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油脂、调味品和料物
一 食用油脂
元代的食用油脂可以分为动物性油脂和植物性油脂两大类。宫廷和民间饮食中常见使用“羊脂”,即羊的肥肉,高温化开就成为油。宫廷中的馒头、角儿、奄子、包子大多以羊肉、羊脂加上蔬菜、调料为馅[133]。民间的干面食品所用馅也要加入羊脂[134]。宫廷中广泛食用酥油,“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就成了酥油。“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赤(系打油木器也)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今亦云白酥油。”[135]马思哥油与酥油的制作方法是一样的,但较为纯净,颜色也有差别。这是蒙古人的传统方法。猪肉占有重要地位,在民间,食用的动物性油脂中除羊脂油外,猪油应占相当大的比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载“肉油饼”“酥蜜饼”都用猪脂油、羊脂、羊脂油,便是一例[136]。
元代食用的植物性油脂有麻油(芝麻油)、豆油、菜油、杏子油、松子油等。麻油是从芝麻中提炼的[137],又称香油,在烹饪中广泛使用[138]。例如“川炒鸡”“盘兔”,都是将“香油炼熟”,下肉炒的。“爊鹅鸭”也是“每只洗净,炼香油四两,爁变黄色”的。民间制作的鱼包子、鹅兜子、杂馅兜子、蟹黄兜子等,馅都用香油,有的还加上羊脂、猪膘[139]。当时已发现麻油“过于煎熬者,性极热,勿用”[140]。现代科学已经证实脂肪不能加热过度。豆油是从大豆中榨取的,元代《饮食须知》中说:“豆油,味辛甘,性冷,有微毒。多食困脾,发冷疾,滑骨髓。”[141]可见已在食用之列。当时有“清油”之名,疑应是豆油[142]。菜油是从油菜籽中榨取的。油菜就是芸苔菜[143]。芸苔籽榨油,在唐宋时已见记载[144]。但元代的《农桑辑要》中却没有提到榨油之事,《农书》也只说“其子入药,功用颇多”[145],可能还不普遍。松子油是“松子不以多少,去皮,捣研为泥”,“水绞取法熬成,取浮清油,绵滤净,再熬澄清”。杏子油是“杏子不以多少连皮捣碎”,“水煮熬取浮油,绵滤净,再熬成油”[146]。这两种油产量有限,只能供宫廷及贵族使用。此外,“回回食品”还用“回回油”,大概是用回回豆榨取的[147](图2-7)。

图2-7 王祯《农书》中的榨油图
二 调味品
食品加工离不开各种调味品和“料物”。元代杂剧中写道:“你说道少盐欠醋无滋味,加料添椒才脆美。”[148]生动地说出了调味品和“料物”在食品加工中的重要性。
元代常见的调味品有盐、酱、醋、糖、蜜等。
(一)盐
盐有海盐、池盐、井盐之分,海盐又有煮制和晒制的不同。在各种调味品中,盐的用途最广。但各地出产的盐质量差别很大,有的“味甘”,有的“味苦”,有的较纯,有的掺有各种杂质。供应宫廷的盐称为“常白盐”,“此乃内府必用之物”,经过特殊的加工,用专门的船运送。一般百姓食用的则往往是“杂和沙土”的“不洁之盐”[149]。贾铭说:“盐中多以矾、硝、灰石之类杂秽,须水澄复煎乃佳。河东天生成及晒成者无毒,其煎炼者不洁,有毒。”[150]“河东天生成”指山西解州盐池(在今山西运城境内)出产的盐。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各种盐之间成分、质量的差别,而且主张对盐进行精加工,“水澄复煎”。名画家、美食家倪瓒记下了制作精盐之法:“白盐饼子。用盐不拘多少,以水淘化。用筲箕铺粗纸于底,倾水在内,放净锅上。候水滴净,就煮,炒干。再入内。以生芝麻少许和之,捺实,火煅。候作汁,倾下石碗子内,作饼大小如意。”[15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亦有澄洗盐之法:“先以缸盛水,次以梢箕盛盐于水中搅漉,好盐自隔箕儿下,垃圾、石土、粪草之类皆留其中。须臾,缸面上又有一层黑泥末,以搭罗掠去之尽。缸中皆净咸水,盐如雪,自澄于缸底,别以器盛起。”[152]
操作过程虽有差别,但都是将盐溶入水中使之与杂质分离。经过这样加工的盐,质量是比较好的。
(二)酱
酱主要用豆或面粉发酵制成。黄酱(分生、熟)以黄豆、黑豆和面制作,另有单以豆、面粉制作的豆酱、面酱。熟黄酱是以黄豆或黑豆炒熟后磨成细末,“每豆细末一斗,面一二斗,入汤和匀,切片子,蒸熟”,挂在芦席上以烈日晒干,然后加盐、水再晒而成。生黄酱则将豆在水中浸泡后入锅煮烂,摊开,用白面拌匀,摊在芦席上,烈日晒干,加盐、水再晒而成。其他酱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此外还有榆仁酱和大麦酱。前者以榆仁为原料制成。王祯在他的著作中征引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二月,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畜。色变白,将落,可作。”王祯解释说:“即榆酱也。”[153]可见榆仁酱的制作由来已久。《饮膳正要》说,“榆仁,味辛温,无毒,可作酱,甚香美,能助肺气,杀诸虫。”[154]大麦酱则是以黑豆煮烂后拌以大麦面,其他程序与黄酱相似。酱是“开门七件事”之一,在烹饪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京城中“经纪生活匠人等”有时以酱下饭[155]。
