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监国太子到天启大帝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谁才是太子?

朱由校穿越之前,已经接受过现代教育,但明朝的皇家教育,也引起了他的兴趣。

听说太子读书苦,不试试怎么知道?

再说,他未来的知识,如果不经‘读书转化’,突然表现为成年人,必然引起外人怀疑。

虽然之前牛刀小试,没试出朱常洛是穿越者,但也有可能因病伪装,所以还不能下定论。

朱由校打算继续观察,以后找机会还要试。

所以,这书得读,还得认真读。

他洗漱用膳,天没亮就赶到文华殿。

根据计划‘课表’,清晨卯时是诵读与温习,是由伴读太监陪同,但朱由校第一天上课,首讲师傅要提前到。

第一天的首讲,是少詹事钱象坤,一个年过七旬、体型消瘦的干瘦老头,他赶在卯时前到了。

朱由校行了师礼,便回自己位置落座。

案上整齐摞着《论语》、《尚书》等儒家经典,以及《资治通鉴》、《皇明祖训》等历史、治国典籍。

看到朱由校坐好,钱象坤背手捻须转身,一边走向自己座位,一边悠悠说道:“太子既已准备好,那么就开始今日诵读,首先翻开《大学》第一页,不认识字不要紧,老夫念一句,太子读一句...”

“太子,这是《大学》。”

韩春也是伴读之一,他急忙为朱由校找出书本,并翻开第一页。

竖排版的书本,其中还有很多繁体字,朱由校虽然看得难受,但基本上都认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很好,保持洪亮声音,我们继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大学》是出自《礼记》的一篇散文,后为宋代儒者推崇而独立成书,成为‘四书’之一。

钱象坤原以为朱由校开蒙差,可能书中大部分字都不认识,所以第一天的期望值很低,怕学多了打击太子信心,便只打算领读开篇前两页,只需要朱由校读熟就是胜利。

小朱竟能博闻强记,钱象坤领读了几遍就能自己读,完全不依赖伴读太监提醒,而且只用了半个时辰,就将《大学》前两段背诵。

太子是神童?

不对,太子今年十六,正常十六的少年,也应该能做到。

是我最初要求低了,不要把他想成孩童。

所以钱象坤到辰时正课,便开始给朱由校讲解含义。

小朱听讲时频频点头,以及问答环节都让老钱满意,遂对巳时讲官魏广微密言,大夸太子才思敏捷。

巳时设有两堂课,前半个时辰教太子练字,后半个时辰继续学经典。

魏广微没有钱象坤幸运,朱由校前世没学过毛笔字,原身也没怎么练习,所以他基本算重头开始,写出来的字只能说认识,与美观没有半点关系。

不过朱由校对写字不抗拒,甚至不停请教魏广微握笔与力道,算是给这个师傅一点心理安慰。

巳时后段李标讲《论语》,午膳时段还不能完全休息,只有半个时辰用餐,午时正刻之后,就是李光元讲各种礼仪,然后时间便来到下午。

未时前半学《皇明祖训》,未时下半讲《资治通鉴》。

课程安排之紧,让第一天上课的朱由校也觉得压力山大,好在下午第二个讲官,是他最看重的孙承宗,为自己讲《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编撰者司马光等人有明显主观偏向,即将希望展现的内容大书特书,将不希望出现的内容删减,他们主要目的也不是著史,而是‘以史为鉴’告诉皇帝,变法的危害。

尽管如此。

这种编年体的创作方式,方便查看时代资料的特性,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直观探求历代兴亡规律,再借鉴前朝的统治经验,成为英明帝王必备‘枕边书’。

朱由校听儒家经典,学礼仪、祖训流于表面,但孙承宗的课却专心致志,也只有他的课才主动提问,给孙承宗留下了好学的印象。

下午申时。

明初皇太子文武兼修,这个时段一般学骑射、武艺,到了明中期逐渐偏学文,但后期除了万历皇帝,其余皇太子都会逃课。

朱由校的情况不一样,朱常洛为了让太子尽快监国,申时是他锻炼处理政务时间。

孙承宗前脚刚走,内阁次辅刘一燝、吏部尚书周嘉谟、户部尚书李汝华,各自捧着一些奏章书册到了。

众人讲礼落座,刘一燝率先便笑着说道:“殿下读书辛苦,处理政务也算放松。”

“本宫读书还好,要是太复杂的政务,估计比读书还苦。”

“呵呵,殿下谦虚了,今日的所议不复杂,两位尚书各有一题,分别是官员调整议案,以及陕西免赋赈灾奏疏,哦对了,还有熊廷弼相关文书...”

“阁老且慢。”

朱由校打断刘一燝,好奇问道:“昨日不是说好了吗?怎么还有熊廷弼?”

“殿下不了解熊廷弼,陛下口谕拿来相关文书,等您了解后再做决断。”

“父皇口谕?”

“是的。”

刘一燝颔首对曰:“臣今早去请安,陛下亲口吩咐的,不过殿下不用着急,你可以慢慢了解,今日也不用定下,咱们先议别的问题。”

“哦...”

“周尚书,你先把官员调动情况,与殿下好好说说。”

“是。”

周嘉谟展开名单,对几个升迁贬谪官员,一一详细做了介绍。

能拿到内阁讨论的官员,基本都是五品以上的中层官,而朱由校一个都不认识,当即便装傻表示自己不懂,建议直接转呈朱常洛御批。

这情况,在刘一燝预料之中,他本来就打算递给王安,现在只是多过了一手,无论朱由校同不同意,下一步还是让王安转呈皇帝。

而户部要定的议题,是陕北诸府持续两年大旱,旱情造成了大量流民,亟需朝廷减免灾地税赋,以及调拨钱粮赈灾。

这一条,朱由校没有推诿,当即便说道:“既然陕北受灾严重,那便按地方所请免税、赈灾,户部记得派出官员监督,保证赈灾钱粮送灾民手里。”

“太子仁慈,但税赋可免,赈灾钱粮哪里来?”

“嗯?”

朱由校听得一愣,心说谁才是太子?

我是户部尚书还是你?你怎么还反客为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