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华人民间信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与人口

印度尼西亚在地理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大巽他(Sumda Besar)群岛,包括爪哇(Jawa)岛、苏门答腊(Sumatra)岛,加里曼丹(Kalimantam)岛、苏拉威西(Sulawexi)岛,以及这些岛屿周围的小岛,约占印度尼西亚总面积的71%;二是小巽他(Sunda Krcil)群岛,包括巴厘(Bali)岛、龙目(Lomnak)岛、松巴哇(Sumbawa)岛、佛罗勒斯(Flores)岛和帝汶(Timor)岛等小岛,占印度尼西亚总面积的3.5%;三是马鲁古(Maluku)群岛,包括苏拉威西(Sulaweixi)及其以东的许多小岛,以及布鲁(Buru)岛和斯兰(Seram)岛等,占印度尼西亚总面积的3.5%;四是伊利安查亚(Irian Iaya),其包括比阿(Biak)岛等,占印度尼西亚总面积的22%。[2]

印度尼西亚的地理广阔,民族众多,而华人也居住于印度尼西亚国土的各个角落。由于本书主要以雅加达(Jakarta)、坤甸(Pontianak)、棉兰(Medan)和三宝垄(Semarong)四地的华人为研究对象,因此在此只着重描述和分析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与人口状况。

一 地理环境

雅加达(Jakarta)是印度尼西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岸的咽喉之一,同时也是亚洲通往大洋洲的重要桥梁。雅加达是印度尼西亚的首都,位于爪哇岛的西部北海岸,濒临雅加达湾,地跨芝利翁河两岸,面积740.28平方千米[3];坤甸市(Pontianak)位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是西加里曼丹省的省会。西加里曼丹以前称作西婆罗洲,位于婆罗洲岛的西南部,东接东加省,西邻纳土纳岛、中国海,南濒爪哇海,北通东马来西亚的沙捞越。西加里曼丹的面积为146807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领土的7.71%[4];棉兰(Medan)市为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省会,北苏门答腊省,顾名思义是苏门答腊的北部的一个省份,其西临印度洋、东濒马六甲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北接亚齐省(Ache),南与西苏门答腊省相邻。棉兰(Medan)不仅是苏门答腊岛第一大城市,还是印度尼西亚第三大城市,仅次于雅加达(Jakarta)和泗水(Surabaya);三宝垄(Semarong)是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首府,印度尼西亚的第四大城市,属热带雨林气候,夏天盛行南至西南风,冬季多西南风。年平均气温约29摄氏度。全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经常有雷雨出现。三宝垄(Semarong)位于爪哇岛北海岸中部,濒临爪哇海的南侧,是印度尼西亚三大港口之一,仅次于泗水(Surabaya)、雅加达(Jakarta)。港口属半日潮港,平均潮差0.6米。港口主要码头泊位为1985年建成的远洋杂货码头,岸线长605米,水深达9米,可以同时停靠3艘万吨级船舶。有各种拖船及驳船协助装卸使用。装卸效率:从船舶到驳船每工班每小时散货20吨,杂货12吨;从驳船到仓库每工班每小时散货为18吨,杂货为10吨。每天每工班可装200吨以上。大船锚地在离岸约30英里处,水深达11米。[5]三宝垄(Semarong)又是爪哇岛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工业以制糖为主。[6]

二 人口状况

雅加达(Jakarta)为东南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印度尼西亚最富裕、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人口为10187595(2011年统计数字)[7];坤甸(Pontianak)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城市,主要居民有马来人、华人、马都拉人和爪哇人等。目前,坤甸大约有62.5万人,其中马来人有22.5万人,占总人口的36%,华人有16.25万人,占26%,马都拉人有6.25万人,占10%,爪哇人有5.63万人,占9%[8];棉兰(Medan)居民主要有伊斯兰居民,还有许多基督教、天主教、佛教教徒的居民,是一个民族多元、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目前,棉兰人口有210多万,居民主要有马达族、马来族、华族、米南加保族、爪哇族、阿拉伯族、印度族等民族[9];三宝垄(Semarong)主要居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既有马来人,也有爪哇人、马都拉人、华人和印度人等。全市总人口有189万,其中华人有30多万,占当地总人口的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