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经营的理论与实践](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340/31186340/b_31186340.jpg)
第三节 影响家庭农场实现经营目标的因素
家庭农场是一个围绕多元化目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从各地发展实践来看,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家庭农场已悄然升温。然而,在我国特殊国情之下,哪些因素会对实现家庭农场经营目标产生显著影响?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式又是什么?它们会给各地家庭农场的经营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都会在本节中逐一解答。
一、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识别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影响因素的选择也有所区别。为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实践,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土地制度、国家政策、经营者素养、外部资金支持、农业生产集群、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等六个方面。
(一)农村土地制度因素
土地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能否适度集中是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现实路径。然而,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缺陷却阻碍了土地适度集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土地制度已成为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陈永富等人(2014年)基于对浙江省13个县(区)的调研,认为工业化与城镇化背景之下的农村土地资源稀缺效应日益显著,而现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却又给我国家庭农场的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农民承包土地的价值往往无法通过转让加以实现,转让费也不足以调动农民转让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极易受到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影响,如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各种与土地挂钩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由此导致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无法按照政策预期发展,农村可流转土地越来越少、土地流转价格又不断上涨,给家庭农场经营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吕煜昕等人(2013年)通过对江苏省常熟市的调研,认为土地流转方式和价格对家庭农场发展影响至关重要。陈明鹤(2013年)研究了家庭农场发展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联性,认为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其经营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国家政策因素
正如本书前文所述,我国家庭农场的蓬勃兴起,既不是个体农场出于利益驱使自主行为所致的实践创新,也不是政府出于政绩考虑强制推行的制度创新。学者们普遍认为,各级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当前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重要推手。比如:陕永杰、郭春苗(2015年)认为家庭农场是我国农业经营的制度创新,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在对山西省柳林县的调研中发现,国家政策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影响同时受政策的完善程度和落实程度的共同影响。因此,除了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还要对其进行有效落实,才能够对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实现起到良性推动作用。顾海英(2013年)通过对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和成效开展调研分析,认为国家和地区政府都应基于在不同层面出台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系列政策。当前各地家庭农场发展之所以迅速,与各级政府在财政金融、社会化服务、土地流转、专项补贴、项目落实、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一旦政策不完善、落实不到位,都将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成效。
(三)经营者素养因素
家庭农场的组织特征决定了家庭农场经营者既是“一家之长”又是“一场之主”的核心地位。伴随改造传统农业进程的不断加快,家庭农场日常经营管理决策都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适应,尽管当前大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都具有多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但受到文化水平、思维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因此,这就要求作为经营者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即擅管理、会经营、懂技术、能推广。学者们通过研究普遍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切实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管理素养是发展和壮大家庭农场的有效举措。比如:汤文华(2013年)认为,尽管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者从事农业生产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农民职业技能和农村基础义务教育培训体系,努力提升家庭农场经营者的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伍开群(2013年)和李雅莉(2011年)分别调查研究认为,现阶段家庭农场经营者相对较低的文化水平已经给家庭农场的发展及其经营效益的实现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着力提升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
(四)外部资金支持因素
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产业,极易受到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且生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因此,整个产业的资金需求较大。然而,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建设和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农场经营者自筹的形式解决,而通过政府财政补贴、金融支持、银行信贷等渠道获得资金相对较少。学者们通过研究普遍认为,家庭农场发展壮大离不开外部资金支持,特别是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机装备更新、新技术应用和新品质引进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了各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抗击外部风险能力差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等问题。比如:李善民(2014年)基于广西151家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高度肯定了外部资金支持对于家庭农场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性,并将其归因于家庭农场银行抵押贷款的用途、期限和额度都异于传统小农经营,并且对于降低农业风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孙雯(2013年)通过对新疆家庭农场金融支持的系统研究,认为家庭农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因素主要是经营风险补偿和商业银行抵押贷款。
(五)农业生产集群因素
