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育小学
季羡林进入济南第一师范附小读了两年初小,上高小则是在新育小学。当年的新育小学,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实验小学。20世纪这个学校出了三位名人:王尽美、季羡林、巩俐。王尽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巩俐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季羡林则是名满天下的东方学家、教育家,他在98岁的时候,给自己母校的题词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树和李子树不会说话,可是它们的果子吸引人,所以树下踩出了小路。
季羡林上小学的时候很贪玩,成绩是中上等,没有考过第一。可是,他有两点与众不同,第一点,他喜欢看“闲书”。“闲书”就是课外书,主要是旧小说。那时候,叔父管得严,“闲书”是不敢公开读的。叔叔的女儿惠林,比季羡林稍小一点,兄妹俩经常偷偷看“闲书”。有些古典文学名著,例如《红楼梦》,他们看不懂,不感兴趣;他们看得最多的是《水浒传》,对于发生在自己家乡水泊梁山的故事,百看不厌,他们还喜欢看《西游记》《说唐全传》和《彭公案》《施公案》之类公案小说,还有《七侠五义》《小五义》之类武侠小说。他们识字有限,看书经常遇到“拦路虎”,念错别字是家常便饭,比如把“飞檐走壁”,念成“飞dǎn走壁”等等。事后,他们互相开玩笑,哥哥问:“你是用笤帚扫,还是用扫帚扫?”妹妹答:“不认识的字少了,就用笤帚,多了就得用扫帚。”不过这类小说内容通俗易懂,即使有些字不认识,意思还是能看明白的,况且有些小说还有插图。季羡林看“闲书”的瘾头极大,那时家里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看,一看大半宿。白天如果有时间,他也偷偷看,一口大缸盖上一个高粱秆做的盖帘就是他的书桌,上面摆着四书五经,而他读的却是小说。每当听见叔父的脚步声,他就掀起盖帘,把“闲书”藏进大缸里,拿过四书五经装模作样地读几句。他还把闲书带到学校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很多红砖摞在那里,中间有空隙,坐在里面谁也看不见,放学后他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掏出闲书大看特看。看得入了迷,忘记回家,到家后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经常要挨一顿数落。季羡林看了数量极大的“闲书”,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增强了他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今的新育小学
第二点是季羡林坚持学习英文。他学英文是从新育小学开始的。班主任李老师为人和善,很受同学们喜欢。他教学生记英文字母很有一套办法,比如草书的英文字母f,他说像只大马蜂,两头长,小细腰,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英文与汉语完全不同,引起了季羡林极大的好奇心。他原以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的,天下所有的文字都应该是方块字,可这像蚯蚓爬出的痕迹似的英文,也有读音,居然还有意思,简直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就越有吸引力。这时,恰恰有位英文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教英文,当然要收一些学费。季羡林告诉了叔父,叔父坚决支持。于是,季羡林就和十几个同学一道,晚上学起英文来了,而且一学就是八年。在考初中的时候,正谊中学要考英文,题目是翻译一段话:“我新得了一本书,已经读了几页,不过有些字我不认识。”季羡林因为有英文基础,没有费多大劲儿就交卷了。他被录取了,不是一年级,而是一年半级,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占了半年便宜。上中学的时候,季羡林继续课余学习英文,地点是在济南城内按察司街南口附近的尚实英文学社。这是一个私人办的学社,创建人冯鹏展是一个英文水平相当高的中学教师,办学社算是他的副业。上课时间是在晚上,每月学费三块大洋。学社还有两位老师,一位钮威如,一位陈鹤巢。他们教书很认真负责,学生有七八十人。当时英文教学流行图解式教学法,季羡林感到很新鲜,也很有收获,打下了扎实的英文根底。他的英文成绩年年全班第一。
季羡林为求学天天马不停蹄。他每天早晨穿过济南城到大明湖去上学,晚上五点走回南关吃晚饭,饭后立刻进城去尚实英文学社上课,晚上九点下课回家,天天如此。1926年季羡林上高中时,他的英文水平已经能阅读和翻译英国作家原作,英文作文也可以写出相当长的篇幅了。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学好一门外语,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向域外的窗口。季羡林多年苦读积累了丰富的学养,为他日后成为一代语言学大师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