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排挤外国资本
关键的2006年
2006年,对于普京政权的能源战略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至少笔者对此确信不疑。
首先,1月,普京政府停止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详见第七章、第八章),俄罗斯借此向全世界宣布,任何时候俄国都会很轻易地关闭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总阀门。其次,7月,普京在圣彼得堡主持召开了八国首脑会谈(G8)。在这次峰会上,有关各国再一次认识到,在“能源安全”方面,缺少了俄罗斯的合作便会无所作为。这一年的秋季到冬季期间,普京政权的矛头直指萨哈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得以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由此可见,俄罗斯政府决心在萨哈林天然气开发事业中排挤外国资本,使俄罗斯国有的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取得该开发项目的主导权。俄罗斯政府通过这些措施,成功地强化了其在亚洲地区能源供应方面的发言权。
因此从上述的三个事件来看,2006年是普京能源战略中的重要一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特别是俄罗斯国有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入主“萨哈林2号”项目的事件,的确值得关注。因为该事件直接而清晰地反映出普京政权能源战略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该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那么,普京政权的能源战略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虽然已经在第一章中有详细阐述,但由于该问题也是本章的论述核心,所以笔者认为在此有必要再次进行说明。
普京能源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能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燃料。从目前来看,能源所能发挥的效力是任何武器都无法匹敌的。它们不仅能够在商业和经济领域成为强硬的工具,而且在政治、外交和安全保障方面,也能成为锐不可当的撒手锏,必要时足以迫使对手不得不做出重要让步。因此,俄罗斯政府确信,必须将国内的能源资源全部掌控在政府手中,并推行国有化管理。如果由民营企业经营能源资源产业,则不能完全发挥出上述优势,甚至可能会将这种可以作为强大政治、外交工具的能源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权,拱手让给那些外国资本。而普京政权正是要将那些即将转入民间资本或者外国资本手中的能源资源,重新置于俄罗斯政府以及代表俄罗斯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的掌控之下。无论使用何种手段,都要达到这个目的。即便在叶利钦政权时代已经签署的“产品分配协议”,在普京时代也必须修改。同时,普京政府还认识到应该迅速出台《地下资源法》等法律。
于是,在2006年7月到12月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普京政府演出了一幕成功夺取“萨哈林2号”的精彩剧目。下文将对这出抢夺剧的背景进行分析。该事件也清晰地展现了普京政权能源战略的实质内容和为实现其能源战略目标所采取的手段。这仅仅是个开端,其后,在俄罗斯各地区不断上演类似的“夺取”事件。因此,说“萨哈林2号”事件具有示范效应一点也不为过。笔者在本章和第三章中将会再次论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