倪瓒在他的饮食著作中记录了“酱油法”:“每黄子一官斗,用盐十斤,足秤;水廿斤,足秤。下之须伏日,合下。”[156]只有黄子(豆饼上黄后捣碎)、盐、水的比例,缺乏详细的操作程序。但这是关于“酱油”的明确记载。从现存的记载来看,当时饮食用的都是酱,不是酱油。酱油的流行,时间要更晚一些。
(三)醋
元代醋的原料主要是粮食,其次是果品。粮食中陈米、小麦、大麦、麦麸、糠、面粉均可制醋[157]。果品中可用来造醋的有桃、葡萄、枣等,所得便是桃醋、葡萄醋、枣醋[158]。各种醋中,“米醋乃良”[159]。“米醋为上,入药用”[160]。人们已认识到,醋“解鱼、肉、瓜、菜毒”,有杀菌的功能[161]。生食鱼、肉、瓜、菜,常常加醋解毒。当时有一种“千里醋”,“乌梅去核,一斤许,以酽醋五升浸一伏时,曝干。再入醋浸,曝干。再浸,以醋尽为度。捣为末,以醋浸钲饼(即蒸饼)和为丸,如鸡头(芡实)大。欲食,投一二丸于汤中,即成好醋矣。”[162]这样的制品便于携带远行,故有“千里”之名。镇江金坛县出产的醋,“极酽且美”,有名于时,是上供宫廷的贡品[163]。一直到现在,镇江醋仍是名优特产。
(四)糖
甜的调味品有糖、蜜和饧。糖是用甘蔗汁熬成的。《饮膳正要》说:“甘蔗汁熬成沙糖。”[164]广东许多地方都产蔗,“乡村人煎汁为沙糖”[165]。总的来说,蔗生长在南方,但当时北方亦有种植,至元十年(1273)由中央大司农司编纂并颁行的《农桑辑要》一书,许多内容辑自前代农书,但有关蔗的部分却是“新添”的[166]。其中说:“如大都天气,宜三月内下种,迤南暄热,二月内亦得。”显然大都周围亦种蔗。此书还详细记述以蔗制糖的过程:“将初刈倒秸秆,去梢、叶,截长二寸,碓捣碎,用密筐或布袋盛顿,压榨取汁。即舀铜锅内,斟酌多寡,以文武火煎熬。其锅隔墙安置,墙外烧火,无令烟火近锅。专一令人看视,熬至稠粘似黑枣,合色。”再“用瓦盆一只,底下钻箸头大窍眼一个,盆下用瓮承接。将熬成汁用瓢豁于盆内,极好者澄手盆,流于瓮内者,止可调渴水饮用。将好者止就用有窍眼盆盛顿,或倒于瓦罂内亦可,以物覆盖之,食则从便”[167]。这是简单分离糖蜜取砂糖的办法。全国统一以后,一种外来的技术提高了糖的质量,即用有碱性特征的植物灰将糖净化。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说:“自建宁府(应为路,治今福建建瓯)行三日……抵温敢(Unguem)城。此城制糖甚多,运至汗八里城,以充上供。温敢城未降顺大汗前,其居民不知制糖,仅知煮浆,冷后成黑渣。降顺大汗以后,时朝中有巴比伦(Babylonie,指埃及)地方之人,大汗遣之至此城,授民以制糖术,用一种树灰制造。”[168]但是,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种技术是由波斯人发明的。14世纪的记载,已有黑砂糖、白砂糖之别,而在白砂糖中有“绵白如粉者为糖霜”,大概类似今天的绵白糖[169]。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所载各种饮料中,需要甜味的一般用蜜,少数用砂糖、糖霜;而《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中,需要甜味的多数用白砂糖,其次是“砂糖”“白砂蜜”“蜜”,还有“白纳八(原注:系砂糖)”。可以认为,白砂糖当时还是比较贵重的,宫廷饮料中常用,民间则不多见。
元朝中央政府设有砂糖局(又称大都造砂糖局[170]),“掌砂糖、蜂蜜煎造,及方贡果木”[171]。又有砂糖库,是收贮砂糖之所[172]。砂糖局煎造官(提点)从五品,砂糖库大使正六品,在同类机构中职品是比较高的,说明皇室对砂糖生产和贮藏的重视。在杭州亦设有砂糖局,离杭州有相当距离的处州路(路治丽水,今浙江丽水)“所产荻蔗,每岁供给杭州砂糖局煎熬之用”。负责的“糖官皆主鹘、回回,(尤忽,即犹太人)富商也”。主鹘又作术忽,即犹太人。他们利用这一机构敲诈勒索,“为害滋甚”,而制出的糖要比民间贵数十倍,因而被革除。官设的砂糖局所生产的糖,主要供宫廷及上层贵族、官僚消费,民间亦有糖的制造和出售,杭州的果木铺便出售砂糖[173]。
至元七年至十一年(1270—1274)间,大臣廉希宪“有疾,帝(忽必烈)遣医三人诊视,医言须用砂糖作饮,时最难得,家人求于外,阿合马与之二斤,且致密意。希宪却之曰:‘使此物果能活人,吾终不以奸人所与求活也。’帝闻而遣赐之。”[174]阿合马是忽必烈最宠信的权臣。可见在全国统一以前,砂糖在北方还是罕见之物,只有宫廷和权臣家中才有。全国统一以后,南方大量出产甘蔗,为制糖提供了充分的原料,糖的食用也就普遍了。
(五)蜜
蜜是从蜂巢中割取的。元代在养蜂取蜜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人家多于山野古窑中收取。盖小房,或编荆囤,两头泥封,开一二小窍,使通出入。另开一小门,泥封,时时开却,扫除常净,不令他物所侵。秋花凋尽,留冬月可食蜜,(蜜)脾割取作蜜、腊。”[175]蜜脾即巢脾,是由工蜂泌蜡造成的连片的巢房,为蜜蜂产卵、发育和贮蜜的场所。土法割蜜一般是用刀割下,以布包裹巢脾绞取所贮蜜汁,绞蜜后已毁的巢脾可以熬制提炼成黄腊[176]。割蜜时间各地不尽相同。“凡取蜜,夏、冬为上,秋次之,春则易发酸。川蜜温,闽、广性热,西南蜜凉,色白味甜。”[177]
元代饮食中,需要甜味时,或加蜜,或加糖。蜜的使用相当广泛,很多饮料中加蜜,果品用蜜腌煎,甜馅食品也常加蜜。用大麦芽和米加工制成的,饧则很少使用。
三 料物
“料物”在烹饪中有重要作用。《饮膳正要》所载有胡椒、小椒、良姜、茴香、莳萝(土茴香)、陈皮、草果、桂(皮)、姜黄、荜拨、缩砂、荜澄茄、甘草、芫荽子、干姜、生姜、五味子、苦豆(葫芦巴)、马思答吉、咱夫兰、栀子、哈昔泥等[178]。《饮食须知》所收有薄荷、荜茇(即荜拨)、草豆蔻(即草果)、红豆蔻(即良姜)、食茱萸、川椒、胡椒、小茴香、莳萝、桂皮、缩砂仁、白豆蔻等[179]。“料物”的共同功效是去腥解毒,帮助消化,增加食欲。“料物”中有些是香料,有些是药物,实际上很多香料亦可作药物用。
