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谈感情,还是谈利益
以前,淘宝有一个很大的竞争对手叫eBay(eBay在中国曾收购了一家叫易趣的公司,所以国内网友接触的购物网站叫“eBay易趣”)。一开始我们怎么把卖家从eBay易趣挖过来?那时候淘宝的创始员工,用了很简单的一招,就是跟卖家不停地聊天,打感情牌。
顺便提一下淘宝为什么有花名,花名不是马云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当时,小二们在淘宝的论坛上整天跟卖家热火朝天地聊天。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小二的昵称叫小宝。韦小宝,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有一个特征,就是老婆多。卖家就开玩笑说你既然叫小宝,那其他的淘宝女小二就都算你老婆吧,叫剑屏、双儿、阿珂,小宝一听有道理,大家就都起了花名,加上马云个人狂热地喜爱武侠小说,淘宝就这样有了以武侠小说里的人名做花名的文化。
回到感情牌。小二把卖家引到淘宝平台,通过诸多服务免费将卖家留在了淘宝,那时候淘宝跟卖家的关系是非常紧密和融洽的。但是,有了类目属性以后,整个关系被颠覆了,2007年小二们开始尝到苦头。资历较老的小二们说,以前发一个新产品时,论坛发一个公告,叫好声一片,但后来发布任何一个产品改进功能,总是一片骂声。为什么这样?最早就是类目属性造成的。甚至有人开玩笑地说这次改进是不错,但是我还是要来骂你一次。我们知道做产品经理最在乎的就是用户,尤其是在刚进来的时候。本来希望通过用户赞美的声音给自己提升信心,结果用户却叫骂声一片。即使给他一个很好的功能,也要被骂,那时的一些产品经理是很沮丧的。
以前商品种类从0到1万,到10万,到100万,再到1000万这样的数量级时,虽然整个分类不停在变,但只有类目的改变,卖家是不受影响的。为什么这么说?比如服装,小二在后台分一下,分成男装、女装,那么有的服装就会挂在男装下面,有的会挂在女装下面,我们的小二会通过工具,用关键词来判断,把商品都挂到新的类目下,所以卖家该怎么卖还是怎么卖。
虽然会有错误,但错误不多,排查错误的工作可以由卖家自己搞定,工作量不大,就是移移类目。但是有了属性以后,问题来了。比如男装这个类目,每个商品是什么属性值,小二是管不过来的,属性一修改,需要卖家自己填,否则就强制下架。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默认值“其他”,至少保持这些商品在架上?其实,属性的引入就是因为商品太多了,如果为了避免下架,而把很多属性值为“其他”的商品保留在架上,就违背了提出属性的初衷。那样商家添加属性值的动力就会低,然后前台会出现很多“虽然有属性值,但是无法筛选”的商品全是垃圾数据。
如果下架后,卖家就只能一个一个商品地填信息。每个商品花费的时间算1分钟好了,500个商品就是500分钟。卖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填属性值,不然就没办法上架。这样的话,类目调整一次,卖家就歇业一天,而类目调整不是只有一次,而是经常性的。所以每做一次类目调整,卖家就苦不堪言。
而更大的痛苦还在于小二和卖家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矛盾的关键就是,小二越来越喜欢调整类目和属性。
大家都知道,类目层级越深,意味着买家流失越多。买家要找到一件商品,必须一级一级走下去,且所有的节点都是树状的;而有了属性,路径就变成网状的了,由于路径变短,所以转化率变高,买家体验变好。假设将属性值调到一级类目,买家可以通过服装到品牌,通过服装到男女,通过服装到材质,更快地通过“类目+属性”找到他想要的商品。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事实就是小二们开始把类目树变浅,利用更加灵活的属性来替代类目的分类作用。
我们再来用一个实际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最早只有男装类目,下面是上衣,之后是T恤,最后是polo衫,共四级。有了属性以后,polo衫可以变成款式,甚至T恤也可以变成款式,这样类目变成了男装、上衣两层了。到上衣以后,既可以选品牌,也可以选款式,还可以选其他材质,两级就可以完成了,还多了很多其他属性可以筛选。
所以,小二就有非常大的热情调整类目属性,这可以提升转化率。对小二来说这能够帮助完成KPI[19],也给消费者提供了便捷。只是对于卖家来说,今天忙这个类目,明天忙那个类目,商品被下架后还要忙上架。如果只是改一次,卖家也是能接受的,但这是周期性的。比如“风格”这个季节性的属性,有时候会把它提得很靠前,甚至直接提升为一级类目的公共属性,这意味着今天男装的类目是这个样子的,明天的男装类目是那个样子的,一天到晚变来变去。虽然卖家也都知道这些调整是合理的,但是一年到头这样调整,意味着一年到头都在编辑类目,还得专门聘请两个工作人员来负责。这个问题,到2008年有了一个很巧妙的解决方案。
到2006年年底的时候,商品类目属性的早期故事就差不多结束了,这也直接决定淘宝商品体系最初10年的整体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