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礼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衣冠禽兽”的来历

绣在补服上的那个圆形或方形的东西,叫补子,它标志着官员的等级差别。在讲补子、补服之前,必须先说说“衣冠禽兽”的来历。这个成语通常被视作贬义,比喻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但在明代中期以前,衣冠禽兽却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词语,本为褒义。故事要回溯到武则天时期。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赐绣有山形的图案袍服给都督刺史,山的周围绣有十六字铭文:“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以此告诫都督刺史清正廉明。后成为惯例,凡是新任命的都督刺史都赐此袍。两年后,武则天又赐文武百官三品以上者此种袍服,除了山形图案之外,又绣上了动物图案。依照品级的不同,动物图案也有所不同:诸王是盘龙和鹿,宰相是凤,尚书是对雁,古六卫将军是对麒麟、对虎、对牛、对豹等。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五代。

到了明代,官员的袍子上要绣图案: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即“文禽武兽”。禽兽既是官服补子的图案,于是拿“禽兽”代指官员就成了一种通俗的说法。但到了明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词渐趋贬义。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明代中晚期,某些官员贪赃枉法、为非作歹,百姓深恶痛绝:他们穿着绣有禽兽的官服,自然就是“衣冠禽兽”了。明代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衣冠禽兽”终于演变成贬义,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