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冠服即官服
上古时期的官服主要是冕服,通过冕冠来表现,而冕冠的区别又在于垂旒的多少: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三旒。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官服主要表现在冠服上,并通过冠帽来体现。
汉代冠帽有16种之多,官服主要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汉代戴冠极为讲究。凡官僚入朝、祭祀天地、五帝、参加婚礼、朝贺以及有教养的士人会见长者,必须戴冠,以表示敬重对方。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处理公务时所戴之冠也不尽相同。皇帝上朝往往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执法官戴法冠,谒者、仆射戴高山冠,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或称大冠,卫士戴却敌冠。冠与服饰是配套的,也分祭服、朝服。汉代官员的冠帽重点在于: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武冠(详见本书第八章)。
魏晋沿袭汉制,略有革新。《晋书·舆服志》记载:皇帝祭祀明堂宗庙,用平冕、黑介帻、通天冠。王公、九卿祭祀戴平冕,王公八旒、九卿七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王公衣山龙以下九章,卿衣华虫以下七章。”晋朝冠服主要有远游冠、淄布冠、进贤冠、武冠、高山冠、法冠、长冠等,与汉代冠基本相同。
图3-1 顾恺之《列女仁智图卷》中的官吏服饰
南朝官服,天子戴通天冠,高九寸,冠前加金博山,黑介帻,着绛纱袍,皂缘中衣为朝服。皇太子戴远游冠,梁前加金博山。诸王着朱衣绛纱袍,白曲领,皂缘白纱中衣。百官朝服按时令,分为绛、黄、青、皂、白五种,称为五时朝服。时令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因此五时朝服实际就是四季朝服。朝服内衬皂缘中衣。到了南朝宋时,增加白绢袍或单衣一领。
图3-2 南北朝文官朝服
南朝官服的等级区分主要体现在官员所佩戴的绶和佩上。《晋书·舆服》记载:文武官皆用金章紫绶,相国丞相绿綟绶,此外尚有金章紫绶、银章青绶、铜印墨绶。并有佩玉、佩水苍玉之差别:南朝宋时,皇太子纁朱绶,佩瑜玉;诸王佩玄玉;太宰太傅等佩山元玉;以下佩水苍玉。南朝陈时直阁将军朱服,武官铜印,青绶。《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潜作彭泽县令时,遇到督邮检查,要求他去拜见,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义熙二年(406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宋书·陶潜传》说是“解印绶而去”。这印绶就是象征官员等级的章与绶。
与南朝对峙的北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服饰及礼仪没有南朝讲究,有其民族固有的形式。但在扩张到中原地区之后,他们的服饰也开始渐渐汉化。中原地区的汉族政权以冠帽(首服)来明确品官制度,但对于北朝而言,他们原本就不束发、不戴冠,没有那么讲究。《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止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主,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高氏诸帝,常服绯袍。”北齐皇帝,常穿绯色的袍服,其他官员则依据红、紫、黑、黄为官服服色之别。《北齐书·孝昭六王·乐陵王传》记载:“掘得一小尸,绯袍金带,一髻一解,一足有靴。”证明北齐的官服有绯色袍,以服色来区别官秩。《周书·宣帝纪》记载:“帝服通天冠、绛纱服,群臣皆服汉、魏衣冠。”由此可见北朝官服依照汉魏的官服照葫芦画瓢,其中还夹杂着大口裤(由南朝大口裤改进而来)和夹领小袖等胡服服饰。
北朝北周的官服用红、紫、绿等五种服色,领边和衣裾镶裹杂色。这种服饰名为品色衣。《周书·宣帝纪》记载:“大象二年(580年)诏天台侍卫之官,皆着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也就是说,品色衣与公服都可以作为朝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