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区间来水来沙变化过程
2.2.1 引水引沙特性
宁蒙河段下河沿至头道拐之间实测水沙量沿程减少,其减少量与区间的引水引沙量密切相关。引水主要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等,其中宁夏河段下河沿—石嘴山河段的引水量集中在青铜峡坝上,内蒙古河段石嘴山—头道拐河段的引水量集中在三盛公拦河坝上游,其余河段的引水量很少。
1.宁蒙河段引水引沙量统计
宁夏河段主要有七星渠、汉渠、秦渠和唐徕渠等引黄,排水沟主要包括清水沟、第一排水沟、第二排水沟、第三排水沟、第四排水沟和第五排水沟等。内蒙古河段有三大主引黄干渠:总干渠、沈乌干渠和南干渠。表2-4为宁蒙河段1960—2012年多年平均引水引沙量统计情况。由表可知,宁蒙河段多年平均引黄水量为114.38亿m3,占下河沿多年平均来水量297.17亿m3的38.49%;引水的同时,也引走了部分泥沙,减少了进入以下河段的沙量,多年平均引黄沙量0.38亿t,占下河沿多年平均来沙量1.21亿t的31.4%。其中宁夏河段1960—2012年多年平均引黄水量为65.69亿m3,占宁蒙河段总引水量的57.4%;多年平均引黄沙量0.26亿t,占宁蒙河段总引沙量的68.4%。内蒙古河段多年平均引水量为48.69亿m3,占宁蒙河段总引水量的42.6%;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12亿t,占宁蒙河段总引沙量的31.6%。
表2-4 宁蒙河段1960—2012年多年平均引水引沙量统计表
图2-16 1960—2012年宁蒙河段引水量历年变化过程
2.宁蒙河段引水引沙特性
(1)引水量呈增长趋势。图2-16和图2-17为1960—2012年宁蒙河段引水引沙量变化过程。由图2-16和图2-17可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宁蒙河段引水量呈增长趋势,据统计1968年以前宁蒙河段多年平均引水量88.66亿m3,1969—1986年刘家峡水库运用期间内蒙古河段多年平均引水量增加到115.61亿m3,1987年以后龙羊峡、刘家峡两库联合调度运用期间多年平均引水量进一步增加到122.43亿m3,但从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引水量有所减少。
图2-17 1960—2012年宁蒙河段引沙量历年变化过程
宁蒙河段引沙量在1969—1986年刘家峡水库运用期间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33亿t,1968年以前为0.36亿t。1987年以后内蒙古河段引沙量也有增长的趋势,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42亿t。从图2-17中还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引沙量明显减小。
(2)年内各月引水量差异大,年内引水水量分配不均匀。由表3-4可知,宁蒙河段多年平均引水量为114.38亿m3,其中汛期多年平均引水量为60.92亿m3,占全年的53.26%;非汛期多年平均引水量为53.46亿m3,占全年的46.74%。宁蒙河段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38亿t,其中汛期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31亿t,占全年的81.58%;非汛期多年平均引沙量为0.07亿t,只占全年的18.42%。
图2-18为1960—2012年宁蒙河段平均每月引水量占全年的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宁蒙河段各时段引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基本上每年4月开始引水,至11月止,引水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引水量88.19%,5月引水量最大,其次为6月、7月和10月,8月、9月、11月引水量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