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兴县基本情况[1]
兴县土地面积3168平方公里,是山西省土地面积最大的区县。兴县辖7镇10乡376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底,兴县常住人口2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7万人。
兴县历史悠久,革命历史更加辉煌,是著名的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有“小延安”之称。兴县煤炭铝气等资源丰富,境内有多家大型能源企业。兴县地处吕梁山区,属于深度贫困县,教育、医疗、经济发展整体落后。截至2017年,全县尚有贫困村235个,贫困户16836户,贫困人口46163人。
一 历史沿革
兴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吕梁市北端,东与岢岚县、岚县接壤,南和临县、方山县毗邻,北与保德县为邻,西经兴神黄河大桥与陕西省神木县相通。
北齐始置蔚汾县,兴县旧志云:“置县于北齐,因县城地处蔚汾河谷之宽平处,故取名为蔚汾县。则兴县建置之始也”。据《山西省历史地名录》记:汉为汾阳地,北齐设蔚汾县,以县境有蔚汾河故名,属神武郡。开皇三年(583年)置郡属石州(今离石)。大业四年(608年)改蔚汾县为临泉县,属娄烦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名为临津县,属岚州。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合河县(因城下有岚漪河,西与黄河相合,故名)。时县城设在今兴县城西六十华里的裴家川口北梁。宋元丰年间,迁移到蔚汾水北设城,即今县城所在地。金时改为兴州,属河东北路。元仍名为兴州,属冀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始称兴县,隶太原府。洪武九年属太原府岢岚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隶保德州,八年复属太原府。辛亥革命以后,撤销了州府制,兴县属冀宁道。民国13年(1924年)裁道后,归山西省政府直辖。民国28年(1939年)“晋西事变”以后,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兴县成为著名的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属晋绥边区一专署。1948年,属五寨中心区。1949年9月,兴县专区成立,辖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偏关、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岢岚十一县,专署驻兴县。兴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清代孙嘉淦、康基田,名垂千古;近现代开明士绅牛友兰、刘少白,功勋卓著。
1952年兴县属忻县专员公署,1958年属晋北专员公署,1961年复属忻县专员公署,1971年归吕梁专员公署,2004年,归吕梁地区。
二 革命历史
兴县是革命老区县,是全国55个深度贫困革命老区县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兴县是著名的晋绥边区(解放区)首府所在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晋绥边区人民政府、晋绥军区司令部均驻扎在此地,以阻敌西进、屏障陕北、拱卫党中央,被称为“小延安”。毛泽东同志在此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两篇光辉著作;中共七大五位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都曾路居这里;贺龙、关向应等开国元勋率领的八路军120师曾在此地战斗11年之久。革命战争年代,兴县曾以贫瘠的土地开荒100余万亩,供养边区4万余名党政军人员;9万人口的小县参军过万,牺牲千余,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战斗和生活中形成的晋绥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从北京直飞吕梁,随后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兴县,参观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习近平总书记说,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2]。
三 气候资源
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少雪,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旱风大升温较快,秋季凉爽天气晴朗。无霜期120~170天,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左右,近6年降水量相对偏少。
兴县土地总面积475.39万亩,其中:农用地409.06万亩,建设用地11.6万亩,未利用地54.73万亩。兴县林业用地224.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7.2%,其中:有林地63.6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6.1%;灌木林42.05万亩,占林业用地17.2%;疏林地7.4万亩,占林业用地6.2%;宜林荒山面积116万亩,占林业用地47.6%。森林覆盖率为10.78%。兴县地表水和地下浅层水总量为1.6亿立方米,黄河流经兴县82公里,年径流量293亿立方米。主要河流:岚漪河,流经兴县28.5公里;蔚汾河,流经兴县55公里;湫水河,流经兴县26公里。上述三条河流均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南川河,流经兴县56.3公里,属于黄河二级支流。小型以上水库三座:天古崖水库,总库容2309万立方米;明通沟水库,总库容954万立方米;阁老湾水库,总库容1060万立方米。共有淤地坝268座,其中:骨干坝32座,中坝19座。共有水地6.5万亩。
全县已探明的矿种有煤炭、铝土矿、铁矿、硅、煤层气、石墨等23种,多数矿种品质优良,易于开采,其中煤铝属优势矿种。全县储煤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3%,是河东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储量461.54亿吨,已探明储量136亿吨,其中埋藏在1000米以内的储量为71亿多吨,平均发热量7874千卡/千克,属优质动力煤和配焦煤。铝土矿探明储量1.86亿吨,远景储量大于5亿吨,分布面积254平方公里,是全省五大铝土矿区之一,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4.61%和7.78%,铝硅比值介于5.81~11.52∶1,品位居全省各铝土矿区之首。煤层气预测储量达2000亿立方米。山西焦煤、中国铝业、中国华电、华润集团、中润集团、冀中能源、豫能集团、中联煤等大企业相继入驻兴县,承载了煤电铝气等大项目。
四 教育医疗
兴县共有74所学校,其中,幼儿园29所,小学29所(公办小学26所,民办小学3所),初中12所(公办初中6所,民办初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高中3所,职业中学1所;学生22951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8460人(初中生6069人,小学生12391人),高中在校生4261人,职业中学学生230人;教师3085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10人,初中专任教师744人,高中专任教师389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58人。
2015年,“120师小学”在兴县蔡家崖乡五龙堂村落成。该校由晋绥儿女与兴县政府共同发起、创办,以抗战时期驻守兴县、开创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主力军——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冠名,贺龙夫人薛明生前题写了校名。“120师小学”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已招收学生1500余人。
兴县共有公立医院27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城镇卫生院1个,中心卫生院6个,普通乡镇卫生院11个,分院6个。
五 经济收入
兴县共有耕地118万亩,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玉米22万亩、谷子15万亩、大豆23万亩、豆类(绿豆、红小豆等)31万亩、马铃薯15万亩、其他杂粮5万亩,油料27.7万亩,瓜菜2.3万亩。截至2017年底,全县牛存栏25647头,出栏7926头;猪存栏43183头,出栏39672头;羊存栏328453只,出栏172634只;鸡存栏413651只,出栏391526只;肉类总产9618吨;禽蛋总产4836吨;奶类总产408吨;绒毛总产418吨。
全县中小企业共有171户,其中:工业企业93户,建筑业6户,第三产业72户。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有41户,2017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73.14亿元,同比增长9.8%。
全县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89亿元,同比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8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79亿元,同比增长7%;财政总收入完成42.93亿元,同比增长129.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33亿元,同比增长87.3%;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23亿元,增长8.4%。
2016年兴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6元,仅为2016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
六 总体贫困
兴县地处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
1985年,兴县被列为“山老边贫”县。1994年,有70%的农业人口被纳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2001年兴县被确定为山西省3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首。兴县是国定贫困县,也是吕梁山区连片特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10.4万人,2015年底,全县贫困村275个,贫困户22460户,贫困人口62316人。贫困村占全县农村总数的73.1%,贫困人口全省第三,全市第二。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的80%以上。贫困发生率25.3%,呈现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的特点。2016年实现40个贫困村摘帽、减贫1.3万人。截至2017年4月,全县尚有贫困村235个,贫困户16836户,贫困人口46163人。贫困村占农村总数的62.5%,贫困发生率为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