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口语中特有的语误形式
根据语误出现的语体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语误分为口语语误和书面语语误。这种分类具有相对性,因为有些语误现象是口语和书面语中共有的,所以这一分类不能做到处处界限分明。关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共有的语误现象,我们在各个章节会分散讲到,这一节只谈口语中特有的语误现象。
关于口语特有的语误国内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较有影响的有:张宁的《口误与言语生成模式》(上海外国语学院博士论文1990)、张宁《语言研究与口误》(《外国语》1990年4期)、沈家煊的《口误类例》(《中国语文》1992年4期)、张宁的《汉语口误的类别》(收在《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下面我们就结合上述文献及我们所收集的部分语料谈谈口语特有的语误类型。应该先说明的是:下面所谈多种口误类型都涉及音节内部成分(声母、韵母、声调)、单音节(语素或词)、多音节(词或短语)等大小不同的单位,为了一般读者阅读的方便,我们这里只举出涉及单音节、多音节的例子。
一、先置(anticipation)口误
一个将要说出的成分干扰或取代一个正要说出的成分。前者叫干扰成分,后者叫目标成分。干扰成分一般是句子的信息重点所在,具有心理上的“显要性”。
单音节先置
(1)口误:司马缸砸缸……(带下划线部分为出错部分,下同。)
想说:司马光砸缸……(加着重号的分别是被干扰成分、干扰成分,下同。)
(2)口误:你们是怎样广的广告?想说:你们是怎样搞的广告?
(3)口误:白吃白不吃。
想说:不吃白不吃。
(4)口误:这样的天吹热扇——吹电扇……
想说:这样的天吹电扇,热天怎么办?
多音节先置
(1)口误:你要吃饺子得先把准备工作做回来——做出来……想说:你要吃饺子得先把准备工作做出来,我回来一和面就能包。
二、滞后(perseveration)口误
一个已经说出的成分干扰或取代一个正要说出的成分。
单音节滞后
(1)口误:司马光砸光……
想说:司马光砸缸……
(2)口误:你茶里搁茶了没有?
想说:你茶里搁糖了没有?
多音节滞后
(1)口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杀一个。
想说: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
三、互换(exchange)口误
也有人称为错位,指前后两个成分互相交换位置。互换的两个成分通常属于同一范畴,如声母和声母互换,韵母和韵母互换,名词和名词互换,动词和动词互换等。
单音节的互换
(1)口误:司马缸砸光。(带下划线部分为出错部分,下同。)
想说:司马光砸缸。(加着重号的是互换成分,下同。)
(2)口误:否定这个“黑纸白字”
(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2001年1月18日)
想说:否定这个“白纸黑字”
(3)口误:一江东水向春流。
(中央电视台首届全国律师辩论赛)
想说:一江春水向东流。
(4)口误:红尤二楼想说:红楼二尤
(5)口误:你就多说少做。
想说:你就少说多做。
(6)口误:把天往枪上放——
想说:把枪往天上放——
(7)口误:他是个媚下欺上的人。
想说:他是个媚上欺下的人。
(8)口误:慢嚼细咽
想说:细嚼慢咽
(9)口误:一边是海焰,一边是火水。
想说: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多音节的互换
(1)口误:要不然看完电影再去看球赛。(电视连续剧《北京的夏天》)
想说:要不然看完球赛再陪你去看电影。
(2)口误:她买东西善于讲价,买写字台一千八讲到两千。
想说:她买东西善于讲价,买写字台两千讲到一千八。
(3)口误:拎着火车上提包。
想说:拎着提包上火车。
(4)口误:《穿猴子的裤子》
想说:《穿裤子的猴子》
(5)口误:你真实揣着糊涂装明白。
想说:你真实揣着明白装糊涂。
(6)口误: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想说:咱们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
四、颠倒(shift)口误
颠倒口误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互换口误:互换的是两个相邻的语素或词,不过两个相邻语素或词的词性一般不同。
(1)口误:要黑的?锅底黑灰,你要吗?
想说:要黑的?锅底灰黑,你要吗?
(2)口误:桌上放着四杯大啤酒。(1992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倪萍语)
想说:桌上放着四大杯啤酒。
(3)口误:淋了个落鸡汤。
想说:淋了个落汤鸡。
(4)口误:昏天地黑
想说:昏天黑地
五、替代(substitution)口误
替代口误是一个不在话语中出现的成分干扰并取代一个想要说出的成分。下面口误例证带下划线处是替代成分,“想说”的带下划线处的是被替代成分。
(1)口误: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谢谢。
想说:请接受我们最诚挚的谢意。
(2)口误:裤子上有按钉啊?
想说:裤子上有按扣啊?
(3)口误:晚上不能开电视。
想说:晚上不能开电扇。
(4)口误:她把孩子拿来了。
想说:她把孩子带来了。
(5)口误:应该看《大英百货》。
想说:应该看《大英百科》。
(6)口误:他们把责任归功于……
想说:他们把责任归于……
(7)口误: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8点整,18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0年12月24日)
应是: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18点整。
(8)口误: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22点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1年1月9日)
应是: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12点整。
(9)口误:……是他妹妹的亲孩子啊!
