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反思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思路
在本节内容中,我们将重点阐释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开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在研究内容部分,以层层推进的方式,着重介绍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的本真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联、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反思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等三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在研究思路部分,着重阐释开展本研究所搭建的由五个子课题所支撑起的理论框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和采取的技术路线,以便读者更好地把握本研究的整体设想。
一 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结合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实践性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与创新”这一主题,主要确立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的本真探索。该部分主要探讨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所蕴含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的现实意义。本研究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向实践的,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既反映了教师专业成长是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依赖教师的亲自实践。二是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联。该部分重点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关联,即通过教师培训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着教师培训活动的不断展开;“实践性指向”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有机统一的切合点。三是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反思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该部分重点探索教师的专业成长所内含的实践性特征指引着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了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所切合,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思维起点是必须实现“给予主导式”培训模式转向“内发自主式”培训模式。本研究所设计的内发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主要有四种:①县域内校际联盟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②校内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③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④U-S合作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 本研究所设计的研究思路
清晰可操作的研究思路是判断本研究是否能够得以顺利展开的主要依据,其有助于我们旗帜鲜明地表达我们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观点、对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独到思考和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与创新问题的基本方略。
(一)研究思路
1.理论框架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进行分析,借此探索一种具有实践性指向的内发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以此解决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反映:一方面,培训的理论知识难以付诸实践教学,即理论知识难以实践化;另一方面,培训中习得的一些实施效果较好的实践教学经验难以切实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即实践经验难以本土化,比如分享了分组教学、魏书生的班级管理、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操作性很强的实践知识后,还是难以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去。就此,我们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本身,而在于教师们缺乏一种本土化的自主反思意识。古言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此,我们认为中小学教师所需要的能操控课堂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靠“给予主导式”培训模式,而应该诱发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即实施“内发自主式”培训模式。这种内发自主式培训模式主要涉及两层含义,一是形式上的内发自主式,即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不能完全依靠“国培”“省培”等荣誉性的培训项目将教师集中到某个指定地方学习的形式,毕竟能派出来的名额是有限的,而且正如很多老师所说,出来培训期间课时不好安排,因此教师的培训应该把重心放在激发各地方学校的内部动力上,如校本研修、校际交流等,而“国培”和“省培”只是诱发地方学校自主发展的内部动力的引子;二是实质上的内发自主式,即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不能依靠传统的给予主导式,而应该激起教师个体的主体性意识,养成自主反思的习惯,做到无论是面对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都不是照搬照套,而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自我创新和改造。
因此,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在主体性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内发性发展理论等的指导下,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特征反思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设计如图1-1所示。

图1-1 总体研究框架
图1-1 所示的总体研究框架主要包括“12345”要素,其中“12345”是指:
1个指向——实践性指向
2个关键要素——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师培训模式
3个支持理论——主体性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内发性发展理论
4个分析维度——主体意识维度、知识技能维度、个人修养维度和时空维度
5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与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理论探索
子课题二:县域内校际联盟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三:校内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四: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子课题五:U-S合作式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
本研究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存的研究项目,即既要就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之间内在关联进行理论分析以及关注“县域内校际联盟式、校内自主式、参与式、U-S合作式”几种以“内发自主”为核心的教师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又要就这几种培训模式在合作学校进行实践研究。因此,本研究坚持理论分析—与合作学校进行实践探索—再作理论提升—撰写操作细则等技术路线展开研究。
3.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德尔菲技术: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26]
本研究拟通过文献研究法,在搜集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把握有关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与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现实状况,同时借助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内在关联。
(2)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拟通过行动研究将课题组所建构的县域内校际联盟式教师培训模式、校内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U-S合作式教师培训模式运用于实际培训中,在实际培训中进行修订和完善,经过实践—修订—再实践—再修订等过程,逐步完善内发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
(3)德尔菲技术
本研究拟通过该方法,在与有关专家进行多次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本研究所建构的内发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县域内校际联盟式、校内自主式、参与式、U-S合作式),最终完成内发自主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操作细则。
4.实际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研究内容有新意
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实践性与教师培训模式改革为主题,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基于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性而逆向反思教师培训模式的问题,相比以往重点探索通过教师培训顺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新颖性。
(2)研究思路有新意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在主体性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和内发性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践性指向为切合点,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结合起来,这在总体设计上体现了本研究的独特之处,有其创新意义。
(3)研究观点有新意
本研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具有新颖性,其主要体现在:①本研究认为教师培训不能完全依靠给予主导式培训模式,还必须充分发挥能够积极调动教师和学校内部动力的内发自主式培训模式;②实践性指向是内在于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之间的根本切合点,即是说实践性指向是我们理解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培训之间内在关联的关键因素;③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向实践的,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既反映了教师专业成长是面向教育教学实践的活动,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依赖教师的亲自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