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开元寺
有一年秋天,新育小学组织学生游开元寺。开元寺曾经是济南名胜之一,坐落在千佛山东群山环抱之中。寺上面的大佛头尤其著名,是在一面巨大的山崖上雕凿而成的。据说,那佛头的一个耳朵眼里能够摆一桌酒席,其规模虽然比不上四川的乐山大佛,但也颇有一点儿名气。从山坡往上爬,路并不难走,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佛头下。从大佛头再往上爬,山路崎岖,山石亮滑,爬起来就吃力了。山顶上,有一座用石块垒起来的塔状建筑,从济南城里看去,好像是一个橛子,所以这座山叫作“橛山”。在济南南部群山中,橛山鹤立鸡群,登上山顶,望千佛山顶如在肘下。可惜这里一棵树都没有,只有遍山蓑草,显得光秃秃的。从橛山山顶,经过大佛头下行,地势渐低,树木渐多,走到一个山坳里就是开元寺。这里松柏参天,柳槐成行,一片浓绿。绿树丛中可见红墙,院内佛殿宏伟,佛像庄严。院中有一座亭子,名曰“静虚亭”。最难得的是一泓泉水,流自东面石壁的一个不深的圆洞中。泉水从上面石缝里滴下来,积之既久,遂成清池,名曰“秋棠池”。水池的东面岸上长着一片青苔,栽着数株秋海棠。泉水甘甜清冽,用来煮开泡茶,味道极佳。寺里的僧人和络绎不绝的游客,都从泉中取水喝。季羡林喜欢这个地方,以前曾来过多次。这一次随小伙伴们来游,兴致极高。回校后,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目《游开元寺记》,举行作文比赛,把优秀的文章张贴在教室西头走廊的墙壁上,季羡林的作文也在其中。出游本来符合季羡林的天性,而大量“闲书”的阅读又增强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他在作文方面开始崭露头角了。
2019年深秋,笔者来到泉城济南寻访季羡林当年的足迹。我兴冲冲登上佛慧山,即当年的橛山,参拜过大佛头,顺着山路下至“开元圣境”的时候,才知道这座古寺早已成了遗迹。昔日辉煌的佛殿,只留下两小段残墙,秋棠池不见了踪影,所幸那股甘洌的山泉仍在流淌。季羡林关于开元寺的回忆,被印在遗址的说明牌上。我同几位老年游客交谈,谈及古寺的兴衰,大家都不胜感叹。他们得知了我此来的目的,纷纷围过来和我合影留念,表达他们对季羡林的崇敬和怀念。
济南开元寺如今已成为遗址
新育小学每学期考试一次,高小三年一共考试六次。季羡林得了两次甲等第三和两次乙等第一,名次总是徘徊在甲等三四名和乙等前几名之间。甲等第一名被一个叫李玉和的同学包了,而季羡林却从来没有争第一名的念头。他对名次不感兴趣,最大的兴趣还是玩。季羡林认为,小学考试的名次对学生一生没有多大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的影响要大得多。又说,那一个“考”字宛如如来佛的掌心,让你落在这张密而不漏的天网中。笔者以为,季羡林的话很有警示作用,今日小学生因考试成绩不佳,断送生命于家长之手的例子也偶尔见诸报端,令人痛心。
小学毕业由于家庭出身和个人机遇不同,往往会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季羡林见过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题目是《小学同学》。画面上一副吃食担子,旁边站着两个人,不用说,一个是摊主,另一个是食客,耐人寻味。季羡林还亲历过一件小事,比丰子恺那幅画更抢眼,更耐人寻味,他说如果自己会画画,一定要把它画下来。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晚上,他雇洋车从济南院前街回佛山街,黑暗中没有看清车夫的模样。到了家门口下车付车钱时,他蓦地一抬头,发现车夫竟是自己新育小学的同班同学,这让他既惊讶又尴尬。这个画面清晰地印在季羡林的脑子里,七八十年后依然历历在目。家庭出身和机遇的不同,往往就造成了这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