农业生产集群因素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交换或服务在地域空间范围内体现出的相关产业集中程度。学者们形成共识:家庭农场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的关系紧密,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更加具有农业规模扩大、生产率提升的优势(包括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等),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因而更加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和发展。这也就回答了当前发展形势较好、规模较大、社会影响较广的家庭农场总是诞生于农业专业化相对发达地区的原因。比如:陈永富等人(2014年)指出,浙江省宁波市大量蔬菜类家庭农场的产生是与该地区作为浙江主要农业经济作物区密切相关;余建斌(2014年)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开展研究,认为该市肉鸡养殖类家庭农场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氏集团等规模化企业的带动。
(六)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因素
农业社会化服务按供给主体可分为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以外部门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学者们普遍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各地家庭农场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比如:余建斌(2014年)认为,如果通过体系建设实现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良性对接,既能够降低家庭农场的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又能够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家庭农场发展的新技术引进、新品质选育、生资采购、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难题,故而要把培育家庭农场与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共同纳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赵维清(2009年)基于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实地调查,总结了该省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提出应从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体系平台、建立制度性进入服务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功能和完善政府服务方式等四大方面入手,提升对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与能力。
综上所述,家庭农场经营要实现既定目标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此,本书基于上述研究综述,在参考部分学者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归纳,并运用专家咨询法甄选出16个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1)。
表1-1 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影响因素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030DA/168962373056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1.jpg?sign=1739697431-2z3fZGtIAbFUnOemjurSFg92hXcaR4Lt-0-b37406221eed3de5b4935ab93a6b9b27)
二、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分析
鉴于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众多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为辨明上述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对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选用能够分析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方法——解释结构模型(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ISM)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期对明确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方向及经营目标实现路径提供参考。
(一)方法简介与建模步骤
解释结构模型是一种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宏微观不同层面问题的分析方法,它主要利用操作人员的认知经验,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功能,对有关研究问题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系统处理,将复杂的要素系统分解成一个层级清晰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并通过适当的文字加以解释,明确问题的层次与结构整体,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运行机理和逻辑框架,从而提升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该模型的构建步骤大致如下:
(1)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提出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清单。
(2)建立邻接矩阵A。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系统,其影响因素作为该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通过比较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确定好的“两两关系的有无”归纳为矩阵的形式,即为邻接矩阵A。其中,两两关系取值的标准是:当因素Bi对Bj存在直接影响时,两因素的相互关系被标记为“1”,反正则记为“0”。
(3)计算得到可达矩阵R。它表示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任意次传递二元关系或有向图上两个节点之间通过任意长的路径可以到达情况的方阵,表征系统内部要素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的关联性,其计算方法为:对单位矩阵I与邻接矩阵A进行幂运算,直到R=(I+A)n+1≠(I+A)n≠···(I+A)2≠(I+A)成立,式中,n为无回路之下的最大传递次数,而R=(I+A)n即称为可达矩阵。
(4)对可达矩阵R进行层次化处理。在计算得到可达矩阵R以后,再分别经过区域划分、级位划分、骨架矩阵提取等步骤,得到骨架矩阵K。
(5)建立解释结构模型。在骨架矩阵的基础上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并将有向图转化成更加直观和易于理解的解释结构模型。
(二)建立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1.确定各因素关系,建立邻接矩阵A
在专家咨询建议的基础上界定和比较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起一个邻接矩阵A,如图1-1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030DA/168962373056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2.jpg?sign=1739697431-qexb9Uij6OB2rCmN7gKSSAiLENUmSzbU-0-deba6ddc922b6ca2053642dada1e9d94)
图1-1 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邻接矩阵A
2.计算生成可达矩阵R
借助Matlab17.0编程,求得可达矩阵R,如图1-2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030DA/168962373056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3.jpg?sign=1739697431-Vr44khM7G2L2IPOLZftCGQrBZNC0rCtJ-0-1923d883ca225a4fc8237945778a14d3)
图1-2 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可达矩阵R
