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朱志荣
田军2008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通过硕博连读,于2014年取得博士学位。他的《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一书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他嘱我写一篇序,我理当应允。在通读了书稿后,我写下了以下的感受,与本书的读者和田军本人交流。
21世纪以来生活美学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受到了欧美美学家的启发和影响,但是回顾中国几千年丰富的美学思想资源,涉及生活美学的思想独具特色,值得我们深入地进行研究。我20多年前从写作《商代审美意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开始,就关注三千多年来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识研究,它们无疑是中国古代生活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是审美活动的基本面,生活美学是美学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态,是美学基本形态的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潮流,显示了感官快适与心灵情趣的统一,既是我们美学思想的源头活水,又是美学原理的具体呈现,使美学理论落到实处,真正地接地气。
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思想尤其独特,是中国古代生活美学研究中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其中蕴含着非凡的智慧和深刻的思想。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审美趣味,特别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自觉地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进行反思,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他们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和文人赏、游等雅趣中探讨审美趣味,出现了一批从未有过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方面的著述。
田军重视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对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思想生成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了充分的阐释,分析了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考槃余事》、文震亨的《长物志》、计成的《园冶》、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许次纾的《茶疏》、黄龙德的《茶说》、董其昌的《骨董十三说》等著作中的生活美学思想,阐发了晚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文人雅趣,并结合晚明文人的清言、小品和游记等具体生活中审美趣味的记录,包括对文人的言行的记载等,使两者相互印证,相辅相成,总结了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本书重点研究了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思想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例如“如画的生活情境”,晚明文人将各类物件按照在已有图画中的形貌来制作,生活中的器物布局等也依图画展现,人仿佛是生活在画境中的点景人物,行在山水之间,游观生活。这种将中国画的视觉表现融入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形,影响和引导了江南地区审美趣味的发展,也是晚明所特有的。再如书中对晚明文人感物、品物、赏物、玩物、用物和置物的细致分析,乃至对插花、饮茶等生活中审美情趣的详尽分析,从理论层面加以总结,揭示其中基于日常又超越日常,以及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特点,阐释了晚明文人所强调的“宜”的特点,并且涉及雅俗关系和时尚等重要的生活美学问题,由此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于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田军在论述晚明文人生活美学思想的时候,用他们与西方学者杜威、托马斯·莱迪、斋藤百合子、阿托·哈帕拉等人相关的生活美学理论进行比较,从这些西方理论家“说开去”,对他们的理论观点进行补充和延展。其中对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探讨,立足对晚明文人文献的扎实研读和细致辨析,尝试着将中华生活美学与西方生活美学进行对话,推动中西美学资源的互补。通过中西参证,田军揭示了晚明文人日常生活审美的本来面目。
本书重视生活美学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的学理意识,深入阐发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思想,重视提炼概括和综合分析,具有理论的建构意识。其中通过史实考证、文本分析、理论阐述与现实指向相结合,从生活实践到理论反思,视角多元,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本书最后,田军重点讨论了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思想对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实践和美育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注重传统与当下的对话性、衔接性和延续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揭示出晚明文人的日常生活审美实践具有特色——生活情境的审美创构、生活之物的审美观照与生活细节的审美经营,拓展了生活美学研究的面向,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智慧,值得学界同行研读参考。
当然,本书对于晚明文人日常生活审美情趣的利弊得失,尚可作出更为客观的评价,为我们当代人审美化的生存既提供经验又提供教训。我期待田军今后在学理上进一步严格界定生活美学范畴,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生活美学的研究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