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实用技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复式手法

复式手法在小儿推拿文献中称“大手法”、“大手术”、“十三大手法”、“复合手法”等,是小儿推拿中特有的一些操作方式方法。这些方法既有一定的姿势,又有特定的名称,还有一定的主治作用,总之就是一种或几种手法在一个或几个穴上进行特定的操作。现称“复式操作法”。
复式操作法的名称是特定的,这些名称来源不同,如有的根据操作形象而定,如“水底捞明月”等;有的根据手法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天河”等;也有的根据操作的功能、主治而定,如“按弦走搓摩”等。
复式操作法有的是同名异法,有的虽操作基本相同而名称不同。但不管名称不同或名同效果不同,这些操作方法有着独特的疗效而沿用至今,仍有治疗价值。现将临床常用的复式操作法介绍如下:
(一)黄蜂入洞
1.操作
术者一手扶小儿头部,另手食、中指分开,指面紧贴鼻翼,推至两内眦,即紧贴鼻梁骨两侧上下揉动。一般20~50次。
黄蜂入洞
2.功用
通鼻息,解表发汗。
3.主治
感冒、鼻塞、流涕、呼吸不畅、鼻息肉、急慢性鼻炎,能发汗退热。
引文:《实用小儿推拿》:“部位:在鼻翼两侧(解剖部位在鼻翼两侧、鼻腔梨状孔的骨骼边缘处,神经分布为三叉神经第二支)。”
《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黄蜂入洞,此寒重取汗之奇法也。洞在小儿两鼻孔,我食将二指头,一对黄蜂也。其法屈我大指,伸我食将二指,入小儿两鼻孔揉之。如黄蜂入洞之状。用此法汗必至,若非重寒阴证,不宜用,盖有清天河水捞明月之法在。”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黄蜂入洞治冷阴证第一……”
(二)苍龙摆尾
1.操作
右手拿小儿左手食、中、无名三指,左手自总筋至抖肘来回搓揉,拿住抖肘处,右手持小儿三指摇动。揉搓次数5~10次,摇10次。
2.功用
开胸,通便,退热。
3.主治
发热,烦躁不安,咳喘。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苍龙摆尾:医右手一把拿小儿左食中名三指,掌向上,医用左手侧尝从总经起搓摩天河,及至斗肘,略重些,自斗肘又搓摩至总经,如此一上一下,三四次,医又将左大食中三指捏斗肘,医右手前拿摇动九次,此法能退热开胸。”
《小儿推拿疗法简编》:“医者用左手托患儿抖肘,右手握患儿食、中、无名、小指,左右摇动如摆尾之状,摇二十至三十次。”
苍龙摆尾
凤凰展翅
(三)凤凰展翅
1.操作
以两手食、中指固定患儿腕部,同时以拇指掐小儿精宁、威灵二穴,并上下摇动如凤凰展翅之状。次数20~50次。
2.功用
救暴亡,舒喘胀,除呃逆,定惊。
3.主治
惊风,抽搐,呕吐,咳喘。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凤凰展翅,此法性温,治凉。”
《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凤凰展翅,效用救暴亡,舒喘胀,除噎,定惊。”
(四)赤凤点头
1.操作
用左手托小儿抖肘,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次数20~30次。
2.功用
消胀,定喘,通关顺气,补血宁心。
3.主治
胸闷气喘,烦躁不安,佝偻病,昏迷不醒。
引文:《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医者左手托小儿之抖肘,右手捏患儿中指上下摇之,如赤凤点头之状。”
(五)猿猴摘果
赤凤点头
猿猴摘果
1.操作
以双手食、中指分别夹住患儿两耳尖向上提,再捏两耳垂向下扯,如猿猴摘果之状。向上提、向下扯各10~20次。
2.功用
镇惊安神,除寒积、化痰涎,退热。上提配百会有升阳举陷之功。
3.主治
惊悸不安,寒热往来,疳积,食积,痰涎。
引文:《按摩经》:“……猿猴摘果势,化痰能动气。”
《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猿猴摘果……其法以我两手大食二指提孩儿两耳尖,上往若干数,又扯两耳坠,下垂若干数,如猿猴摘果之状。”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密旨全书》:“猿猴摘果,祛痰截疟之先锋。”
