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读者即将读到的这十五篇随笔,是我于2020年1月30日至5月15日期间,在北京写下并在巴西发表的文字。那段时间里,新冠肺炎席卷了中国大地,并在几个星期后,演变为一场全球大流行的疫情。中国最初的防控措施引起了很大反响,而此前我在北京给巴西旗士电视台(TV-Bandeirante)录制过视频,因此,《圣保罗页报》邀请我写下第一篇文章。其他文章以每周一篇的频率,在我所任教的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校报上在线发表。此外,新闻网站“坎皮纳斯来信”(Carta Campinas)也转载了这些文章。
我能拥有这份难得的经历,是因为在2019—2020学年,我受邀成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葡萄牙语专业客座教授。2018年,北京大学与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供两校师生交流之用,这一年的访问正是协议的一部分。
巴西方面,我要感谢我的同事,坎皮纳斯州立大学通讯社媒体专员彼得·亚历山大·舒尔茨(Peter Alexander Schulz)教授,感谢坎皮纳斯州立大学通讯社主管、记者克莱顿·莱维(Clayton Levy),以及他们的团队。感谢他们盛情邀请我写下“北京日记”专栏,并编辑发表在我校门户网站上。我要感谢坎皮纳斯州立大学语言研究学院(IEL)研究生项目行政技术人员米格尔·雷奥内尔·多斯·桑托斯(Miguel Leonel dos Santos),感谢他处理图片,并在“坎皮纳斯来信”网站上发布日记。
倘若没有有着悠久历史的北京大学及其出版社提供的支持,这本书也不可能出版。我要尤其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张黎明总编辑亲切的接待。正是他教会了我“旧雨新朋”。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习研院副院长韩毓海先生大力促成了本书出版。
我个人尤其要感谢以下几位北大老师:闵雪飞、樊星、胡续冬、郭洁和范晔,感谢他们友善的帮助、慷慨的接纳与不断的鼓励。感谢马琳博士后,感谢她精心翻译了五篇日记节选,使这些文字于2020年4月首次发表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网站上。感谢亲切的朱丽娜女士,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她在读过这些节选之后,迅速与我联系,商量出书的可能。此外,我要感谢我那些亲爱的学生,北京大学葡语专业2016级的同学们,感谢他们的奉献与友谊,感谢他们合作翻译了十二篇文章。既然说到了团结互助,我也要同样感谢北京大学葡语专业2018级学生,他们致信巴西亚马孙州上索利蒙伊斯蒂库纳族印第安人,个中详情见于我在最后一篇文章中的记录。
感谢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分校张泠教授的关注与倡议,最后一篇文章经路易斯·科斯塔(Luis Costa)和罗玛尼雅·沃罗斯楚克(Romaniya Volushchuk)翻译成英文并发表在《城市与文化杂志》(A Journal of Cities and Culture)(第五期,2020年6月16日)。
我同样要感谢我的同胞塞西莉亚·梅罗(Cecília Mello,圣保罗大学电影学教授)与露西娅·安德森(Lúcia Anderson,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葡语教师),他们始终如一地支持我这一系列文章,并慷慨赠与很多可刊出的照片。
最后,我要感谢朋友们从世界各地发给我的信息,这再一次证明,我们确实身处同一条船上。今日我们安于随波逐流,但为何不去将航线彻底纠偏?我们从不缺乏豪情、希望与青春。为了更好地抗击所有的不平等,亟需为真正的团结互助与国际合作奠定基础。
巴西人和中国人之间,有着明显而深远的文化相似性,但毫无疑问,两国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有待拓宽。愿这些写于人类至暗时刻的小文,有助于开山架桥、交流知识、消除偏见,巩固并促进一种和谐、信任与和平的关系。
2020年5月25日,北京
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
哈德曼教授在北大上课
哈曼德教授在故宫
哈曼德教授在北大校园
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网站“北京日记”专栏
送老友福特返回巴西——胡续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