际揉法,以掌根揉称为掌揉法。小儿多用指揉法。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左右旋转为平补平泻(又称清法)。
拇指揉
中指揉
2.要领
平稳着实,有节律性,力达深透(压力均匀,指勿离开皮肤,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动,一般得气有吸住的感觉,也有人说似有鱼上钩的感觉。)
3.作用
调和阴阳气血,通经活络,开脏腑之闭塞。
4.适用部位
全身的穴位及部位均可用。
5.临床应用
揉法是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尤其是中指揉法,除掌握操作方法外,主要的要掌握动作要领,方能达到用之应手、手到病除的目的。本法能消胀止痛,祛风散热,又可调和气血,理气消积。指揉法用于点状穴,可二指揉、三指揉或两手同时揉。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周于蕃说:“揉以和之。揉法以手腕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经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
《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揉涌泉,在脚心不着地处。左揉止吐,右揉止泻……退烦热,亦妙,引热下行。”
《按摩经》:“揉涌泉:治吐泻,男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女反之。”
(四)运法
1.操作
用拇指面桡侧或食、中二指并拢指面或掌面,在穴位上或部位上做由此及彼的弧形或环形周而复始的推运。补泻法:分顺逆两种,顺时针方向为补(提升作用),逆时针方向为泻(降逆作用)。
分运法
环运法
2.要领
指面、掌面紧贴皮肤,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用指端在体表穴位上做旋转摩擦移动,不带动皮下组织,频率为100~150次/分钟,力与速度均匀。
3.作用
畅通气血,宣通经络气机冲和之功。
4.适用部位
头、面、手、腹,一般用于面状、线状或点状穴。
5.临床应用
(1)本法能理气和血,舒筋活络,常用头、面及手等线状穴。
(2)本穴操作较推法和摩法轻而缓。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俾血脉流动,筋络宣通,则气机有冲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周于蕃)
《按摩经》:“运八卦以大指运之,男左女右。开胸化痰。”
(五)掐法
1.操作
用拇指指甲垂直掐在某一穴上或某处,使力由轻到重,速度要快。
2.要领
快而不浮,力求深透,勿伤皮肤。
3.作用
通关开窍,定惊醒神。
4.适用部位
头、面、四肢、手足。
5.临床应用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可以代针,常用于点状穴,急救用之,快而不浮,力求深透,急救时手法快、重,不用润滑剂。但要注意:尽量不掐破皮肤,掐后可加揉以缓解不适感。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掐者,用大指甲,将病处掐之,其掐数亦如推数。”
《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掐法,以大指甲按主治之穴,或轻或重,相机行之。”
拇指按
(六)按法
1.操作
以拇指掌面或中指端或掌根在选定的部位或穴位上,向下施加压力,一压一放,由轻到重,反复操作。用拇指按称指按法,用掌根按称掌按法。
2.要领
(1)指按法:
手握空拳,四指自然屈曲或放松,拇或中指伸直,指面着力,在穴位或部位上逐渐向下施加压力。
(2)掌按法:
腕关节微背屈,蓄力于掌,掌心、掌根向下用力下压,力要缓慢渐进、不能粗暴,常与揉法配合使用。
(3)手法:
力要轻重相兼,速度均匀。
3.作用
温通经络,开通闭塞,祛寒止痛。
4.适用部位
头、面、背、腹。
5.临床应用
掌按法常用于面状穴,如背、腹等。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周于蕃谓按而留之者,以按之不动也。按字,从手从安,以手探穴而安于其上也……以言手法,则以右手大指面直按之,或用大指背屈而按之,或两指对过合按之,其于胸腹,则又以掌心按之,宜轻宜重,以当时相机行之。”
(七)摩法
1.操作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或掌面放在穴位或部位上,以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为主,连同前臂做顺、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抚摩动作。以指着力称指摩法,以掌着力称掌摩法。
2.要领
动作要协调,轻柔和缓,速度均匀,压力要适中,抚摸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动作频率为120~160次/分钟。
