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疼爱孩子,有爱心更要有“爱智”
一个国家没有法制,必出暴君;一个企业没有章程,必出强权;一个家庭没有规矩,必出逆子。无原则地迁就、放纵孩子的父母,不是在施爱,而是在犯罪,是在用自己的心血培养未来的“暴君”。
教子是一种责任,爱子是一种天性。从孩子来到母腹的那一刻开始,这种爱的历程就开始了,无论孩子对我们怎么样,我们爱他们永不变。一位颇有成就的女总裁在她的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爸爸的自行车后座上,穿行在马路弄堂,从不担心会摔倒,因为我深信,老爸即使伤了自己也会保护我的。生命中还会有另一个男人让你有这种绝对的信任感吗?”我看后感慨万分,这就是为人父母者,即使伤了自己,也要保护孩子,直到我们远离这个世界的那一天。人类是这样,如果你观察一下动物世界,便会发现,在爱护自己的孩子这一点上,人和动物具有天然的相似性。
有这样一则感人的故事。
在中国西部的一个沙漠地区,极度缺水,每人每天限定只能用3斤水,这里的居民用水全都是军车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有一天,一头老实听话的母牛渴极了,它挣脱缰绳,跑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当运水的军车到来的时候,母牛迅速冲上公路,军车一个急刹车停了下来。母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都不肯挪动半步。后来,母牛的主人来了,憨厚的农民看到母牛阻挡了交通,扬起鞭子就抽打母牛,母牛还是不肯离开,直到被打得皮开肉绽。运水的战士过意不去,只好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跟前。没有想到母牛一口都没喝,而是仰天长哞。这时,不远的沙堆后跑出来一头小牛,受伤的母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母牛的眼睛。人们看到了母牛和小牛眼中的泪水。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情。
亲爱的父母朋友,我们用不着考察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只需知道,让人为之动情的那头母牛,就是为人父母者的真实写照。哪个当父母的,不都是牺牲自己的青春,换来孩子的花季?不都是放弃自己的需要,满足孩子的想要?但是,在感动之余,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只有这种天性,如果我们只有这种老牛护犊式的爱,人类和动物又有什么不同呢?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多少个不眠的夜晚我都在思考。直到有一天,重读《哈姆雷特》时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莎士比亚说:“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就在于灵性吗?于是我把成功的父母和失败的父母做了一个对比,结果便是,两种父母都有爱的本能,但成功的父母在爱的本能之上还有爱的智慧;而失败的父母或许不缺“爱心”,但一定缺少“爱智”。
还是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吧。
2010年2月22日,这本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在内蒙古却发生了一件不平常的惨剧。这天,某政法大学毕业、在一家信用社工作的王利,向自己的父亲提出,要他出钱购置一辆新车。王利的父亲考虑到儿子已成家,不能过于依赖父母,于是平时对儿子百依百顺的父亲没有答应儿子的要求。在遭到父亲的拒绝后,这个从来没听父母说过“不”的年轻人愤怒了。在父亲的汽车上,王利向父亲连砍数刀。当父亲大喊“救命”,从轿车里跑出来的时候,王利又追赶上来,朝父亲的后背连捅几刀,接着将父亲的左手动脉割断;看到父亲还在挣扎,又将他的颈动脉砍断……直到父亲彻底没了动静。
对于这个残忍杀害自己的凶手,这个社会必须惩处的祸害,被害的父亲当时的反应是怎样的呢?后来才知道,疼爱儿子的父亲最后说的一句话是:“儿子,拿上钱快跑。”
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被儿子残害的父亲,竟然对这个凶手还是如此宽容,如此关爱。悲剧恰恰就在这里,这个可怜又可悲的父亲至死不悟:这不是宽容是纵容,这不是真爱是错爱。如果爱可以从头再来,这样的父亲一定还会让悲剧重演。
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绝情、如此自私?父亲临终这句话就是谜底:“儿子,拿上钱快跑。”这句话里有多少含义呢?