《儿科推拿疗法简编》:“……猿猴摘果之状,定惊悸,除寒积。”
(六)运土入水(运水入土)
1.操作
自拇指端桡侧缘起,经拇指根至手掌边缘,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称运水入土。次数100~300次。
2.功用
(1)运土入水:
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2)运水入土:
健脾而助运,润燥而通大便。
3.主治
(1)运土入水:
常用于新症、实证,因湿热内蕴而见小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运土入水
运水入土
(2)运水入土:
常用于脾胃虚弱而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引文:《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运水入土,身弱肚起青筋,为水盛土枯,推以润之。”“运土入水,丹田作胀,眼睁,为土盛水枯,推以滋之。”
《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秘书》:“运水入土(泻),土者,胃土也,在板门穴上,属艮宫;水者,肾水也,在小指外边些。运者以我大指,从小儿小指侧巅,推往乾坎艮也。此法能治大小便结,身弱肚起青筋,痢泄诸病,盖水盛土枯,运以润之,小水勤动甚效。”“运土入水(补),土者,脾土也,在大指;水者,坎水也,在小天心穴上。运者从大指上,推至坎宫,盖因丹田作胀,眼睁,为土盛水枯,运以滋之,大便甚效。”
(七)水底捞明月(水中捞月、水里捞月、水中捞明月)
水底捞明月
1.操作
凉水滴在内劳宫上,在掌心做旋推,或由小指端推运起,经小横纹、坎宫向内劳宫按之或边推边吹凉气。现临床多用右拇指面从患儿小指面推向指根,再经小横纹推至乾宫转向小天心,从小天心至内劳宫点按速拂起为1次。次数:10~30次。
2.功用
清热凉血,宁心除烦。
3.主治
高热、大热,对于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属于邪入营血的各类高热实证,尤为适宜。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水底捞月,此退热必用之法也。水底者,小指边也。明月者,手心内劳宫也。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旁尖,推至坎宫,入内劳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再一法,或用凉水点入内劳,其热即止。盖凉入心肌,行背上,往脏腑,大凉之法,不可乱用。”
《按摩经》:“水底捞月最为良,清心之热此为强。”
《幼科铁镜》:“用冷水旋推旋吹为水底捞明月。”
(八)按弦走搓摩(此法治积聚,屡试屡验)
按弦走搓摩
1.操作
医者在小儿身后或在前,令小儿双前臂上举交叉放在肩或头上。医者用双掌从两腋下胁肋处,自上而下搓摩至肚角止。次数50~100次。
2.功用
导泻,行气,理气化痰消滞。
3.主治
胸闷气喘,咳嗽,痰喘积滞,气促不消,腹胀闷等症。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此运开积痰、积气、痞疾之要法也。弦者,勒肘骨也,在两胁上。其法:着一人抱小儿坐在怀中,将小儿两手抄搭小儿两肩上,以我两手对小儿两胁上搓摩至肚角下,积痰积气自然运化。若久痞则非一日之功,须久搓摩方效。”
(九)开璇玑
1.操作
先从璇玑穴沿每个肋间隙(左右各4个,止于膻中)自上而下从胸骨缘向两侧分推至腋中线,每个肋间隙推3~5次,称推胸八道;继揉膻中或分推膻中;再从胸骨柄推至鸠尾(降逆作用),反之从鸠尾推至胸骨上(有升提作用,可催吐),再从鸠尾推至脐20次,继分腹阴阳50~60次或从脐向两侧分推或摩腹100~200次,最后由脐直推至小腹100次,称开璇玑。(可根据病情,选做法及量)总时间约3~5分钟。
2.功用
宣通气机,止咳化痰,降逆止呕,消食化积。
3.主治
胸闷,痰喘,呃逆,呕吐,食积,胸腹胀满,腹泻,以及泌尿、生殖系统诸病症。
开璇玑是开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包括推胸八道、揉膻中,分推腹阴阳,揉中脘至神阙及小腹(包括气海、关元、中极等),即从呼吸、消化到泌尿生殖系统,均能受益,可见此穴作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实热证如高热抽搐、昏迷不醒等危险急症,因此有大推法之称。
