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淮河流域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
1977年在江苏省北部泗洪县下草湾发现的长臂猿化石,被考古界命名为双沟醉猿。它是新第三纪长臂猿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
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和江淮地区一直有古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并留下了分布地域广泛、数量较多的文化遗址。如淮河上游的河南许昌的灵井人;淮河中游的安徽和县猿人、巢县人;淮河下游山东沂源县的沂源猿人、日照的秦家官庄人、沂水的南洼洞人,江苏泗洪的下草湾人、新泰乌珠台人、沂源县千人洞人、郯城黑龙潭人,江苏的东海县大贤庄人等。
至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的文化遗址更是星罗棋布,文化形态也是丰富多彩。在这一时期,淮河流域的北部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龙山文化,南部长江流域有屈家岭文化、彭头山文化、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而处于中间地带的淮河流域也有自己独立形成与发展的本土文化。如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淮河中游的双墩文化,淮河下游的顺山集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北辛文化等。贾湖文化距今9000—7000年前,与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相当;北辛文化、双墩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都在距今约7000年,北辛文化稍早,它们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年代相当;顺山集文化约为距今8500—7000年,与黄河下游的后李文化相当,早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和马家浜文化。
贾湖文化或被视为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地方类型,它是长江下游、淮河流域和黄河下游一带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成熟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这一支文化后来渐次向北、向东、向东南和西南方迁移,其文化也以中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其主流文化随着贾湖人的迁徙沿淮河从上游向下游传播,从而成为新石器时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性文化。
由此来看,产生并发展于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原文化的形成,同时由于它的广泛传播,也影响着淮河中游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并且直接孕育了淮河下游的北辛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后来在中国新石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大汶口—龙山文化。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晚期,由于自然的和社会的诸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各个不同族群的大规模迁徙,长江流域的屈家岭文化、彭头山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的北渐,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的东进,黄河下游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的南移,使淮河流域成为不同类型的史前文化的交汇点,不同的部族文化在这里产生交流、碰撞,最终形成融合、新变,不仅为淮河流域史前时期文化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同时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产生、华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4页。
[2][苏联]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94页。
[3][苏联]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0页。
[4]王雷:《民族定义与汉民族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5期。
[5]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72—373页。
[6](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7](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九,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16—9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