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 越裳献白雉与王莽托古自颂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都,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东汉)班固《白雉诗》
白雉是白色羽毛的野鸡,古时以为瑞鸟。西周成王时越裳国献白雉,被认为是周公治致太平的结果。中国古籍中关于越裳的记载,最早见于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卷七,周成王十年,“越裳氏来朝”。[397]《后汉书·南蛮传》云:“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398]《周礼》云:“九夷远极越裳,白雉、象牙,重九译而来。”[399] 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上云:
大驾指南车,起于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皆迷四方,于是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位,故后汉恒建。旧说云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常氏重译来献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归路,周公锡以文锦二疋、軿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越常氏载之以南,缘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使大夫窭将送至国而还至。始制车,辖轊皆以铁,还至,铁亦销尽。以属巾车氏收而载之,常为先导,示服远人而正四方也。车法在《尚方故事》,汉末丧乱,其法中绝,马先生钧绍而作焉。今指南车,马先生之遗法也。
越裳,古代国名、氏族名,又作越常、越尝,其故地迄无定论。[400] 汉代以前,古代文献记载的越裳,系指我国南方荒远之国。《汉书》颜师古注曰:“越裳,南方远国也。”[401] 有人认为越裳在越南,越南学者陶维英《越南古代史》说:“在扬子江(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越族的一个国家越裳国,是可能存在过的。因此,今日越族的一些后裔民族,其中包括越南在内,他们仍然还追溯着越裳,并被他们视为自己的祖国。”[402]《中华古今注》说由扶南、林邑沿海行,到越裳须坐船“期年”,即一年,海行如此之久,似乎不在今越南,应该更加遥远。张星烺从法国鲍梯之说,认为“越裳”不在今之越南,而在迦尔底(Chaldaea,古巴比伦人的一个王国)。[403] 有人认为向周成王献白雉的越裳,应该在今老挝或缅甸。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云:
成王之时,有三苗贯桑而生,同为一秀,大几满车,长几充箱。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周公曰:“三苗同一秀,意者天下殆同一也?”比期三年,果有越裳氏,重九译而至,献白雉于周公。道路悠远,山川幽深,恐使人之未达也,故重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黄发曰: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意者中国殆有圣人,盍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敬求其所以来。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404]
清魏源《圣武记》云:“老挝,即古越裳氏。”[405]黄现璠认为是在老挝与缅甸一带。以为越裳即是今天的缅甸掸人,可能是根据“裳”“掸”两字的对音,掸族自称“傣人”,和泰国人同源。[406]汉代以后史籍多以今越南中南部为周越裳氏的故地。按照《尚书大传》云“交阯之南有越裳国”,交阯之南在今越南南部。汉扬雄《交州箴》云:“交州荒裔,水与天际;越裳是南,荒国之外。爰自开辟,不羁不绊,周公摄祚,白雉是献。昭王陵迟,周室是乱。越裳绝贡,荆楚逆叛。”[407]也以为越裳在交州之南。三国以后,九德郡设越裳县,位今越南义静省南部的河静(Ha Tinh)一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六引《林邑记》云:“九德,九夷所极,故以名郡。郡名所置,周越裳氏之夷国。”[408]三国吴时曾置越裳县,属州,
州州治在今乂安地区,越裳在其南。据黄盛璋考证,此越裳县当在今越南德寿附近。[409]
王莽善于作秀和炫耀。因为周公时越裳献白雉,昭示西周天下和平,因此他也排演了一出“越裳献白雉”的政治闹剧。《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410] 此时平帝年幼,太皇太后临朝,王莽秉政。王莽以周公时典故,借越裳献白雉炫耀威德。《汉书·王莽传》记载:“始,讽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可见“越裳献白雉”是王莽一手捏造的故事。“越裳”可能出于王莽的伪托,他通过益州令塞外蛮献白雉,把西南夷某地入贡国家附会为越裳。王莽以此大做文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安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 太后问公卿曰:‘诚以大司马有大功当著之邪?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 于是群臣乃盛陈 ‘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 太后诏尚书具其事。”[411]
王莽推让,群臣恳请,最后太后准群臣奏,下诏策封王莽:“大司马新都侯莽,三世为三公,典周公之职,建万世策,功德为忠臣宗,化流海内,远人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其以召陵、新息二县户二万八千益封莽,复其后嗣,畴其爵邑,封功如萧相国。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以故萧相国甲第为安汉公第,定著于令,传之无穷。”太后策封王莽诏再次强调“越裳献白雉”的意义。“于是莽为惶恐,不得已而起受策。策曰:‘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群僚众位,而公宰之;功德茂著,宗庙以安,盖白雉之瑞,周成象焉。故赐嘉号,曰安汉公。辅翼于帝,期于致平,毋违朕意。'”[412] 王莽因此获得“安汉公”的爵号,成为他的重要政治资本。后王莽上太后《奏羌豪内附书》又云:“太后秉统数年,恩泽洋溢,和气四塞。绝域殊俗,靡不慕义,越裳氏重译献白雉,黄支三万里贡生犀,东夷王度大海奉国珍,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今西域良愿等复举地为臣妾,昔唐尧横被四表,亦无以加之。”[413] 字面上推功于太后,实际上在吹捧自己辅政之功。
东汉建立之初,又有日南徼外蛮献白雉的记载。《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三年(37年)“九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414]《后汉书·南蛮传》也记载此事,云东汉“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明年,南越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415] 明帝时也有白雉出现的神话。《后汉书·明帝纪》记载,永平十一年(68年),“是岁,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时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416] 章帝元和元年(84年),“日南徼外蛮夷究不事人邑豪献生犀、白雉”。[417] 东汉光武帝是相信图谶之说的,他相信诸如越裳献白雉象征天下和平的故事,因此才有日南徼外蛮献白雉的故事发生,虽然没有说是越裳国所献,但既然是白雉,其含义是相同的。王莽刚制造过“越裳献白雉”的神话,不便重复他的故事,而是由日南徼外蛮来献。可能是朝廷讽日南徼外蛮来献,也可能是日南徼外蛮故意迎合光武帝的心理来献,总之其用意是明显的,借周公故事以称扬当今皇上的功德。东汉文学家班固《白雉诗》颂其德:“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嘉祥阜兮集皇都,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纯精,彰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李善《文选》注引范晔《后汉书》曰: “永平十(一)年,白雉所在出焉。”又引《东观汉记》:“章帝诏曰:‘乃者白乌神雀屡臻,降自京师也。'”[418] 说明当时也对此事大加渲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班固发挥赋这一文体“润色鸿业”的功能,加入了这一片颂扬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