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界反抗日本侵略史(1903—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逻辑架构及相关史料的运用

一 逻辑架构

本书是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七七事变’前东北新闻界对日本新闻侵略的抵制研究”撰写的成果。研究中遵循日本对东北实施新闻侵略的路径,将其在东北由初期处心积虑的媒介部署到中期媒介力量的加强直至后期实行严格钳制的过程予以展示,并将东北新闻界对此所作的一系列反击行为进行了深入挖掘。

为保证考察的相对完整性,同时也为更加全面地揭示日本在侵略东北过程中新闻侵略行为的复杂性,展现其由隐性到显性的过程,还为充分展现东北新闻界由晚清开始便奠定的反帝传统,在成果的研究中,本书根据课题立项时的既定目标,结合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完整脉络,选择1903年秋日本在东北创办的第一份日系报刊《营口新闻》为开端,直至1945年8月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殖民统治解体为收束,补充了“七七事变”后日伪殖民统治日益深化后东北媒介环境的变化,这样便使论证的内容更加完善。

在研究分期及内容组织上,本书分别设置了1903年秋—1912年1月(晚清—辛亥革命时期)、1912年1月—1931年9月(北洋军阀及奉张军阀统治时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31年9月—1937年7月(“九一八”事变—日伪统治初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七七事变”—日伪统治中后期)这4个阶段,并对应了四章核心内容。为使东北新闻界对日本新闻侵略的抵制过程及因由更加清晰透彻,每章采用对比论述的写作方式,力图以日本对东北实施的新闻侵略手段为经,以广大东北民众受到的毒害及东北新闻界的抗争历程为纬,对日本人媒介与东北新闻界之间的相互博弈过程及结果进行深入探寻。围绕主题进行细致爬梳后,再精心撰写了小结,这样既能使读者对每一章的内容有着较为明晰的认识,又进行了理性升华,从而有助于启发读者思考。

尽管本书将主语落到“东北新闻界”,但在研究中并未从“东北新闻界”出发,而是将日本处心积虑地在东北进行媒介布局,利用诸多的媒体及报人实施对东北的新闻侵略这一视角入手,然后再论述东北新闻界的相关回应,这是基于历史的客观事实及因果关系出发而做出的逻辑架构,与我国外交政策上秉承的一贯理念一脉相承: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主动侵略他国,但为了维护独立的主权必须做必要的还击。

二 相关史料的运用

因本书主题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所以在研究中,笔者尽量照顾到不同的新闻媒介及不同时期的新闻人物、新闻活动、新闻事件,同时根据资料存续的现状,尽最大努力占有一手资料,即使是二手资料,也尽量找寻到最权威最有说服力的著述,并且将通过不同渠道搜集的文献相互比对,仔细勘核。尤其是全面翻阅了现存近代新闻史上日本人在东北创办的几份重要报刊(如《盛京时报》《泰东日报》《满洲报》《关东报》《大北新报》《大连新闻》《满洲日报》《大同报》等),以及东北国人创办的报刊(如《吉长日报》《国际协报》《大东日报》《东三省民报》《醒时报》《滨江时报》《东陲商报》《新民晚报》《吉林时报》《哈尔滨公报》《滨江日报》等)。与此同时,还重点对照了国内同时代有影响的几份大报,如《民国日报》《申报》《大公报》对同类事件所做的相关报道,避免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本着严谨的史学意识,做到言必有据,以达到对新闻发展整体乃至社会历史发展整体的认识,从而肩负起新闻史学的特殊地位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这项工作十分费时耗力,同时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笔者结合现存资料的实际情况,在研究中往往铺陈到面,再选择保存比较完整的典型媒介深入到点,这样点面结合,力求使论述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另外,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翻阅了大量省市志鉴和地方文史资料,适当结合部分当事人回忆录及后代子女搜集的文献还原史实,以悉心查阅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更正了以往部分成果中的讹误,从而避免了以讹传讹。现扼要列举几例:

1.与原缩微报纸核实,将东北现代新闻史上最为权威的《东北新闻史》中提到的《满洲日报》的创办时间1905年6月17日,改为1905年7月26日;

2.根据多方资料比对指出《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上)》(宁树藩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中对日本人在东北创办报刊数量的缺失;

3.经与《盛京时报》等报纸原始报道比对,更正了《东北新闻史》中关于东三省中日新闻记者大会三次会议召开的时间;

4.对长春《大东日报》的创刊时间进行了多方重新考证等。

在相关历史档案的搜集上,笔者尽最大努力来获取。但因特定的历史原因,在此期间的历史档案留存比较稀少,而且国内相关档案馆(局)对档案的管控比较严格,开放度较低,尤其是关于民国及伪满统治时期的很多档案都不允许查阅。但为了减少缺憾,笔者还重点从日本的“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这一数据库中查询了相关资料,这样相互补充、印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