从产地来区分,多数“料物”是中国本土出产的,如陈皮、桂皮、薄荷、生姜、干姜、茴香、五味子、甘草等。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海外传入的。元代进口货物中,“料物”占有一定比重,如胡椒、白豆蔻、茴香、荜拨、荜澄茄等。《饮膳正要》中特别记述了几种外来的“料物”[180]:
马思答吉,味苦,香,无毒。去邪恶气,温中利膈,顺气止痛,生津解渴,令人口香(生回回地面,云是极香种类)。
咱夫兰,味甘平,无毒。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久食令人心喜(即是回回地面红花,未详是否)。
哈昔泥,味辛温,无毒。主杀诸虫,去臭气,破郤瘕,下恶除邪,解蛊毒(即阿魏)。
稳展,味辛温苦,无毒。主杀虫去臭,其味与阿魏同。又云即阿魏树根。淹羊肉,香味甚美。
明代学者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根据《饮膳正要》收录了“马思答吉”,但说:“不知何状?”[181]显然没有见过。成书于元代的《回回药方》中常见有“麻思他其”一名,即是“马思答吉”的异译,下注“即西域芸香”。同书又有“咱法兰”,则是“咱夫兰”的同名异译,下注“即番栀子花蕊”[182]。李时珍称之为“番红花”[183]。“马思答吉”前代未见记载,可能是元代开始传入的。“咱夫兰”大概就是宋代著作中的“蕃栀子”[184]。“哈昔泥”即阿魏,至迟在唐代已见记载。“稳展”是阿魏树根,前代未见记载。“咱夫兰”“哈昔泥”在宫廷饮食中常作为“料物”使用,如“黄汤”“炒狼汤”中都加一钱“咱夫兰”,“苦豆汤”用“哈昔泥”半钱,而“撒速汤”则用“哈昔泥”,“如回回豆小两个大”。“马思答吉”使用很少,有“马思答吉汤”,以羊肉、草果、官桂、回回豆子“同熬成汤,滤净,下熟回回豆子二合,香粳米一升,马思答吉一钱,盐少许,调和,匀下事件肉、芫荽叶”。实际上马思答吉不过一钱,却以它命名[185]。
除了上述香料、药材作为“料物”外,蔬菜中的葱、蒜、芫荽也常常起“料物”的作用。姜既是一种蔬菜,又是一种药物,也起“料物”的作用。芥子制成的芥末,味辛辣,也是常见使用的调味品。
宫廷中大多数菜肴都使用一种或更多的“料物”,有的多达七八种,如“猪头姜豉”用陈皮、良姜、小椒、官桂、草果、芥末和葱,“熊汤”用草果、胡椒、哈昔泥、姜黄、缩砂、咱夫兰,再以“葱、盐、酱一同调和”[186]。《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所载民间各种菜肴食品中,常见的“料物”是姜、椒、葱、茴香、芫荽等,反映出汉族饮食的特色。有的还用橘皮、橘丝,这是宫廷饮食中没有的。
[1] 《农书·农器图谱集之九·杵臼门》。
[2] 《元史》卷六五《河渠志二·广济渠》。
[3] 《元史》卷六四《河渠志一·通惠河》。
[4] 《析津志辑佚·物产》。
[5] 胡助:《京华杂兴诗》,《纯白斋类稿》卷一。
[6] 《析津志辑佚·物产》。
[7] 《元史》卷一二五《铁哥传》。
[8] 《山居新语·国朝尚食局》。
[9] 《农书·百谷谱集之一·水稻》。
[10] 《析津志辑佚·风俗》。
[11] 秦简夫:《东堂老劝破家子弟》,《元曲选》。
[12] 《饮膳正要》卷二《食疗诸病》。
[13] 陈直撰,元邹铉续增:《寿亲养老新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主要内容是老人养生之方,亦涉及各种疾病的食疗方法,以上粥名除见于《饮膳正要》外,分见此书卷一《食治老人诸疾方》、卷二《妇人小儿食治方》。
[14] 《农书·百谷谱集之一·小麦》。
[15]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16]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17]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24页。
[18]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19]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20]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21] 《梦粱录》卷一六《面食店》;《东京梦华录》卷四《食店》。
[22] 邓广铭:《宋代面食考释——棋子面》,《中国烹饪》1986年第4期。
[23]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24]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25页。
[25]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26]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治妊娠诸病方》。
[27]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治血气诸病方》。
