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40/31186340/b_31186340.jpg)
第二节 家庭农场的发展定位和经营目标
一、家庭农场的发展定位
与西方国家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家庭农场的兴起背景及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功能定位,发展家庭农场既是当前我国加速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并在制度层面上符合“坚持家庭承包制、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现实要求,必将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力量。笔者认为,家庭农场在追求农场经营利润和家庭收入最大化的基础上,将自我发展全面地融入整个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全局当中,同时兼顾自身在“三农”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承载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新目标。具体来讲,一方面,家庭农场要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集聚,加强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以此提升农产品产量和优质安全农产品商品化供给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对主要农产品的现实需求,实现“增收增效”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面对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业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家庭农场要选择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方式,积极开展农业清洁生产,以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家庭农场的经营目标
基于前文关于家庭农场内涵和特征的界定,笔者研究认为,家庭农场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主体,具有“经济性”、“战略性”、“社会性”和“生态性”四重属性,家庭农场的这种特殊属性又决定了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具有多重目标。
(一)追求农业利润和家庭收入最大化
家庭农场作为一类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小农经营、农业企业经营类似,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在经营行为上表现为“无利不干、利小小干及利大大干”。然而,由于组织性质的差异,家庭农场经营与小农经营、农业企业经营的动机和目标仍有所区别,因此,上述“经济效益”不能片面地认为是“收入”或“利润”。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营受其规模限制,主要是以实现农场消费效用最大化为主要发展目标,即“为买而卖”;而农业企业则与之完全相反,它主要是通过集聚农业生产要素以获得规模收益,其来源主要是通过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报酬,即“为卖而买”。纵观当前我国各地家庭农场经营实践,不难发现,它们已克服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弊端,促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着“盈利功能”转变。相应地,绝大多数农场经营者的首要目标是在通过采取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土地有序流转等手段获取家庭资源配置收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实现要素收入效应与家庭消费效用的最优组合,即追求“买卖并重”。
(二)保障安全农产品的商品化供给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结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并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多需求。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求正是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生产,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质量和品种更契合消费者需求。在此背景下,家庭农场经营者必须洞察农产品市场需求,围绕如何提升“农产品商品化供给水平和质量安全水平”组织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为此,经营者会通过适度规模化经营,使原本分散的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农业生产要素在较高层面和较大范围内得到有效结合;通过采用农业“新技术、新农艺、新品种”,增强农业风险抵御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组织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统一化组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态势;通过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全程控制,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质量监管和农产品追溯等一系列问题。显然,保障安全农产品的商品化供给关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因此,保障安全农产品的商品化供给是家庭农场经营必须要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促进农民增收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是保证取得规模收益的重要条件。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存在使农民工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也正因为其中蕴藏的各种客观原因,使得家庭农场经营收入相比于农场兼业化收入
更加稳定。从各地家庭农场发展实践来看,一方面,家庭农场经营者直接对接农产品市场,减少了产业链条上的中间环节,更大比例地占有农产品的真实价值,促使农产品价值更多地流向经营者;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经营者会在农忙季节雇佣一定数量的农民从事相关农业生产,并向其支付相当的劳动报酬,这部分农民还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农场经营者收取租金收益。显然,家庭农场的这种经营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收入,也更有利于带动其他农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基于此,本书将促进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其他农场)收入增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作为衡量家庭农场经营“社会性”目标的重要因素。
(四)保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伴随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广大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趋势凸显,也由此产生了农业粗放经营、耕地撂荒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并直接威胁到国家粮食安全。为在短期内解决上述问题,生产者往往会通过加大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投入以提高单产,然而,如果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就会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压力。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制度,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特征来看,它更易于推行农业生产方式由依靠大量农业化学品投入向清洁化、精细化、集约化转变,从而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显然,这些也是家庭农场的社会责任所在。基于此,本书将保持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体现家庭农场经营“生态性”目标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