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思维的基础
人的音乐思维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凭空产生的吗?不,它是有其生理、心理和物理基础的。
生理基础
首先,我们就会碰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人和猫狗都是动物,为什么我们能够进行音乐思维,而它们却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因为畜生的大脑和我们的大脑结构不一样。
现代脑科学已经可以通过解剖,找到大脑中相关听觉记忆、情感记忆,以及识别意象、控制行为等等的区域和递质,例如多巴胺,例如杏仁核,等等。而且,我们在各方面获得的感知及其记忆——包括音响、视觉、形象、时空方位——形成网络联系,亦即科学家谓之“感知构架”的能力,使得我们可以去解释现实。也正是有了知觉在构架中的引领作用,使得人类的各种行为——也包括音乐行为——不再是本能而是有思想指导的计划。因此人的歌唱与鸟鸣完全不同。
这些物质中所含有的生命基因密码,与其他生物不同,因而使得人之是为人,畜生之所以不是人。这也同样解释了人类之所以有音乐能力的生物学上的基础,而且能够代代相传,不断进化。
其次,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又有从初级到高级的音乐实践,这就给了这种思维能力以极大的发展。这又是畜生做不到的了。
快乐的家庭 扬·斯蒂恩(荷)
心理基础
一段有意义、有规律的音响连续,人之所以听到的是音乐,猫狗听到的是音响,这是因为我们人不仅具有音响感知觉,而且具有艺术感知觉能力,能够在这些音响中解读出其中的秩序,并能领悟其中的意义。
所谓艺术感知觉,是更为专门化的感知构架,这是由于心理的需要,又有生理基础,才可能发展起来的。它来自于各种先天的感觉敏锐和后天获得的音乐经验,甚至是专门的教养。这两者的结合使我们能够由生活现象激发情感,并通过音乐符号转化为音乐。
在艺术感知觉的形成过程中,一方面有着族群集体的艺术感知觉积累形成的“基本音体系”——包括音高系统、节奏系统、音色系统在内的一整套体系,一方面又因为个体的心理素质不同、教养不同而形成独特的感知觉。这就使得音乐思维无不打上群体的、个人的强烈的烙印。
物理基础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种种物体发出的音响——包括我们的嗓音——在民族审美感知觉的要求之下被提炼,成为发音稳定、各音彼此之间又有一定振动比例关系的音响表象体系。这就说明我们的音乐思维并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有着它的物理基础的。
因为力的运动普遍存在,因此物理基础、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三者就会产生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音乐思维,亦即所谓异质同构的关系……
“不好意思,”小欣说,“这些名词在你的书上都读到过,再帮我解释一次吧,否则后面听下去就糊涂了。”
“哦,很好,有问题立刻问,我立刻做注解。”乐仁诗说。
“所谓艺术感知觉是针对艺术信息的一种特殊感知能力,”他开始解释,“因此它具有专门性,例如对音响或对色彩的敏感和把握音乐中秩序感的能力。它关注的是独特性,不像一般的知觉关注的是事物共同性,一千个科学家看一朵云只有一个结论:水在空中的悬浮状态罢了。但一千个画家看来就有一千种联想。”
小欣的爸爸是画家,这几句话让她很有同感,大概是想起老爸画过的画里各种不同形状和色彩的云了。
“艺术感知觉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事物的属性、实质,而是在意形式的构成,通过它的图式、造型、色彩,情节等等,激起情感共振。这也就是艺术感知觉的形式性。”
小欣提了一口气,又有问题要问的样子,但想想不好意思打断,于是仍然微微点头。
“这表现性亦即并不在意这种感知觉是否能对事物的观察得到客观、准确的结论,而是在于自己的主观和客体提供的信息能否一致,能否发生异质同构的作用。例如看一朵蒲公英,不在于是否能知道那绒球里有几颗带伞的种子,而是得到轻盈的感受便已满足。”
见乐仁诗喝完一口咖啡了,小欣才敢说,“那你刚才提到异质同构,又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说,这大千世界的万物发展都有力的运动。这种力的轨迹,在物理场、生理场和心理场都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倘若轨迹相同,还会产生共振。因此艺术创作就得知道这一原理。例如我们宣传国运强盛的纪录影片,最后一定是气球向上,快艇划过波浪,这让观众心情兴奋,而为它作的配音就不可能让乐队以缓慢的节奏由高音区直下低音区滑动。”
“噢,懂了。不好意思,请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