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挑战人性2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脑破坏者

为了搞清大脑的记忆机制,科学的接力棒交到了有着“神经心理学之父”称号的美国生理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手里。1890年6月7日,拉什利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中产家庭,他是家里的独子。拉什利的父亲对于当地政治非常有兴趣,也在政界担任过不少职务。其母是家庭主妇,爱好收集书籍,在社区中教授各类知识。拉什利4岁就能阅读,儿时最喜欢做的就是在树林里漫游,收集各类动物。14岁高中毕业后,拉什利进入西弗吉尼亚大学主修英文。然而在选修了一门动物学后,他受到神经学教授约翰·斯顿的影响,从此爱上了生物学。1914年,拉什利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遗传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拉什利喜欢上了心理学,还非常幸运地结识了当时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领袖约翰·华生(一位颇受争议的心理学研究者),并且结成了很好的朋友。从此,拉什利做了华生的学生和研究助理,师生二人在连续4年的时间里,联名发表了多达14篇的心理学专题研究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拉什利慢慢对记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坚信,记忆一定以某种形式保存在人们的大脑里。而他的老师华生却说“大脑是一个无法研究的神秘黑盒子”,此话对拉什利的影响很大,他决心用行为主义“环境刺激+行为反应”的方式去探寻——动物大脑里究竟会不会留下所谓的记忆痕迹,但这些记忆又是如何才能提取到,为什么会出现艾宾浩斯和巴特利特所发现的那种现象?

由于拉什利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所以也采取了动物实验方式进行研究,比如使用老鼠、狗、鸽子等。他的实验方法也继承了老师华生的方式,那就是以“残忍直接”著称。华生残忍地直接对婴儿下手,在婴儿身上做实验,不顾科学伦理。而拉什利准备先用条件反射的方式,让老鼠学会某项技能,而“学会”就意味着“记住了”。接下来,拉什利通过手术的方式,强行把老鼠大脑的某块区域破坏掉,然后再看老鼠的行为表现。如果老鼠还记得这项技能,那就说明记忆不存在于这块脑区;如果老鼠完全不记得这项技能了,就意味着记忆存在于这个脑区。

按照这个思路,拉什利建了一个小迷宫,选取了三组老鼠。其中的两组老鼠将学习“走迷宫”——在起点处放进老鼠,在终点处放老鼠爱吃的食物,然后让老鼠学会走迷宫。第一次,老鼠跑向食物的过程很缓慢,有几次还走进了死胡同。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多,这两组老鼠从起点跑到终点的用时越来越少,这说明老鼠慢慢学会了走迷宫,知道怎样才能最快吃到食物。接下来,拉什利给其中一组已经学会走迷宫的老鼠实施脑部手术,破坏大脑某个部分,再让这些老鼠去走迷宫,看它们还会不会有之前的记忆。

然而实验的结果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拉什利发现:无论手术破坏老鼠大脑的哪个位置,对“走迷宫”这一行为的影响都不明显。于是,拉什利开始扩大对老鼠大脑的破坏范围,本来破坏一个点,现在破坏一整片。终于,老鼠出现“失忆”情况,不会走迷宫了。但因为老鼠的大片脑区都被破坏了,所以具体记忆是在哪个脑区起作用根本说不清楚。实验只能得出老鼠失忆的程度与脑部创伤的大小相关,而与创伤的位置无关的结论。

怎么跟自己预想的结果不一样呢?拉什利换了一批又一批老鼠,后来又用猫做了“逃脱迷箱实验”——把猫锁在箱子里,并给箱子通电,让猫遭受电击。与此同时,箱子里有机关,只要猫找到机关,就能打开箱子逃走。而猫学会逃脱后,他又把猫的大脑皮质某些部分切除,再放回箱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猫会丧失习得的逃脱行为。但是,如果再加以训练,这只猫依然能学会逃脱行为。这样的结果让拉什利直接蒙了。不过,拉什利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没错,肯定是实验哪个环节出问题了。

就这样,拉什利的动物实验一做就是30多年,不知道有多少只老鼠、猫、狗惨遭他的毒手。可最后,拉什利还是放弃了,因为无论他怎么破坏老鼠的大脑,老鼠依然能够顺利地通过迷箱学习实验,这似乎只能说明破坏大脑对老鼠的记忆没有影响。可是做了这么多努力,不总结出点儿理论怎么行。于是,拉什利就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出了“记忆整体论”,认为人的记忆存储是没有定位的,而是分散在整个大脑皮层。

当然,这个理论从今天的角度看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当时的拉什利已经尽力了,他投入了整整30年的研究时间,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的确是拉什利运气不佳,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进步没有到位,人类对大脑的研究手段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