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仓储业蓝皮书(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2017年担保品管理行业发展情况

(一)行业数量及从业规模

据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不完全统计,到2017年,全国从事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的企业达1500家以上,从业人员约为4.2万人。2017年,我国GDP总量超过80万亿元人民币,据IFC估算,我国的动产存量应在400万至600万亿元之间,其中,存货总量约为100万亿元,各类存货融资量年度发生额仅为5万~8万亿元,其中经由第三方管理的仅为3万~5万亿元,市场依旧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根据金融仓储分会对近60家金融仓储公司的不完全调查统计,2015~2017年,年管理担保存货的平均贷款额度分别为16.51亿元、17.28亿元、22.05亿元;2015~2017年年平均监管点(监控点)(以独立库区为单位)数量分别为109个、113个、152个。从数据上来看,行业整体业务规模稳步发展。当然,由于面临不同程度的银行缩减业务的问题,部分担保品管理企业因为业务缩减转型或退出。以金融仓储分会近80家会员为例,2017年有3家业务重心从担保品管理方面转移,有5家企业因为破产、财务欠费、无法正常经营等原因退出担保品管理行业。

(二)服务信贷机构类型

近几年来,受到上海青岛两起案件影响,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动产融资业务大规模缩减,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性银行、新兴农村金融机构、邮储银行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等信贷机构态度积极。据金融仓储分会不完全统计,2017年担保品管理公司服务的信贷机构中,以委托管理担保存货对应的贷款额度为依据,地方性银行、新兴农村金融机构、邮储银行占比达到45.18%,与2016年相差不大,而大型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占比仅为15%,与2016年相比下降26%。

面对不同程度的银行缩减业务的问题,一些从事担保品管理的仓储物流型企业,选择调整结构、缩减业务,而一些专业从事担保品管理的企业选择缩小规模甚至有些企业难以生存。当然,仍有不少担保品管理企业迎难而上、以自身的专业性继续获得银行信任、继续为其服务的同时,开发保险公司、交易市场、担保公司等新的客户群体,设计新的业务方案。据金融仓储分会不完全统计,2017年担保品管理企业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客户贷款额度占比达到16.63%,相较2016年同比增长12.21%。个别担保品管理公司,非银类金融机构委托的管理担保品的业务量占比已经超过了银行等信贷机构业务量。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企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传感系统、智能手持终端产品,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进存货周转全链条管理,实现全程管理的可视化、可追溯、可验证,信息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根据金融仓储分会不完全调查统计,截至2017年,约有88%以上的企业都在或多或少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较2016年增长了10%。

(四)政策法规方面

2017年,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押品管理指引》,特别强调第三方的监管,通过押品的管理指引承认了第三方监管的地位,鼓励银行机构可以和第三方监管合作提高押品的管理准确性,减少不确定性。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其中,值得关注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两步走的第一步已经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已于2017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分则确定的与担保融资关系较密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都在修改完善之中。相关机构和行业组织也正在呼吁“推动担保物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接纳现代担保物权制度的精神,特别是要建立统一的担保物权和统一担保物权的公示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