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烈马长风我乃汉王朱高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5章 必受其重

在那古雅清幽、庄重肃穆的鸡鸣寺中,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洒下细碎的光影,给这宁静的寺院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朱高煦此时正老老实实地跪倒在冰冷的石板地上,他的身姿显得格外拘谨,肌肉紧绷得犹如拉满的弓弦,丝毫不敢有半分懈怠。他低垂着头,目光死死地盯着地面上那微小的石纹,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更别提发出半点声响了。

朱棣则稳稳当当地坐在柔软的榻上,他那原本就充满威严、棱角分明的面容此刻被怒容所占据,好似一座即将喷发的巨型火山,滚滚的怒火仿佛随时都会喷薄而出,将周围的一切都吞噬殆尽。

“听说你把瞻基给揍了?就因为他斗蛐蛐?”朱棣的声音犹如雷霆万钧,轰然炸响在这寂静的寺院之中,每一个字都如同沉重的铁锤,狠狠地砸在朱高煦的心头,带着强烈的质问和深深的不满。

老头子一大早把自己叫来,果真是因为这事儿!朱高煦的心里不禁暗暗叫苦不迭,犹如黄连入口,苦不堪言。但他的脸上却不得不挤出一丝讪讪的笑容,那笑容带着几分讨好和无奈,犹如风中残烛,飘摇不定。他腆着脸,声音略带颤抖地试图为自己辩解道:“爹啊,你这消息倒是灵通得让人惊叹……”

“废话!太子妃昨儿就来找朕哭诉!”朱棣的怒吼声再次如惊雷般响起,震得这寺院中的鸟儿都惊飞而起,树叶也瑟瑟发抖。他的声音不仅响亮,更是充满了无法遏制的愤怒,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一切不公都在这一声怒吼中宣泄出来。

“你这逆子下手未免也太狠了些吧?那小子都被你给打断了两根肋骨,现在都下不了床!”朱棣瞪大了眼睛,那双眼犹如燃烧着熊熊烈火的铜铃,喷射着愤怒的火焰,似乎能将眼前的一切都焚烧成灰。他双手叉着腰,身体微微前倾,犹如一只即将扑向猎物的威猛雄狮,怒不可遏地喝道:“他还是个孩子啊!不就是斗个蛐蛐吗?怎么就招惹你了?你这个逆子,非要气死朕才满意吗?”

朱高煦听了这话,心中不禁一阵冷笑。那冷笑在他的心底深处泛起,犹如冰冷刺骨的寒泉,瞬间将他的内心冻成了一块坚冰。

呵,不就是斗个蛐蛐吗?

大明朝的历史长河中,老朱家的皇帝们可真是各具特色,堪称奇葩辈出。

天下劳模朱元璋,从社会的最底层艰难崛起,一路历经无数的风风雨雨,血雨腥风。他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超群的智慧,在乱世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建立了这宏伟壮丽的大明王朝。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而努力,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为大明的未来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战争狂人朱棣,一生纵横沙场,南征北战。他的铁骑踏遍了万里河山,军旗飘扬在每一个胜利的战场。他的雄心壮志如同燃烧的烈焰,烧尽了一切阻挡他前进的障碍。他的英勇无畏和果断决绝,让大明的版图不断扩张,让大明的威名远播四海,成为了周边各国敬畏的对象。

蟋蟀天子朱瞻基,尽管在治国理政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智慧,但却因对斗蛐蛐这一独特爱好的痴迷而饱受争议。他在朝堂之上或许能够英明决策,处理国家大事井井有条,但在闲暇之余,却沉浸于蛐蛐的世界,为这小小的昆虫而倾心。

吃喝玩乐朱厚照,肆意放纵,追求个人的享乐。他将朝政视为无物,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之中,仿佛世间的一切责任都与他无关。他在宫中举办奢华的宴会,与宫女宦官们嬉戏打闹,全然不顾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疾苦。

修仙天子朱厚熜,沉迷道术,不理朝政。他整日在宫中炼丹修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他对道士们言听计从,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道观,只为了满足自己那虚无缥缈的修仙梦想。