引文:《中国推拿》:“两拇指自患儿胸肋由上而下分推,分推至季肋后,从胸骨柄下端向脐处直推,直推后再用右掌摩挪儿腹,摩挪后从脐向下直推,最后推上七节。”
《幼科集要》:“开璇玑,璇玑者,胸中、膻中、气海是也。凡小儿气促,胸高……切不可顺推。”
开璇玑
(十)总收法(按肩井法)
1.操作
医者以左手中指掐按患儿肩井(在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陷中),再以右手拇、食、中三指紧拿小儿食指和无名指,使患儿上肢伸直摇之,或上下点摇。次数:摇20~30次。
2.功用
通一身之气血。
总收法
打马过天河
3.主治
诸症推毕,均用此法收之。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总收法,诸症推毕,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永不犯。其法以我左手食指,掐按儿肩井陷中,乃肩膊眼也,又以我右手紧拿小儿食指无名指,伸摇如数,病不复发矣。”
(十一)打马过天河
1.操作
医者用左手托小儿左前臂腕部,使掌心向上,右手中、食指并拢用指端从小儿总筋、内关、间使、郄门至曲泽各穴弹打3次为1遍,共3遍为1次治疗。
2.功用
清热除烦,镇惊利尿,通经活络,行气血,泻心火。
3.主治
一切实热、昏迷、惊厥,前臂麻木。常与六腑、水底捞明月、小天心、补肾配用。
引文:《推拿按摩卷·厘正按摩要术》:“打马过天河法:法主凉,能去热病。”
《按摩经》:“打马过河:温凉。右运劳宫毕,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间使、天河边。生凉退热用之。”
《推拿按摩卷·小儿推拿广意》:“……此法性凉祛热。医用左大指掐儿总筋,右大中指如弹琴,当河弹过曲池,弹九次。再将右大指掐儿肩井、琵琶、走马三穴,掐下五次是也。”
(十二)摇抖肘法
1.操作
医者用左手拇、食、中三指托小儿抖肘,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时用中指按定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次数20~30次。
2.功用
顺气活血,通经活络。
3.主治
气血虚弱,睡卧不安,佝偻病,贫血。主要用于虚弱儿或推拿保健用之。常与脾、肾、三关、足三里配用。
引文:《儿科推拿疗法简编》:“医者先以左手拇、食、中三指托患儿抖肘,再以右手拇、食二指叉入虎口,同时用中指安定天门穴,然后屈患儿之手上下摇之。摇20~30次。效用:顺气,和血,通经,活络。”
(十三)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脐即肚脐,龟尾在脊的最下端闾尾穴;七节骨现代用从第4腰椎起至尾骨端成一直线。
1.操作
先用一手三指并拢揉脐0.5~1分钟,继拿托揉龟尾,后推七节骨。至于补泻法根据辨证,虚、久病用补法,新、实证用泻法,从尾骨端上推为补,自第4腰椎向下推至脊端为泻。
时间:揉脐及龟尾各1分钟,向上或向下推七节骨1~1.5分钟。
2.功用
能升能泻。
3.主治
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等。
本法复式手法:三穴一起用于治疗泄泻、痢疾及便秘、脱肛等,一般常用于虚寒性泻痢,前贤多用于一手三指揉脐,另手托揉龟尾,揉后再上下擦七节骨,自龟尾上擦七节骨为补,自第4腰椎下擦七节骨为泻(现与前人位置不同),虚寒用补,水泻、湿热、痢疾、里急厚重要泻(因热毒在肠内,一定要给出路,让邪排出体外,否则全身症状加重),故第一天就用泻法,第二天或第三天症状好转后改为清补,逐渐改为补法,方能治疗顺利。
引文:《推拿按摩卷·幼科推拿秘书》:“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此法治痢疾泄泻神效。此治泻痢之良法也。龟尾者,脊骨尽头闾尾穴也……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水泻专用补,若赤白痢,必自上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推第二次,再用补。盖先去大肠热毒,然后可补也。若伤寒后,骨节痛,专擦七节骨至龟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