[28]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29] 欧阳修:《归田录下》,《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二七。
[30]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31]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食治冷气诸方》。
[32] 《饮膳正要》卷二《食疗诸病》。
[33]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34] 《朴通事谚解》卷中、卷下。
[35]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湿面食品》。
[36] 陶宗仪:《馄饨方》,《辍耕录》卷二四,中华书局1959年版。
[37]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38] 《析津志辑佚·风俗》。
[39] 佚名:《崔府君断冤家债主》,《元曲选》。
[40] 张国宾:《相国寺公孙合汗衫》,《元曲选》。
[41]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24页。
[4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干面食品》。
[43]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44]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干面食品》。
[45] 姚守中:《(中吕)粉蝶儿·牛诉冤》,《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1页。
[46]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23页。
[47] 谈铭永:《说蒸饼》,《明报月刊》1986年第8期。
[48] 《朴通事谚解》卷下提到稍麦粉汤、素酸馅稍麦。
[49]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50]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干面食品》。
[51] 《朴通事谚解》卷下,第323页。
[52] 沈仲纬:《刑统赋疏》。
[53] 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荤素从食店》;周密:《市食》《蒸作从食》,《武林旧事》卷六。
[54]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55]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从食品》。
[56]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57] 《朴通事谚解》卷下。
[58] 《析津志辑佚·风俗》。
[59] 《老乞大谚解》卷上,第110页。
[60]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从食品》。
[61] 《朴通事谚解》卷下。
[62]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63] 元淮:《农家》,《金囦集》卷一。
[64] 《农书·百谷谱集之一·大小麦》。
[65]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66] 《寿亲养老新书》卷二《妇人小儿食治方》。
[67] 《农书·百谷谱集之二·荞麦》。
[68] 吴昌龄:《西游记》,见《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8—649页。
[69] 《农书·百谷谱集之二·荞麦》。
[70] 《析津志辑佚·风俗》。
[71]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72] 《农书·百谷谱集之二·黍》。
[73] 《析津志辑佚·风俗》。
[74]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食治养老益气方》。
[75]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76] 《寿亲养老新书》卷一《食治养老益气方》。
[77] 《农书·百谷谱集之二·小豆》。
[78]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79]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
[80] 《农书·百谷谱集之二·豌豆》。
[81] 佚名:《冻苏秦衣锦还乡》,《元曲选》。
[82] 武汉臣:《散家财天赐老生儿》,《元曲选》。
[83] 《朴通事谚解》卷上、卷下。
[84] 《老乞大谚解》卷下。
[85] [英]道森:《出使蒙古记》,第17页。
[86] [英]道森:《出使蒙古记》,第115、151、179、187、193、197、203页。
[87] 《经世大典·站赤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一六。
