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人的好奇心总会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勾起,就像奇妙的数字组合142、857、1919,等等。每当碰到这一类的字谜,我情不自禁就想探个究竟,经常滑入某种类似侦探的情结,而不能自拔。比如,当初我对作家纳博科夫发生兴趣,其实是出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倒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洛丽塔》。这本书经过几次电影改编而风靡世界,受到各国粉丝的追捧。谁不知道有个纳博科夫呢?这个响亮的名字几乎成为现代都市人情感生活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说实话,我对纳博科夫的兴趣与文学的关系不大。细究起来,完全由于遏制不住自己对作者的好奇心,因为纳博科夫有一个奇怪的生活癖好,他一辈子不买房,总是不断地租别人的房子住,不断搬家。我想弄清楚的是,为什么一个贵族出身的作家会有如此怪癖?
纳博科夫一辈子搬过无数次家,每次都是租房住。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从欧洲远渡美国,经几年辗转,最终在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定居下来,那里也是胡适早年留学的地方。纳博科夫在康奈尔教了十几年书,他从不买房,只租房。大学有上千名教授,总有人休长假,有人出租房屋,因此,纳博科夫一家三口,不愁租不到地方住。他的这种做法,在精于盘算的美国人眼里,自然是极不明智的。后来,小说《洛丽塔》一炮打响,成为畅销书,版税收入源源不断,纳博科夫从此衣食无忧。但他依旧不买房,依旧租房住。到了晚年,他搬回欧洲,索性和妻子住进一家瑞士小城的宾馆,租了一套客房,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他离开人世。
一个作家一辈子租别人的房子住,实在少见,尤其放在欧美作家的行列里,就更显突出。这不能不勾起我的好奇心:纳博科夫为什么选择这样做?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是不是他早年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心理创伤?
工作之余,我开始零星地搜集有关纳博科夫的各种资料,想从他的人生踪迹中找出某种心理逻辑,因为在我看来,任何古怪的行为后面总是隐藏着一个真实的理由。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手中的资料汇集得愈多,我的研究就愈变得扑朔迷离,枝杈丛生,而且愈偏离主题,到后来,竟然放弃了原先的想法,沿着一条岔路越走越远。现在回想起来,最初使我偏离主线的导因,可能还是一封不期而至的电子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