想说:……是他妹妹的亲儿子啊!
(1)(2)(3)(4)(5)(6)(7)(8)(9)是意义、形式相近的两个成分的替代。
(10)口误:谁没有几件好媳妇啊!(正在谈论媳妇给丈夫买衣服。)
想说:谁没有几件好衣服啊!
(11)口误:现在出场的裁判员是……
想说:现在出场的运动员是……
(12)口误:她丈母娘(刚谈过别的男人的丈母娘。)
想说:她婆婆
(13)口误:我弟弟得了那个——狗皮癣。(说话时看见远处有小狗。)
想说:我弟弟得了牛皮癣。
(14)口误:十五的 十六圆。
想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15)口误:大米七八块钱一斤,快递一斤收六块钱,快顶上大米沉了。
想说:大米七八块钱一斤,快递一斤收六块钱,快顶上大米贵了。
(9)(10)(11)(12)(13)(14)(15)是特定语言环境中意义相关的两个成分的替代。
(16)口误:停电了,冰箱不会没事儿吧?
想说:停电了,冰箱不会有事儿吧?
(17)口误:三九天带羽绒服!?(说话时是夏天。)
想说:三伏天带羽绒服!?
(16)(17)是意义相反两个成分的替代。
六、混合(blends)口误
混合口误是两个竞争待选的成分(语素、词、短语)各取一部分合并为一个成分说出来。这有点像是两根绳各取一股拧成一根。混合也可称作聚合式拼合(paradigmatic blend)。
(1)口误:……携头共进
——“携手共进”与“齐头并进”混合。
(2)口误:希望下一轮更上加好。
——“更好”与“好上加好”混合。
(3)口误:永垂千史
——“千古”与“青史”混合。
(4)口误:更不吃你的账了。
——“吃你那一套”与“买你的账”混合。
(5)看不到你还这么残忍。
——“看不出”与“想不到”混合。
(6)口误:傻透家了。
——“到家”与“透顶”混合。
(7)口误:家缠万贯的土豪
——“家财万贯”与“腰缠万贯”混合。
(8)口误:干啥愁眉冷对的?
——“愁眉苦脸”与“横眉冷对”混合。
七、归并(haplology)口误
归并口误是构成一个大单位的两个相邻小成分(语素、词、短语)各取一部分结合成一个成分说出来。这有点像两根绳各取一段结成一根。归并口误也可称作组合式拼合(syntagmatic blend)。
(1)口误:我可能是B向人。
——“B型血”与“外向人”归并而成。
(2)口误:这些天气不错。
——“这些天”与“天气”归并而成。
八、增减(addition/deletion)口误
包括“添加”和“脱漏”两种情况。添加是在语链中插进了不该有的语言单位。脱漏是语链中丢掉了应该有的语言单位。
(1)口误:欢迎你明天在这个时间里请继续收听。
——“欢迎继续收听”和“请继续收听”不能并存,句中“请”是多余的。
(2)口误:……上网聊唠。
——两个备选成分“聊”“唠”同时出现,多出一个词。
(3)口误:时态填空我总会填了。
——“总算”的“算”丢掉了。
九、超常无声停顿(unfilled pauses)
指在语链中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或停顿的时间过长。如:甲:这个办法你同意吗?
乙:我不同意(停顿超过两秒钟)能行吗?
十、有声停顿(filled pauses)
指在语链中出现冗余的声音片断或习惯性插入词语。常见的有声停顿形式如下面的“——那个什么——嗯——”“——一个”“就是说”之类。如:
(1)他——那个什么——嗯——上超市买水果去了。
(2)现在说一下今天上午的——一个沪市行情走势。
(3)今天上午啊就是说两市指数震荡幅度很大……
十一、重复(repetition)
指同一语言单位冗余性反复出现。有连续性重复和非连续性重复。如:
(1)这一点啊并不重要,啊,并不重要。
(2)现在黑龙江广播朗诵大赛业余组决赛现在开始。(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
十二、拖音(prolongation)
指用超常的时长说出可延长的语言单位。如:
(1)你那个——快译通借我用一下。
(2)一共九——十——八块钱。
以上分类举例,谈的都是单一方面的问题。有的口误实例包含多方面问题。如:
*……这个道理呀,就可以——大家很明显了。(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社会广角》栏目主持人1992年8月30日)
这个例子是两个表达方案——“这个道理就很明显了”和“这个道理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没有协调好造成的,就“这个道理就很明显了”来说,“可以”“大家”可看成多余的单位;就“这个道理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了”来说,“就可以——大家”存在语序颠倒问题。
沈家煊先生(1992)指出,口误研究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能揭示语言的“心理表征”,使我们知道语言在心理上有哪些单位、范畴、结构和层次存在,存在的形式如何;二是能揭示说话或言语产生的“心理过程”,使我们了解说话时具体经历哪些处理步骤,这些步骤之间有何联系。由此可见,我们应对口语特有的语误的研究给予充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