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区域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理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国际区域协同医疗服务

要想实现不同医疗卫生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区域内、跨区域,甚至是跨国家和地区的医疗信息的采集、交换、共享,构建新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模式。不同医疗体制和医疗市场环境,都在进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构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这是因为通过医疗卫生保健信息区域共享,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被公认是未来医疗保健行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2004年,美国提出要在2014年建立国家卫生信息网(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信息沟通桥梁和信任模式,以保障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信息安全,实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信息能够互相交换共享;旨在通过卫生信息的数字共享,改革现有的医疗服务和个人健康管理与支持模式,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美国联邦政府投资190亿美元用于促进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建立由计算机、软件、网络和远程医疗服务构成的卫生信息技术(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HIT)系统,同时投资7 870亿美元为医生办公室和医院护士站配置电脑等设备。美国国会希望通过卫生信息技术的使用达到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提高医疗服务系统效率的最终目标。

加拿大在2009年为50%的人口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到2016年,加拿大全国范围内可共享电子健康记录,而且拥有授权的医师或个人都可以在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查看相关资料。目前,Infoway项目已经在加拿大国内实现跨行政州、市的患者注册、登记和管理,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可以完全保证共享的患者信息隐私和数据安全。区域协同医疗在北美的应用不仅使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显著提升,而且降低了就诊者的医疗费用,对乡村和边远地区的优势尤为显著。

为搭建全国性的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英国政府在2004年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公司达成了总金额逾71亿欧元的合约,患者可以通过该网络查阅自身的健康档案并预定医疗服务等;医务工作者可通过该网络提供包括电子处方、医学影像共享及远程医疗咨询等服务。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英国国家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成为欧洲国家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2003年,芬兰开始在电子病历、检验报告、诊断索引、影像资料等领域逐步推行信息共享,实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目标。2年后,芬兰国内电子病历使用率已达96%,到2010年时,为患者建立的电子病历覆盖率已达99.4%。通过推行医疗信息共享,从2010年起,芬兰政府将手术记录、病理图像、护理记录等也纳入到医疗信息共享内容中,进一步充实共享内容。同时,以统一医疗信息编码、第三方认证的电子签名、医疗信息共享的法律保障和卫生管理政策研究也在逐步推行。

澳大利亚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由政府主导成立的澳大利亚国家数字健康体行委员会(National e-Health Technology Architecture,NEHTA)制定了相关领域的政策和规范。南澳大利亚州政府通过在主要医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级临床信息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等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日本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总的趋势是系统化、网络化、综合化,走自上而下的开发路线,一般都有大型计算机作为中心,支撑整个系统工作,投资规模大,系统对实时工作方式要求较高,即数据从发生源直接输入计算机。日本已经实施e-Health战略,移动通信、远程医疗等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患者监控、家庭病床、老年卫生保健等,其中最负盛名的日本国家癌症中心有14个遍布日本的癌症中心网络(包括九州、四国、新滹、青森等地),每年举行远程电信会议达130次左右。韩国已完成第二个卫生信息系统10年计划(2001—2010),基本已完成标准化和司法问题等信息化基础工作,以及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系统的整合。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医疗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已经逐步发展到规模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医疗阶段,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外同行的实践表明,通过区域医疗协同能够使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使医疗服务效率得到提高,使医疗成本及医疗风险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