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的能源战略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环境破坏是否被当做借口?

“先动手拘捕想要收拾的人,然后再给他(她)扣上适当的罪状”[7],这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的一贯做法[8]。当尤科斯石油公司被列入整治目标时,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就是先成为拘捕对象,然后才被扣以诸如漏税、贪污等罪状。同样,“萨哈林2号”项目事件中,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也是先成为俄国政府的矛头所指,然后才被罗列出种种罪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同样也是克格勃的惯用手法,“所谓理由,实际上只是需要被发明创造出来而已”[9]。而“萨哈林2号”项目又恰好不缺乏这种授人以柄的缺陷。因为石油管线不但需要经过很多包括丘陵地带在内的各种复杂地形,还要横跨很多河流,而这些河流是大马哈鱼逆流而上产卵的必经之路。于是一个绝妙的借口出现了——“环境破坏”。以上是英国杂志《经济学家》的论述,简单明了,但切中要害。

实际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不仅要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而且要获得该项目的控制权。而“环境保护”恰好为普京政府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最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在事实上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确实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俄国政府先是利用了这一点,诱导民间团体发起了各种有关环境保护的抗议活动;接着,便以接受民间团体的抗议为理由,命令萨哈林能源投资公司停止全部工程作业。俄国政府将原来的厌恶态度直接转变为实际上的阻挠行为,于是三家外资企业败下阵来。直到此时,它们才不得不开始考虑接受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参与“萨哈林2号”项目,以避免该项目被搁浅这一最坏结果。

当然,俄罗斯的高层官员们极力否认克里姆林宫暗中支持那些抗议活动,俄罗斯驻外使馆的外交官们,当时也在通过一切方式极力打消人们的怀疑。例如,俄罗斯驻英国大使尤里·费多托夫2006年11月在伦敦就曾经坚持说,对于实际上由壳牌石油公司控制的“萨哈林2号”项目,俄罗斯政府绝对不会借口环境问题而谋求让俄罗斯国有企业——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参与该项目,因为“对环境的担忧,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10]

的确并非虚构,环境破坏是一个现实问题。正如“欲盖弥彰”一词的含义一样,俄罗斯非政府组织之一、“萨哈林环境观察”的会长季米特里·李西岑曾表示:“坦白地说,虽然我们将环境问题当做借口,但是同时,我们也想提醒大家,环境问题确实也是一个现实中存在的问题。”[11]

即使俄罗斯当局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真挚的,但这是“突然出现”的关注。这种突然性使得俄罗斯人自己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究竟目的何在呢?甚至包括俄罗斯一些环境保护团体的成员也开始表示怀疑。《莫斯科新闻》(2006年11月3日)刊登了纳塔莉亚·阿里亚库林斯卡娅女士的文章,反映出俄罗斯国内环境保护者的态度:“俄罗斯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心,这本身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这关心背后总让人隐约嗅到了某些阴谋的气味。”这也许是环境保护者最直接的声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俄罗斯政府“长期以来无视环保人士的意见,才使那些显然会给萨哈林环境带来致命打击的石油管线建设商获得了可乘之机”[12],但是“时至今日”,俄罗斯政府“突然地”[13]“提到了黑鲸问题”[14],并且提出萨哈林的“环境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这难免不让人费解。

俄罗斯国内环保人士们的态度充满了对政府的不信任,而作为记者的纳塔莉亚女士提出的质疑更是措辞尖锐。但是,尽管俄罗斯官员们此时表现得如此重视环境问题,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状态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认可“产品分配协议”时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换言之,这些官僚总是被当权者所“收买”,忠实地执行着符合政权意志的决定。虽然原油的国际价格随时代而发生变动,但是俄罗斯官僚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始终如一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