3.对可达矩阵R进行分级与优化
由图1-2所示,对于两两关系标记完全相同的行列可采用缩减法进行处理,即以B1代表(B1和B2),B4代表(B4和B5),B3代表(B3、B6、B7、B8、B9、B13、B14、B15和B16),B10代表(B10、B11和B12),分别删除B2、B5、B6、B7、B8、B9、B13、B11、B12、B14、B15、B16,从而得到缩减后的矩阵,再按照矩阵“1”的数量由少到多进行排列,得到骨干矩阵K,如图1-3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030DA/168962373056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4.jpg?sign=1739697431-6mhxJS9Q9zDBb0L3pK3d19UqHSYjkJi9-0-f0d68956fe0c265752d48ec472b40a85)
图1-3 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骨干矩阵K
4.得到解释结构模型
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是一个多层次递进结构,如图1-4所示。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E030DA/1689623730561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txt001_5.jpg?sign=1739697431-fxwuhU2AFrOS59h81FNybh0bP9rzNl9s-0-0a55df95d69124e758d5e95b090c1316)
图1-4 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
第一层(L1)主要是表征国家政策方面的因素,涉及的子因素间彼此作用、共同联结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根源因素,同时也影响着第二、三层因素的作用方式及其效能发挥。
第二层(L2)主要是表征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因素,涉及的子因素是在既定宏观政策背景下决定家庭农场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成为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深层因素。
第三层(L3)涉及因素较多,主要涉及表征经营者人文素养、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外部资金支持和农业产业集群等四个方面的12项子因素,它们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回路,且两两要素间的部分效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从而易于自发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从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来看,该层次当中的任意因素对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影响效果基本相当且都没有第一、二层因素直接,但如果其中某一因素水平过低,都会造成整个系统水平下降,因而将其视为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表层因素。
(三)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影响因素解析
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初步厘清了影响我国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实现的各因素间的层级与递进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影响因素的层别对其做出分和解释:
(1)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直接受到第一层因素,即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和地方政府对家庭农场扶持政策落实的共同影响。从理论上讲,政策因素是家庭农场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在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下,家庭农场发展经营目标所能企及的“高度”也就大体确定下来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当前我国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且区域间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各级政府积极的行政介入及其政策导向对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能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一方面,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亟须政府的指导支持和宣传动员,借此能够快速提高社会其他行业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庭农场是在当地政府的制度框架下创建与发展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因此,要保障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实现,不断完善国家宏观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不可或缺。
(2)第二层因素是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深层因素。如果说政策因素决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高度”的话,那么土地流转规模和流转期限则共同决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广度”,而这一切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土地制度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影响。正如本书前文所述,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是拥有较大规模土地连片经营,但鉴于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土地细碎化程度较高的现实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流转并且要求土地经营权益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不变。具体来讲,一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当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现实路径,只有摒弃制度“枷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才会更加“顺畅”。然而,当前我国缺乏一套清晰而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框架,农民利益不断流失,土地流动和集中尚未找到能够遵循的路径,严重影响家庭农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期限长短和稳定性也将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经营热情、目标设定和投入力度。因此,农村土地制度因素是家庭农场经营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3)第三层因素通过第二层因素间接产生影响,是影响家庭农场经营目标的表层因素,其涉及面较广。其中,代表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四项子因素能够为家庭农场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合作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提供各类服务保障;代表经营者人文素养的两项子因素则代表了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引进先进农业设备的能力,它将会影响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各种经营决策和生产行为;代表外部资金支持的三项子因素是家庭农场实现经营目标的经济水平路径;代表农业生产集群的两项子因素为家庭农场发展创造外部环境;除此之外,土地流转价格因素也被划入该层次,该因素不仅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经济性”目标,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家庭农场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动机和决策等,从而间接影响家庭农场其他经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