旷工皇帝朱翊钧,长期不理政事,导致朝纲混乱。他将自己封闭在深宫之中,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官员们腐败成风,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他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这一切视而不见。

木匠皇帝朱由校,醉心木工技艺,对国家大事置之不理。他在木匠工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热情,能够精心制作出巧夺天工的木器。但他却因此忽略了作为皇帝的职责,将国家的命运置于危险的边缘。

个个可以说都在各自独特的领域内拿到了“冠军”。

朱高煦的好大侄儿朱瞻基,延续了大胖胖朱高炽仁政的治国理念。在位期间,他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深知农业乃国家之根本,百姓之命脉。他积极推行各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减免赋税,减轻农民的负担;兴修水利,保障农田的灌溉;鼓励农耕,提高粮食的产量。始终以安民、爱民为本,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从繁重的劳役和赋税中解脱出来。

在他的精心治理下,生产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农田里的庄稼茁壮成长,犹如绿色的海洋,一浪接着一浪。粮仓里的粮食日益充盈,堆积如山,散发着丰收的喜悦。百姓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生活变得越来越有盼头,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他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边境安宁,贸易繁荣。城市中的街道熙熙攘攘,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边境上的士兵们严阵以待,保卫着国家的领土和人民的安全。海面上的商船来来往往,带来了世界各地的财富和文化。

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诗词歌赋,书画音律,都在这个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文人墨客们聚集在一起,吟诗作对,切磋才艺。书画家们挥毫泼墨,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音乐家们弹奏着动听的乐曲,让人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

他在位的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街头巷尾充满了欢声笑语,人们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孩子们在街头嬉戏玩耍,老人们在树下悠闲地聊天。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业繁荣,市场活跃,各地的物产流通顺畅,财富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家的宝库。

出现了继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另一个繁荣局势,并被称之为“仁宣之治”。

文治武功,样样皆有,朱瞻基不愧为传世之孙,的确是一代明君。

但是这小子唯一饱受世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从小就对斗蛐蛐情有独钟。

朱瞻基即位称帝后,立即让各地采办上等蟋蟀来京。地方官员为了取悦于他,都变本加厉地下达任务,不惜搜刮民脂民膏,一度给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百姓们为了寻找上品蟋蟀,日夜奔波,田地荒芜,家庭破碎。

君王可以有点爱好,但因为个人爱好,致劳民伤才,并且搞得小民家破人亡,显然就不是有德之君的所为了。

原本是个完美无瑕的圣贤君主,却因为斗蛐蛐一事,被冠以“太平天子,促织皇帝”之名。

想着想着,朱高煦索性念出了蒲松龄那篇赫赫有名的《促织》。

“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朱棣起初还没听出个所以然,只觉得这不过是一段寻常的故事。但随着故事的情节逐渐展开,愈发扣人心弦,犹如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他的思绪紧紧地缠绕其中。他也不由好奇地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了下去。

这促织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跌宕起伏。主人公的命运犹如波涛中的小船,时而被高高抛起,时而又被狠狠摔下。写出了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让朱棣的心也随之起落沉浮。他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与主人公一同经历着那惊心动魄的瞬间,转瞬之间,就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况味,真令人百感交集。

直到整个故事结束,永乐帝这才怒不可遏地说道:“真是混账,一只小促织,竟断送了两条人命!”

“还有那华阴县令想讨好上司,进献一头蟋蟀,没想到皇上很喜欢,命令从此按常规进贡,最终酿成了这样一场悲剧……”

“还有那巡抚,也是个该杀的狗东西,为了迎合皇帝,竟然在官吏的升降上,也敢以所进促织的优劣为准绳……”

“还有那皇帝,因为个人爱好,糜费国帑无数,致劳民伤财,民怨沸腾,甚至搞得小民家破人亡……”

话音未落,戛然而止。

朱棣的脸色瞬间大变,仿佛被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击中,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的眼神中充满了震惊和恍然大悟,这才反应了过来,自家老二说这个故事的深意!