掌摩
指摩
3.作用
理气和血,消肿退热,消积导滞,温中健脾。
4.适用部位
常用于胸腹部“面”状穴。
5.临床应用
摩法是小儿常用于消化系统的手法之一。常用于胸腹部面状穴,对肠道效果显著。
引文《:医宗金鉴》:“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周于蕃曰:按而留之,摩以去之。又曰:急摩为泻,缓摩为补。摩法较推法则从轻,较运则从重。或用大指,或用掌心,宜遵《石室秘录》: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捏挤法
(八)捏挤法
1.操作
双手拇食四指同时在选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向中心方向快速用力,一挤一松,反复操作,致局部皮肤红紫或深紫为度。
2.要领
动作要协调,速度易快,松紧相兼。
3.作用
开瘀散结,舒筋活血。
4.适用部位
头、颈、背、腹及四肢。
5.临床应用
本法常用于散郁热,治疗中暑、痰食郁结之证,常用于治疗乳蛾、恶心、呕吐,可捏挤天突、大椎穴;另外,寒性腹痛捏挤神阙,高热不退挤捏背部五行。本穴为重刺激手法,捏挤后揉之。此法民间广泛应用,多用于急、实热证等,效果显著。
引文:《实用小儿推拿》:“以两手拇、食指在选定部位固定捏住,然后再使两手拇食指一齐用力向中心挤捏,然后放松,反复操作,使局部皮肤色红或紫红色或黑紫色为度,称为捏挤。”
(九)捏脊法
A.食中指在
B.拇指在
捏脊法
1.操作
令小儿俯卧,以双手拇指桡侧顶住脊柱中线的皮肤,食、中二指在前按住(如图A);或食指中节屈曲,用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在前按住(如图B),四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双手同时或交替捻动向前。
2.要领
(1)捏起的皮肤厚度、速度要均匀,要轻快而着实。
(2)两手提捏捻动要顺脊柱的正中线,不得歪曲。
(3)方向,向上提为补(从腰骶向上至大椎),反之向下为泻,常用于补法。如小儿湿热证用泻法,或用掌根或用掌尺侧向下推为泻。
3.作用
具有通经活络、开瘀散结,调和脏腑阴阳平衡,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补虚扶弱,安神镇静的功用。尤其对慢性病如疳症、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精神烦躁,以及虚证、睡眠欠佳者等,均可行捏脊治疗。
4.临床应用
(1)此法又称“翻皮法”,因在脊背部治疗疳积,故称“捏脊疗法”或“捏积疗法”。治疗小儿疳积、厌食、食欲不振、慢性腹泻等有特效。方法有捏三提一,即从下向上捏3遍提1遍,在脊柱两侧相当于膀胱经腧穴横纹上提一下。另有捏三提三法,即捏3遍提3遍,或先捏3遍,后3遍随捏随在腧穴上提,共6遍,为1次治疗,为补法。治疗宜在起床前或晚睡前进行(免除穿脱衣之烦琐),不宜在饭后进行(以免哭闹引起呕吐)。
(2)此法为保健推拿的良方,凡虚证都有显效。
引文:《小儿捏脊》曰:“将皮肤捏起叫捏……双手拇食指将皮肤提起随捏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这时皮肤一起一伏,好像后浪推前浪似的,捏起皮肤的多少要适中……”
(十)摇法
1.操作
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手握住关节远端,做较大幅度的转运或摇动。
摇足
2.要领
(1)操作缓和稳定、协调、力要得当,以轻缓为宜。
(2)摇动的方向,向矫正方摇。如足内翻,摇的方向应向外摇。幅度在生理范围之内。
3.作用
疏通经络、和气血、舒筋解痉、利关节,矫正畸形。
4.适用部位
头、颈项、四肢关节,常用于腕、踝、髋等。
5.临床应用
(1)主要用于机体诸关节处,有疏通经络、活气血、矫正畸形的作用。常用于关节损伤、畸形等。
(2)矫正的方向,向矫正方向摇,文献中有“寒证向里摇,热证往外摇”的记载。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周于蕃曰:摇则动之。又曰:寒证向里摇,热证往外摇,是法也。摇动宜轻,可以活经络,可以和气血,亦摩法中之变化而出者。”
捣法
(十一)捣法
1.操作
用中指端或食、中二指屈曲指间关节背面着力,有节律地叩击穴位。
2.要领
着力点要准,叩击速度、力要均匀,要有弹性。
3.适用部位
四肢。
4.作用
安神镇惊,缓痉镇静,矫正畸形。
5.临床应用
此法相当于指击法或点法,但力较轻。常用于小天心矫正的作用,如目上视向下捣,下视向上捣,右视左捣,左视右捣等。
引文:《幼科推拿三字经求真》:“眼翻者,上下僵,揉二马,捣天心,翻上者,捣下良,翻下者,捣上强,左捣右,右捣左。”
《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离心的方向为下捣,向心的方向为上捣,向身体左侧的方向捣下为左捣,向身体右侧的方向捣下为右捣。作用在矫正筋脉的拘急或偏胜,总的效能是升降与矫正。如患急喘实火惊悸,也可直捣(直上直下地捣下),有镇降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