[88] 杨显之:《郑孔目风雪酷寒亭》,《元曲选》。
[89]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90] 《老乞大谚解》卷下。
[91] 《朴通事谚解》卷中。
[9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
[93] [美]保罗·D.布尔勒:《13—14世纪蒙古宫廷饮食方式的变化》,陈一鸣译,载《蒙古学信息》1995年第1期。
[94]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95]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女直食品》。
[96] 以上均见《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97] “文宗后尝椎杀周王妃于烧羊火炕中。”(孔齐:《周王妃》,《至正直记》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8] 见元代耶律铸《行帐八珍诗·软玉膏》。作者说:“软玉膏,柳蒸羔也,好事者名之。”(《双溪醉隐集》卷六)
[99] “马思答吉”即西域芸香,见后。“沙乞某儿”即蔓菁根。由两名可知应是“回回食品”。
[100] 汪元量著,孔凡礼辑校:《湖州歌九十八首》,《增订湖山类稿》卷二。
[101]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撰》。
[102] 《朴通事谚解》卷上。
[103] 《朴通事谚解》卷上。
[104] 按照“酥油肺”“琉璃肺”的制作,应是先灌入物品后再冰镇,较为合理。
[105] 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3—14页。
[106] 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9—10、17页。
[107] 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元曲选》。
[108]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饮食类·蔬食》。
[109] 《饮食须知》卷二《谷类》。
[110]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第10—11页。
[11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素食》。
[112] 《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盐课·盐干鱼难同私盐》,台北故宫博物院影印本。
[113] 《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盐课·越界鱼鲞不拘》。
[114] 《农书·百谷谱集之三·蓏属之四·蔬属》。
[115] 《元典章》卷二二《户部八·盐课·盐法通例》。
[116]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
[117] 至正《四明续志》卷五《土产·水族》。
[118] 《饮食须知》卷六《鱼类》。
[119] 至正《四明续志》卷五《土产·水族》。
[120] 《农书·百谷谱集》之四、之五。
[121]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饮食类》。
[122] 《农书·百谷谱集》之三、六、七、八。
[123] 佚名:《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曲选》。
[124] 《农书·百谷谱集》之三、六、七、八。
[125] 参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果实类·造蜜煎果子法》。
[126]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果实类》诸条。
[127] 《农书·百谷谱集之七·果属》。
[128] 佚名:《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曲选》。
[129] 《农书·百谷谱集之七·果属》。
[130] 《至正直记》卷三《不食糟辣》。
[131] 罗天益:《酸多食之令人癃》,《卫生宝鉴》卷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
[132] 佚名:《逞风流王焕百花亭》,《元曲选》。
[133]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134]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干面食品》。
[135] 《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
[136]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从食品》。
[137] 芝麻“取其油可以煎烹,可以燃点”。(《农书·百谷谱集之二·谷属》)
[138]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一般均称“香油”,但己集《饮食类》“婺州腊猪法”称“芝麻油”。
