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探索[注]
摘要:本文以5个不同运动项目的10个上课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参与的体育课程融入课程思政后取得的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而且能使学生更充分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是素质教育以及广泛能力培养的基石、是学生健康品格养成的有效途径、是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体育课程;素质教育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坚持党的领导,走正确方向,把大学的办学目标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相结合,使高校始终充满积极阳光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寓于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施“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统一于培养人的过程和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目标与“育人为本”“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结合,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素质培养以及价值引领相结合,积极有效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课程思政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验对象 我校来自排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网球5个项目的10个教学班,其中每个项目2个班,总共256人。
①实验方法:每个运动项目有2个教学班,其中一个设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对照班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加入考核。
②实验控制:统一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置,每组实验班与对照班均为同一个老师上课,并对上课教师提前进行培训。
③实验时间:第一学期(32学时)。
④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课程设置

3.研究方法
(1)实验对照 课程结束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出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2)文献资料 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等资料库中,查阅和收集大量国内外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为实验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3)专家访谈 通过电话和走访的形式就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教学设计等问题咨询相关专家学者。
(4)问卷调查 针对实验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反复咨询相关教学方面的一线教师、专家,并作出修改,设计出《体育课课后学生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对248名实验对象在最后一次课发放《体育课课后学生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并当堂收回,总共发放问卷248份,有效问卷回收248份,回收率100%。
(5)问卷的有效性 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在实验前后均采用“重测法”进行检验,相关系数为:P<0.05。
(6)数理统计 把问卷调查和实验结果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用SPSS.20统计软件和Excel分别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处理,最后制成论文所需的图表。
(7)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和调查结果的统计,对不同现状与事实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并结合多种学科理论对统计数据进行探讨和概括,总结其中的规律。
4.结果与分析
(1)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课成绩的统计结果见图1。

图1 体育课成绩的统计结果
由图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成绩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的五级分制的成绩中分配率更为合理,也可以说明课程目标设置得更为全面、合理,不仅注重学习效果,还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素质教育,尤其是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减轻了压力,增强了信心,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对照班成绩主要集中在及格的区域,说明课程目标设置相对单一,其中身体素质和技术占70%的比重过大。大学体育课程每周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在课下自主投入练习,仅靠课上练习提高很难达到效果。分析两个班的课程设置表1,有差异的地方是实验班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所占比例降低了10%,取消了形式死板的理论考试10%,增设了比赛能力/创编表演(教师、学生共同评价)10%、组织准备活动4%(学生互评)、游戏创编/演出4%(学生互评)、参与裁判执法/评分2%(教师评价)、思想政治评价(学生自评、互评)5%、思想政治评价(教师评价)5%,这些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意识,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就,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2)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技能考核统计结果见图2。

图2 实验班和对照班身体素质、技能考核统计结果
图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减少了技术、技战术6学时的情况下,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的平均得分没有下降,反而超出了对照班,尤其是学期参与课后活动的平均分将近高出对照班一倍,这是由于实验班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练习的方法,兴趣高涨,课外投入练习的人多了,每周上一次体育课,再参加2~3次的课外活动,练习时数的增加,保障了身体素质和技术的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实验班和对照班体育课后认知情况统计结果见图3。

图3 学生课后认知情况的统计结果
由图3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收获明显高于对照班,其中在心理适应性和沟通协作能力上差异较大,主要是原因是实验班减少了技战术的学时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增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学生的素质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能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存能力、发展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发挥体育的素质教育功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4)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于考核评价标准的统计结果见图4

图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对于考核评价标准的统计结果
图4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对于考核标准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班班,实验班加入比赛能力/创编表演(教师、学生共同评价)10%、组织准备活动4%(学生互评)、游戏创编/演出4%(学生互评)、思想政治评价(学生自评、互评)5%、使得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到评价当中,并且这一内容的加入,也对学生在课堂的表现起到积极引导和监测的作用。实践活动的增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多元素考核,而且将学习过程的评价也纳入其中,使得整个评价机制更科学更健全。
5.结论
(1)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得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2)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身体素质和技能的掌握也有明显的提高。
(3)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适应性、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都有了提高,为学生们今后走向社会,努力工作,幸福生活,成就伟业,建设国家奠定基础。
(4)课程思政融入到高校体育课程,改变依靠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来划分等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展现,多元考核,健全考核机制。
6.建议及实施途径
(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结合校园文化生活、课堂、社会体育实践活动营造氛围,结合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运行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创建体育精神类的课程资源。例如通过互联网提供精彩赛事欣赏、观看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等视频手段,丰富课程资源。
(4)向学生宣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体育运动。
(5)教学方法的转变,重视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的运用,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
(6)改变依靠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来划分等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能力的展现,健全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刘迪,黄自鑫.新媒体视域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传播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78-179.
[2]曹阳.高校体育精神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3):61-62.
[3]钱利安,黄喆.高校加强大学生体育精神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J].运动,2017,(21):82-83.
[4]常益,王平.学校体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探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135-139.
[5]胡涤花.对当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几点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9):174.
[6]申亮.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以底线伦理和礼仪为中心[J].武术研究,2017,(2):84-88.
[7]伍处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
[8]高大红,王伟,刘芳,等.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51-55.
附录1:调查问卷
《体育课课后学生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好知识文化,更要有积极的思想政治意识,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特此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我们加入了思想政治方面的考核评价,请根据你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用“√”做标记),或者在“____”直接作答。
1.你在本学期的体育课成绩是?
A:优
B:良
C:中
D:及格
E:不及格
2.你的身体素质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标准)。
3.你的技术考核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各个项目技术考核的百分制计算)。
4.你在本学期参与课外活动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每周平均参与的次数×20周)。
5.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更加喜欢体育运动,每当看到我国运动员在世界比赛中取得的佳绩,五星红旗高高升起时,我会感到特别骄傲自豪。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6.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感到更加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热爱学校。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7.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感觉多了一种和他人交流的手段,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增强了。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8.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了,上场比赛没有那么慌乱紧张了,对于比赛的输赢也能积极面对。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9.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在参赛时能够遵守比赛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文明参赛。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0.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能懂得公平、公正、诚信的重要性,并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做到。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1.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我能够克服体育锻炼时肌肉酸痛、呼吸困难等生理困难,也能在技术练习和比分落后时不骄不躁不气馁,坚持练习,不断提高。
A:非常同意
B:同意
C:一般
D:不同意
E:非常不同意
12.你认为本学期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是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各个方面(例如:学习态度、身体素质、技术掌握、运动能力、社会体育实践能力),以10.0分为满分,请你打分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一位,例如:8.5分)。
13.你认为本学期体育课的考核评价结果中是否包含了过程结果(例如:努力提高的程度、小组配合完成练习的表现、体育活动中的表现等),以10.0分为满分,请你打分______(小数点后一位,例如:8.5分)。
14.你认为本学期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是否做到了师生共同参与(例如考核成绩里包含了学生自评或者互评),以10.0分为满分,请你打分_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一位,例如:8.5分)。
15.你认为本学期体育课的考核评价是否有反馈机制(例如:学期初宣布考核内容、标准时意见的提出或解读,课后小结,课中测试,反馈调整,改进提高),以10.0分为满分,请你打分____________(小数点后一位,例如:8.5分)。
16.你对体育课的意见或建议(例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你的支持和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