“孩子,我爱你,哪怕你十恶不赦。”
“孩子,如果你犯了什么罪过,让我来帮助你逃脱。”
“孩子,凡是你的过错,都让父母为你承担全部的后果。”
……
王家的邻居都知道,王家对儿子太溺爱,孩子的爱心早被溺死在过度的爱里,要什么就给什么,“要星星不敢给月亮”。王利高考不如意,父亲找关系花了3万多块钱把他送入某政法大学。学法律的儿子后来却说,父亲误了自己的前程,要父亲赔偿他。
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可能知道爱是一种本能,却不知道爱有不同性能。这世上的爱,有大爱,也有小爱;有真爱,也有错爱。大爱和小爱都从一个点上出发,但爱的范围不一样,小爱为私,大爱为公;真爱和错爱都从一个点上出发,但是方向不一样,真爱成人成己,错爱害人害己。
王利毕业后,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打工,但没有挣到钱,花销仍由家里支持。儿子打工到哪里,父爱就跟到哪里。父亲每每都会动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为儿子找工作。但凡是父亲帮忙找的工作,王利大多选择辞职,不愿受父亲的庇护。但没有父亲的关照,在外打工的王利又处处碰壁。
2009年10月,王利再次南下广东打工。在包头没有买到火车的卧铺票,只能准备坐硬座前往广东。
这时父爱又来了,父亲得知后,开车将儿子送到呼和浩特,并从那里为他购买了去广东的飞机票。
几个月后,王利打工失败返乡。也少不了父爱,在父亲的关照下,王利进入乌拉特前旗红旗信用社工作。在王利看来,在外地读书、工作多年,又回到老家工作,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在父爱的庇护下,王利有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娶了妻子,对于“80后”来说,他的生活可以说很优越了。然而,他什么都有了,就是没了良心。王利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欠他的,愈加索要无度,就在杀父的前一天,还向母亲索要800元钱去买烟,因为母亲只给了他600元而与父母厮打起来。他向父亲要700万的高考赔偿费,要钱买新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杀父了结。
可怜天下父母心,容纳了多少矛盾:你是慈爱的父母,也是愚昧的父母;你是呵护孩子的父母,也是骄纵孩子的父母;你是强硬的父母,也是软弱的父母。结论再明白不过了:爱心一失,夫妻即是孽缘;爱智若无,儿女本是宿债。这也印证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个结论:“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之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这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爱得过分,孩子丧失了爱他人的能力;爱得过度,孩子的生活里容不下说“不”。亲爱的父母朋友,你们在给孩子的礼物中,有多少是这种“可怕的礼物”呢?如果有,记住王家父子的教训,记住这个特别的日子吧,2月22日,3个血泪写下的爱(2):爱、爱、爱。这不是真爱,是错爱!
一个国家没有法制,必出暴君;一个企业没有章程,必出强权;一个家庭没有规矩,必出逆子。无原则地迁就、放纵孩子的父母,不是在施爱,而是在犯罪,是在用自己的心血培养未来的“暴君”。这个问题不仅出在父母身上,更出在教育制度上。在应试教育和金钱意识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学校和组织,正在把教育由一种公益变为一种功利,品德放在了后尾厢,考分登上了驾驶位。这种情况已经让有识之士警醒。
在美国洛杉矶,一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男老师,26年扎根在小学里,探索教育的真谛。在他闻名全世界的第56号教室里,雷夫坚守一套与众不同的法则,把一间看似平凡的教室变成了具有世界意义的教育实验室:淘气包到了这里,就会变成负责任的好学生;厌恶学习的孩子到了这里,就会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雷夫获得了全世界的高度认可,《纽约时报》把雷夫尊称为天才和圣徒,《华盛顿邮报》称他为全美最好的老师,美国总统授予他“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也给他颁发了“帝国勋章”……雷夫之所以得到教育界的最高荣誉,不是因为他的教育方法迎合了主流,而是因为他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育才不如育人”。他曾这样说道:
我们的文化是一场灾难,我希望曾经有所感悟的家长和老师都能赞同这一点。在一个认为运动员和明星比科研人员和消防员更重要的世界里,培养友善又聪颖的人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却在第56号教室里营造了一片不同的天地。在这里,品格得到培养,努力付出得到尊重,谦逊得以发扬,而且大家无条件地互相支持。
说得多好啊!这是教育的天籁。我们为什么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道理很简单,在一个众人都唱“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类口水歌的环境里,你很难听到真正的天籁之音。多少家长省吃俭用,含辛茹苦,也要铆足了劲儿让孩子上名校、出国深造,让孩子接受所谓的最好教育。但非常讽刺的是,好多家长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艘巨大的船,承载着无数的梦想,也让无数的梦想葬身海洋。有人说,要抵制一个制度性的错误,这条路是不是太难了?但是雷夫走出来了,华裔的美国劳工部长赵小兰也走出来了。赵小兰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每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都不把成功作为最终目标。……我的最终目标不是追求成功,而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对社会有所贡献。”他们的经验,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做了一个总结:
别再以爱的名义禁锢,别再以爱的名义纵容,别再以爱的名义要挟,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我不赞成那种“父母皆祸害”的极端说法,但是容我实话实说:父母错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当大多数人争相挤上教育的“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把我们的学校变成56号教室,把我们的家变成孩子的诺亚方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