原本,朱棣以为,朱瞻基这个好圣孙喜欢斗蛐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蛐蛐是善斗的昆虫,拼搏起来全力以赴,有的上品重伤不退,甚为壮烈。

因而,自唐天宝年间始,斗促织就成为民间和宫廷的一项娱乐活动,历久不衰。

发展到了现在,不少纨绔子弟都以斗蛐蛐为取乐,甚至不惜重金投求上品促织,养在象牙、玛瑙盒中,饲以黄粟泥,一次赌斗,下注高多达白银万两之巨。

与这些纨绔子弟相比,瞻基还算是乖巧懂事。

然而听了这个故事后,朱棣却是惊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的皇帝,不正是日后即位称帝的瞻基吗?

不能说毫无瓜葛,只能说一模一样!

这小子即位称帝后,是不是也会糜费国帑无数,下令各地府衙上贡上品蛐蛐,最终使得劳民伤财,民怨沸腾?

一时间,朱棣的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仿佛被一层厚厚的阴云所笼罩,那阴沉的脸色让人望而生畏。

朱高煦讲完故事后,便沉默不语,静静地跪在那里,犹如一尊凝固的雕像。

如果朱棣这都听不出来,那他就不是永乐大帝了!

良久,朱棣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着自己内心如狂涛般汹涌的波澜。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仿佛在压抑着内心那即将爆发的火山。

沉声道:“老二,你这故事里的皇帝,说的是日后的瞻基?”

“爹,你听出来就行了,瞻基既然想做皇帝,那就必须付出代价,至少斗蛐蛐这个个人爱好,他必须舍弃!”朱高煦长叹一口气,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无奈和坚定。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朱棣,继续说道:“所有纨绔子弟的恶行,他都不能沾染,这就是做皇帝的无奈,否则一个不起眼的兴趣爱好,都会搅得民怨沸腾,天怒人怨!”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听了这话,朱棣神情一滞,整个人仿佛被定在了原地,久久都说不出话来。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思考,有惊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

这一点,的确是他没有想过的。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朱棣反复咀嚼着这句话,仿佛在品味着其中深刻的含义。

“老二啊,你真是长大了,爹很欣慰。”朱棣怅然长叹了一声,那叹息声中充满了感慨和欣慰。

随即苦笑道:“是爹疏忽了,马上下旨给瞻基,他再敢碰蛐蛐,老子打断他的腿!”

“爹,这样还不够,瞻基是传世之孙,可旺大明三代,你必须得全力培养他。”

在朱棣错愕的眼神中,朱高煦给出了自己深思熟虑后的建议。

“瞻基这孩子,跟着爹学会了治理国政,但他毕竟还年轻,性子跳脱,需要丢进军队里面打磨历练一番。”

听了这话,朱棣的脸色微微一变,眼神中流露出些许狐疑。他紧紧地盯着自家老二,心中暗自揣测着他的真实意图。

他想把瞻基扔进军队里面打磨历练,是真为了瞻基好,还是说他有其他的小心思?

毕竟军队不比寻常,刀剑无眼,一个不留神,都有可能丧命!

“爹,你可以选拔与大侄儿年纪相仿的将门子弟,给他组建一支幼军,借此锻炼大侄儿的军事能力。”

“我们老朱家是马上夺得天下,大侄儿即便打仗的本事比不得我们,也不能对兵事一无所知。”

朱棣听了这话,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他仔细思考着朱高煦的建议,那颗原本悬着的心顿时放回了肚子里,心中反倒生出了些许惭愧。

这个老二,真是一门心思为瞻基着想啊!

“组建太孙幼军,这主意不错,爹知道了,立马就会下旨。”

“老二,辛苦你了。”

朱高煦笑着点了点头,那笑容中带着一丝欣慰和满足。

随即缓缓起身,他的动作稳重而坚定。迈着沉稳的步伐离去,那背影在朱棣的眼中渐行渐远。

朱棣张了张口,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说些什么挽留或者感谢的话语。但最终,却一直没有吭声。

这个儿子越发成熟懂事,他心里的愧疚感就越发浓郁。

长叹了一声,朱棣将那篇《促织》认真地写了下来,那一笔一划都写得极为工整,仿佛在书写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和教训。

随后,命人送去了东宫太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