[139]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肉下饭品》。
[140]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41]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4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饮食类·江州岳府腌鱼法》。
[143] 《饮食须知》卷三《菜类》。
[144] 洪光柱:《中国部分食用植物油脂制取史》,《中华食苑》论文第一集,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145] 《农书·百谷谱集之四》。
[146] 《饮膳正要》卷二《诸般汤煎》。
[147]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庚集《饮食类》。
[148]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选》。
[149] 《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盐法》。
[150]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51]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第37页。
[15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诸酱类·造酱法》。
[153] 《农书·百谷谱集之九·榆》。
[154] 《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
[155] 《析津志辑佚》,第207—208页。
[156]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第1页。
[157]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造诸醋法》。
[158] 《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
[159]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60] 《饮膳正要》卷三《米谷品》。
[161]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62]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己集《造诸醋法》。
[163] 至顺《镇江志》卷四《土产》。
[164] 《饮膳正要》卷三《果品》。
[165] 《元一统志》卷九《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66] 《农桑辑要》凡引用前代农书均注明出处,新增加的内容则以“新添”标明。
[167] 缪启愉:《元刻农桑辑要校释》,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第458页。
[168] 《马可波罗行纪》中册,冯承钧译,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01页。“温敢”今地说法不一,但在福建境内是可以肯定的。
[169]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70] 《事林广记》别集卷一《官制类·随朝职品》。
[171] 《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
[172] 《事林广记》别集卷一《官制类·随朝职品》。
[173] 杨瑀:《山居新话》,“李朵儿只左丞”条。
[174] 《元史》卷一二六《廉希宪传》。
[175] 《元刻农桑辑要校释》,第504页。
[176] 《元刻农桑辑要校释》,第504页。王祯《农书·农桑通诀之五·畜养篇》同。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亦有“割蜜”的记载。
[177]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西南”疑有误。
[178] 《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
[179] 《饮食须知》卷五《味类》。
[180] 《饮膳正要》卷三《料物性味》。
[181] 《本草纲目》卷二六《菜部》。
[182] 《回回药方》是阿拉伯医书的译本,或据阿拉伯医书编译而成的著作,成书应在元代。现存残本四卷,藏北京图书馆。江润祥将残本影印问世,香港中国编译印务有限公司1996年第1版。“麻思他其”“咱法兰”见该书第384页。他处尚有,不列举。
[183] 《本草纲目》卷一五《草部》。
[184] 周去非:《香门》,《岭外代答》卷七。
[185]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
[186] 《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