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二
〔日〕妹尾达彦
众所周知,隋唐时期长安的都市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深远影响,这在学界几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仅就公元七至八世纪这一时段而言,日本不仅模仿长安城营造了平城京、平安京等古代都城,还广泛吸收了从长安、洛阳发源的诸种公私领域的知识和文化,其中既关涉律令制、佛教、道教等思想哲学的接受,也包括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的全面渗透。同时,日本还积极吸收了周边的新罗、渤海等国家的先进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延续至今的日本古代国家的雏形。在东亚海域的民间往来尚未发达的时代,日本与海外的交流主要由日本派遣的遣唐使、遣新罗使、遣渤海使等使节团从及外国赴日使节展开,这一时期的外交给早期日本带来了欧亚大陆最新的文化和消息,是日本古代国家形成时期不可或缺的存在。
公元七至八世纪这一时期日本的外交努力及积极输入大陆文化的历史,与十九世纪日本模仿欧美国家制度,想要建立一个近代国家的外交努力极其相似。从这一点来看,以遣唐使为开端,古代日本派遣至海外的使节团,所发挥的作用足以与江户时代末期——从1860年开始至明治初期派遣的八次遣欧美使节团相媲美。如果我们重新回顾日本历史的话,会发现七至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这两个时期,无疑是决定日本国家建立与发展命运的重要分水岭。明治政府试图通过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对日本进行近代化的政治改革,来创造一个足以对抗欧美的新的国家体制。而古代日本政府同样是在导入中国大陆律令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日本古代国家的雏形,使得“日本”这一国号登上国际舞台,在东亚世界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开始产生影响。可以说,七至八世纪也好,十九世纪也罢,都是日本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中,试图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跻身国际世界,呕心沥血进行外交的时代。
郭雪妮博士的这部著作,从七世纪末至八世纪初位于极东列岛的日本国家的诞生入手,详细阐明了日本如何在东亚国际社会中摸索、构建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精神过程。诚如古代日本模仿长安营造都城那样,长安的都市文化也是当时的最高权力者及知识阶层想要努力模仿的一种理想典范。但是,对于古代日本的知识阶层而言,长安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正如本书中反复阐释的那样,随着东亚国际关系的变迁,日本对于他者的认识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与之相关,日本人的长安像也随之不断变化。
本书开篇首先讨论了都城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文学研究“边缘”的拓展。事实上,学术本身没有“中心”或“边缘”之分,学科体系是现代学术的产物,它容易把知识切得粉碎。所以很多学术突破都发生在学科交界的边缘,原因是那里本就不是边缘,而是被忽略的地方。本书的一大优势是作者作为文学研究者,却并不局限于文学。读者们可以从书中读到大量的作者关于历史、考古、宗教、绘画等跨学科研究的思考。
该书本论部分植根于“汉”“和”文献,对日本人的长安形象的认识和变迁进行了分析。汉文文献部分主要以《怀风藻》、“敕撰三集”和《本朝无题诗》为研究对象,和文文献部分主要以说话文学、绘卷文学及物语文学文本为对象,选取了《今昔物语集》《吉备大成入唐绘卷》《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松浦宫物语》等文本。终章部分讨论了都城文化与想象的共同体,作者以长安的“不在场”为线索,揭开了“中华思想”与律令体制影响下的日本文人,如何在现实政治运作中模仿中国,却又在精神世界中试图对抗的矛盾心理。作者从丰富的史料出发,细腻地展现出了历史深处的文学图景。该著作所选取的问题及研究对象,都是之前学界鲜有关注或未及充分讨论的问题。在进行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的时候,需要兼备中国学与日本学的知识素养,其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作者综合利用海量中、日文献并兼跨文史领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著作,是能体现当今青年学者研究水准的优秀成果。
郭雪妮氏从西安出发,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以联合培养博士身份来到我执教的中央大学留学。赴日之后,她一方面积极参加大学院课程,学习日语;另一方面夜以继日地搜集研究资料,不断思索并提出问题。郭雪妮氏在日期间勤勉刻苦的姿态,也给日本大学院的学生们带来了活力与影响。在我指导的大学院关于《长安志》的读书会上,她的学习热情也感染了整个读书会的研究气氛。
博士毕业之后,郭雪妮氏也先后接受过日本几所大学的邀请,赴日进行学术交流。她在努力吸收学界最新学术动态的同时,从日本各地图书馆广泛搜集到了大量的写本文献、宗教文书、绘画资料等,并能迅速领会都市史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将其渗透在自己的研究中。她从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出发,其数年思考的结晶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新著。日本目前还没有与该书相近或类似的研究——关注日本人对长安的知识储备与想象流变,从这层意义上来看,说郭雪妮氏的新著是研究中日之间都城与文学的代表性著作应该也不为过吧。通读本书,读者既会了解到古代日本知识阶层他者意识的变迁,以及这一意识如何在长安形象中得以折射,也会惊叹于本书作者敏锐的问题意识与精确的分析能力。作为昔日的指导教授,我非常欣慰。同时,本书对古代日本他者意识流变的分析,在考察当代日本及东亚国际关系之际,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借此机会,祝愿郭雪妮氏在将来有更多的新思考奉献给学界。
2019年11月25日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