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监国太子到天启大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慈庆灯亮

“你觉得太子怎么样?”

“就是正常少年吧,陛下虽寄予厚望,但看起来太不切实际,他还没正式读书,谈何治国与监国,不懂在情理之中。”

“别这么悲观,我觉得太子很聪慧。”

“何以见得?”

“他上午力主册封养母为贵妃,现在又提出追封生母为皇后,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没那么复杂吧,力主封贵妃,是孝顺陛下,提议追封皇后,是孝顺生母也,算了,前方人多起来了,咱们不要继续背后编排,以后好好陪太子读书,先看看他能否坚持...”

“这倒是在理。”

......

文华殿碰头结束,太子与群臣各走各路,而大臣去的地方不同,便有人私下议论。

朱由校回到慈庆宫,简单吃了些点心便洗漱上榻,养足精神明天出阁读书。

这一夜。

魏朝再没自作主张,没人念黄书也没人勾引,因为明天起得极早。

按大明前期制度,太子读书很是辛苦。

每天早上寅时(3-5点)起床洗漱用早膳,到达文华殿完成课前准备;卯时(5-7点)诵读经典、温习功课;辰时、巳时(7-11点)为上午学习时间;未时、申时(13-17点)为下午学习时间;酉时(17-19点)为晚间温习,戌时(19-21点)向皇帝或太后请安,汇报当日学业。

也就是,每天凌晨3点起床,中午吃饭午休2个小时,直到晚上9点才回家。

另外,除了特殊假日或特殊原因,每月只有初一十五能休息。

这样高强度学习任务,就是放到未来也极为恐怖,所以到了明朝中期左右,无论太子还是年轻继位的皇帝,都几乎是选择了逃课。

其中只有一个例外,即朱常洛之父,万历帝朱翊钧。

他十岁登基,由张居正辅政,管教严苛,偷不了懒。

张居正定的‘工作计划’,小万历每月逢三、六、九上朝,其余时间全部安排日讲,且没有初一、十五假期,只有过年、大小寒等节日,正所谓读书习字,日讲不辍。

朱由校则比较幸运,有他爹朱常洛辍学为榜样,朝中大臣已经习惯太子逃学,加上没有强势的老师压制,后期就是逃学也在情理之中。

只不过,刚开始读书这几天,必须要装装样子。

今晚入夜就能睡,明晚就没有这种好事。

朱常洛养病不喜欢被打扰,所以请安和汇报学业,朱由校可以免去这一项,但也要等到戌初才回家(19点以后)。

按照提前约定,他每日学业有魏朝向王安汇报,王安则视情况向朱常洛转述。

......

当天夜里,魏朝便将文华殿碰头情况,详细向王安作了汇报。

王安听完回到暖阁,正犹豫要不要叫醒盘坐皇帝,朱常洛却主动睁眼开了口。

“魏朝来过了么?太子今日表现如何?”

“太子举止得体,群臣无不赞美其德,对了,他还试着议了政务...”

“哦?什么政务?”

朱常洛端坐榻上,露出一脸好奇的表情。

他每到晚上都盘膝而坐,直言这样休息更舒服,王安也就渐渐适应了。

这会见皇帝很有兴趣,王安遂凑近对曰:“一共议了几件,且容老奴细细道来...”

......

“照这么说,太子表现还是不错,拿不准的完全不应,拿得准的就做主,看来很快就能监国...”

见朱常洛语气轻松,且将监国之事旧事重提,王安遂附和提醒道:“太子聪慧,乃是万岁之福,不过他刚处理一次小事,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是不是多观察历练?别着急让他监国?”

“你是说熊廷弼?这事太子做得没错,什么情况都不了解,不发表意见是对的,如果当初作出决定,才是真的儿戏之举,朕以为太子有智慧,先让他适应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监国了。”

“呃...”

王安不知朱常洛为何这样急,明明身体已经在慢慢向好,为了一定要太子监国呢?

继续劝,肯定不讨喜。

思来想去,他又拐着弯提醒:“万岁爷,既然太子还要学一个月,这期间的大事如何决断?老奴挑选重要的奏疏,每天抽些时间向您汇报吗?”

“朕这身体,能理政吗?”

朱常洛白了他一眼,随后正色说道:“朕已经卧榻一月,没有朕批阅奏疏,朝廷就做事了?父皇二十八年不朝,不也没出什么乱子?”

“这...”

王安咽了咽口水,小声对曰:“就是先帝多年不朝,才留下眼前这局面,万岁您得引以为戒。”

“朕正因为知道,不想病体影响国事,所以才让太子监国。”

看到朱常洛决心坚定,王安又改变角度问道:“那太子读书这段时间,朝中紧要之事如何处理?”

“比如呢?”

“熊廷弼履职不力,朝中弹劾的奏折越来越多,应尽早决定他去留...”

王安话音未落,朱常洛便接话对曰:“诚如太子所言,朕对这个熊廷弼也不熟,你是什么意见?”

“奴婢...奴婢不好讲,不过朝中的大臣们,都对熊廷弼不看好...”

“所以你支持撤了他?”

朱常洛半眯着眼,他前几天看各朝实录,对朝臣抱团深有感触,所有人认定的事,就证明是对的?

自己的大太监,与朝臣处得这么和谐,可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才问出这话。

王安听出皇帝语气不对,连忙摆手解释:“老奴并不支持谁,老奴只听万岁爷的...”

“既如此,关于熊廷弼这件事,仍交给太子处理。”

“啊?可太子他...”

“太子了解得不够,那就把熊廷弼的一切,详细整理说给他听,然后再拿出主意来,这样正好能锻炼。”

朱常洛执意坚持,王安遂附和回应道:“老奴省得了,等会就派人去通知。”

“嗯,对了,五皇子年龄也不小了,是不是也可以出阁读书?”

“可以是可以。”

王安舔了舔嘴唇,又继续说道:“那样先要敕封五皇子,然后搬到宫外去居住,李娘娘此时未必同意,老奴建议万岁三思,相较您与太子读书年龄,五皇子还很小...”

“朕就这么一问,不会马上安排。”

朱常洛并不是关心儿子学业,而是提前为朱由校找替补。

也许太子仓促监国,不一定能替自己分忧,如果朱由检能提前开始学,说不定就培养出来了。

......

翌日寅时。

黑暗笼罩的紫禁城,慢慢出现荧荧火光。

慈庆宫,亮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